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生命的相遇
——读阿舍《托尔斯泰的胡子》

2021-12-23 06:14李苗苗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维奇广西师范大学托尔斯泰

李苗苗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0)

读完阿舍的《托尔斯泰的胡子》,惊喜之余又感动不已。可以说,阿舍是一位不按套路出牌的女作家,在对经典的解读上,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新奇大胆的想象和真挚细腻的情感为经典作品注入新鲜血液,使经典焕发新生。在《托尔斯泰的胡子》这部随笔集中,阿舍选择了八篇持久影响着自己的经典作品作为书写对象,运用八种不同的的文学笔触带领读者进入经典作品的深处,使读者跟随着她的视角一起进入作品。与此同时,阿舍将触动自己心灵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开发,并与自己的人生经验相结合,使艺术进入生命之中翩然起舞。

一、梦之语言帕维奇

在阿舍介绍的作家及作品中,有一些对于我而言是极其陌生的,如米洛拉德·帕维奇。“我猜帕维奇一度也是一位重度失眠症患者,因为正是在梦与醒的交界地带,那些使人困惑与畏惧的事物才能展现其自身的丰富与绚烂。正是经由这个交界地带的多次训练,梦之语言、梦幻与现实交织的语言才能徐徐进入作者的大脑,成为一种训练有素近乎天赋般的语言技能。”①作者对于帕维奇的描述使我困惑。在短短的一段话中,“梦”这个字多次出现,帕维奇会跟“梦”有什么关联吗?在随后的阅读中,我找到了答案。帕维奇善于运用梦之语言、梦幻与现实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来讲故事,传统的阅读策略是很难去把握其作品的艺术逻辑的。因此,作者阅读帕维奇作品的过程,经历了从一开始的困惑,着迷,到抗拒,再到接受的变化的过程。“一方面将我抛入巨大的黑暗时空……一方面又使我的思绪发生愉快的自燃”②,这是作者初次阅读帕维奇作品的感受,因为无法准确的捕捉帕维奇近乎梦的语言的含义,作者一进入帕维奇作品《哈扎尔辞典》中与现实分离的梦幻世界,就产生了孤独、恐惧的感觉。

与帕维奇的第二次相遇是写爱情和梦与未来关系的《鱼鳞帽·艳史》,作者改变了进入方式,开始试图模仿帕维奇,用梦的语言来写作,这是作者为了探索帕维奇所做的努力,因为“躲避从来不是抗拒孤独和畏惧的良策”③。这次的阅读对于作者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但是她依然没有摆脱阅读时所出现的孤独感与恐惧感。最终,在《君士坦丁堡的最后之恋》这部小说中,作者照见了冲破黑暗的曙光,找到了阅读帕维奇小说的三把钥匙——首先,在帕维奇的小说中,最值得品味的不是故事,而是故事中所隐含的作者对于对梦、记忆、欲望、宇宙乃至生命的体验;其次,消除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面对并正视它。帕维奇编织的梦幻世界并不是远在天边遥不可及的,只要你保持大胆和敬畏心,就一定能触及到隐藏在黑暗表象下的真实世界;最后,帕维奇的小说超越了时代,超越了永恒。而梦是永恒的语言,只有通过梦之语言,才能超脱生死,接近永恒。

这篇随笔是阿舍的《托尔斯泰的胡子》八篇随笔中的第一篇。阿舍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帕维奇的作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受。阿舍并没有花费过多的笔墨去阐释帕维奇小说的情节或人物,而是将笔触深入到自己的内心,展现了自己阅读帕维奇的三部作品时的不同心境体验,并记录下自己在阅读时产生的疑惑。而这些疑惑无疑是很熟悉的,每一个读者在阅读时或多或少都曾遇到过,因此很容易与作者形成共鸣:她在思考的时候,你也在思考,她在困惑时,你也在困惑。当最终穿过重重迷雾,守得云开见月明时,你与她,都会为此释怀并感到欣喜不已。

二、与安娜的不解之缘

《托尔斯泰的胡子》是八篇作品中篇幅最长,也是作者花费心血最多的一篇。讲述了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作者对于《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所产生的不同的感悟。

“人与书的相遇,暗合着生命的开放过程,夏有花,秋有实,必然是生命在各个生长阶段的不同需要和际遇,使双方体会到了时间的意义,因而越发情深意长。”④与《安娜卡列尼娜》的重逢,便是作者一路心境的真实写照。初识安娜是在青春萌动的大学时代,在那个“关于爱情的想象比米饭牛肉更能滋养身心”⑤的大学时光里,安娜的爱情悲剧成为了作者所有青春记忆里最为深刻的话题——“所有女人的身体里,全部藏着一个安娜”。⑥为了追逐毫无保留的爱情,安娜伤害了别人,也毁灭的自己。嫉妒之火在安娜心中熊熊燃烧,使她变得疯狂而又愤怒,靠近她的人无一不被滚烫的火星所灼伤。安娜的故事就等于爱情的悲剧,成为了作者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最初记忆。

