张建红
(南京审计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5)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阐明了人民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证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常被喻为载舟之水、播种之壤、大厦之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国内外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历史充分证明,“人心向背”是一个政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前提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根本性因素。“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始终在向我们展示执政为民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党不断前行的力量之源,正是这磅礴的力量让我们不断创造奇迹。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决了很多之前想要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做了很多之前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深化改革和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要求我们党继续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做到敬民、爱民和信民。
第一,团结人民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成立已百年,执政也近七十二载,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为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执政前,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完成救国大业,成立了新中国;执政后,党继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三大改造”,开展了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推进兴国大业,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人民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推进富国大业并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并将在21世纪中叶实现强国大业。历史经验表明:人民才是执政的基石,才是我们党雄厚力量的源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宗旨和最大底气,也是所有党员的永恒课题和不竭动力。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聚民心、顺民意、惠民生、解民忧的践行初心使命之路。只要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党就能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就能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在纷繁复杂中玉汝于成,攻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攻克的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创造的奇迹。
第二,脱离人民会带来执政风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之一就是执政党严重脱离人民群众。我们党取得执政地位后,一些党员革命意志逐渐衰退,出现脱离群众的苗头,这一问题至今依然存在。毛泽东就曾指出,革命胜利后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我们队伍中一些人的思想已经滑坡,逐渐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应该好好反思[2]。邓小平也曾就此问题强调,取得政权后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执政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日益严峻,同时与“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交织,成为我们党能否长期执政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胡锦涛针对此问题曾经说过,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是不是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至上,这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重要依据[4]。江泽民也曾指出,只有我们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高尚的精神、道德对我们进行引导,我们才能够经受公心与私利的考验,才能对贪污腐败说“不”[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治脱离群众造成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把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摆在突出位置,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加需要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
第一,在敬民中找准自身定位。一部《礼记》,以《曲礼》始,开宗明义就指出:“毋不敬。”“敬”在中华民族心理结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敬畏、敬重、敬佩之意。“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我们需要在敬民中、在人民群众的映照和监督下,清醒地认识“我是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的是民的分量,“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强调的是民的力量,其中都渗透着敬的含意。心中存敬,自然不敢妄为;心中存敬,自然不断向上;心中存敬,自然善意萌生。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共产党人就像是广阔土地上的一粒粒种子,每到一个新的环境就要争取同那里的人民相结合,在人民中间开花、结果[6]。所以,在敬民中,我们才能认识“我是谁”。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自己的亲人,不断提高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强化“权为民所赋”的理念,自觉遵循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养成遇事同人民群众进行协商的习惯,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只是普通劳动者当中的一员,不搞特殊化。
第二,在爱民中践行初心使命。爱是一股不可摧毁的力量,也是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唯有爱民,才能激励我们不怕困难,赢得支持,并充满喜悦。“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爱民就是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清楚地知道“为了谁”。《共产党宣言》指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共产党人的终极使命。共产党人并不排斥私爱,普通党员对家庭、亲人爱的正确处理正是共产党人把爱推己及人的前提。共产党员的爱是在“亲亲”基础上的“泛爱众”,爱普天下的人民,爱普天下的一切劳苦大众。共产党人需要自觉升华自己的爱:从感性升华为理性再从理性升华为崇高的精神;从一己之爱升华为整个党对人民群众的爱;从爱一些人到爱全体人。伟大建党精神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大爱。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求解放的大爱。这种大爱,从“见之饥寒,则为之哀;见之劳苦,则为之悲”的同情出发,升华成为一种“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的伟大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时时刻刻将人民群众的安危放在心上,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想法和忧愁,真诚地倾听人民群众的真正诉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第三,在信民中筑牢执政根基。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党执政的稳固需要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同时,信任是相互的,党也需要信任人民群众。“初心不忘,人民至上”。在信民中明白“依靠谁”,相信是依靠的前提,也是不断发展和前行的“根”与“魂”。相信群众正是自信的表现,要做到相信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自觉破除群众就是“群氓”“乌合之众”的错误观念。我们需要明白,人民群众当中所蕴含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任何历史的进步行为都是人民群众意愿的表现,都是人民智慧的成果,都是人民亲手创造出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紧紧依靠群众,坚持开门问策、问需于民。依靠群众与带领群众是辩证统一的,“先做学生,再做先生”。依靠群众并不是简单地听命于部分群众,而是要合理分析、综合研判不同群众的不同意见,合理的加以采纳,不合理的帮助分析,学会做群众工作,根据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他们可以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困顿中获得力量,正确处理利益关系、正确理解方针政策,让人民成为党执政兴国的最深厚根基和最大底气。在新的征程上,党仍然会面临各类风险挑战,这更加需要相信群众的智慧,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百年党史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更加敬民、爱民、信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要求每位共产党员汲取经典的力量、榜样的力量、反省的力量,不断地自我修炼、自我提升与自我实践。人民会偏爱那些与他们风雨同舟之人,偏爱那些为他们砥砺奋进之人,偏爱那些为他们无私奉献之人。面对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的局势,全体党员同志更应该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将人民群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与他们同甘共苦、携手同行,为他们冲锋在前、逆行而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赋予以人民为中心新的内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勠力同心,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