“对爱情的想象终将从虚妄落入现实的土壤,终将一边经历着现实的泥沙的磨砺,一边又努力在现实的流水中抬起自己的身躯。”⑦经历了结婚生子,从热烈的爱恋走向平淡如水的生活,再到身为人母,此时的作者再一次翻开安娜的故事,触动她内心的不再是安娜狂热的爱情故事,而是托尔斯泰对于婚姻,对于人生的感悟。从吉蒂与列文的爱情中,作者看到了托尔斯泰本人的影子。34岁的托尔斯泰遇到了比自己小整整17岁的索菲亚,他不相信年轻的索菲亚会爱上自己,正如列文不相信美丽善良的吉蒂会爱上他一样。再美好的爱情日复一日的浸泡在苦水中,也会失了味道。列文和吉蒂的婚姻是托尔斯泰对现实婚姻关系的思考,“看得出他想摆脱婚姻对精神自由的束缚,看得出他希望婚姻能够消除女性对社交生活的虚荣心,拓宽对爱的理解与施予。”⑧虽然婚姻主题不是《安娜卡列宁娜》的终极主题,但是它正好与作者此时的心境相契合,映照了作者在婚姻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与《安娜卡列宁娜》第三次结缘,是作者在父亲病危之时。这一次,作者从书中读到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对死亡的感悟。父亲与小说中的尼古拉一样,不放弃生的希望,但是活着的人如何从早已疲倦的生活中找到生活下去的希望?最终,从列文的身上,作者找到了托尔斯泰所要告诉我们的答案,“答案是生活本身给我的……它是天赋的,就像每个人都是天赋的一样,它是天赋的,因为我从任何地方都得不到它。”⑨生命从它最初的形态里就蕴藏着一股强大的美的力量,这力量吸引着万物向美的发现前进,生命因此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可以说,托尔斯泰的小说囊括着人生不同的阶段,每隔一段时间重新打开它时,又会有比之上一次不同的新的体会,这就是为什么一部好的作品历久弥新、永不褪色的原因。

三、让记忆“开口说话”

在第三篇随笔《说吧,记忆》中,阿舍选取了加拿大作家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作品《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麦克劳德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前写下了七个故事,七个故事“像极了七条河流,一路从源头而来,经由——反抗、逃离、懊悔、重返、求助——各自的方式,最终汇聚在——‘花一辈子做自己厌烦的事’——那些顽固的父亲母亲祖父祖母的身边……”⑩书中弥漫着的贫苦、寒冷、悲伤的气息,与阿舍记忆中的一部分世界遥相呼应,更关键的是,作者在七个故事中演示了如何清理、摄取记忆的方法,为被记忆所困,想要腾出手来整理、统摄记忆的阿舍找到了一把明晃晃的钥匙。

“时间——如果真有时间这事物的话——在我行至中年的时候,伸手给我一个包袱,我打开一看,那便是关于团场老家的往事与记忆。”11从团场老家回来以后,那些早已被深埋的记忆没日没夜的在阿舍的心底复苏、生长,就像被一双无形的手拖回到过去,不得不面对童年、故乡的往事在你面前幻灯片似的一幕幕上演。令阿舍极为困惑的是,到底这些记忆花30年的时间从过去赶往此时,是为了告诉自己什么?为了找到答案,阿舍决定着手清理记忆:“我确定那些记忆里有一些更坚硬而稳固的事物在等待着我的下潜。”12

清理记忆的过程让阿舍意识到了自己的“敌人”有多么的强大,使她不得不收起原本的骄傲小心翼翼的应对。恰逢此时,阿舍遇到了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在这部书中,阿舍找到了整理过去记忆的方法,即“将记忆视作一条与生命同等广阔的大河,从所来之处,朝着终其所终的去处,一步步地凝视、触摸、思省,而后将其混沌的整体疏导为各有使命的支流,流经各自的区域,最终复归为一,为零。”13至此,那些在阿舍脑海里下潜的记忆才“开口说话”,也因此,阿舍开始修正对往事和故乡的逃避,和过去达成了和解。

与这本书的相遇,印证了阿舍自己一直以来对于书籍的信赖:“你在渴求,书在等候,除非你的感性与理性已经准备充分,书是不会让你真正遇见它的。”14

四、生命中的活幽灵

《幽灵启示录》是阿舍读完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作品《苦炼》所写的随想。在这篇随笔中,阿舍将人们的想象所诞生而肉眼却无法看见的产物喻为“活幽灵”,“他们为我们的精血以及那套杂乱无章的意识世界所滋养,他们作为我们的匮乏或者欲望而存在”,“与我们一样为现实世界所束缚”15,不同的是,“他们无法为肉眼所见的身形都比我们拥有更多可能性”。16某种程度上,这些活幽灵可以突破现实与想象的界限,进入到人生棋盘里,比如对于作家而言,他同自己所虚构的人物(即活幽灵)之间的界限是不存在的;再如书籍通过印刷进入到人的大脑与心灵之后,也会成为许多人生命之中不可替代的角色。在此,阿舍重点解读了作家与与其虚构的人物之间、《苦炼》与作为读者的自己之间所产生的的奇妙的化学反应。

骇人听闻的是,年届高龄的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在临终之际,只选择了《苦炼》中两个虚构的人物守候在自己的身边,那位在现实里陪伴她长达40年的女性伴侣却并没有被提及。由此可见,在作家的心中,真正与自己灵魂对等的人,只能在书里找到。也说明在作家心中,现实与幻想是没有界限的,于她而言,泽农就是一个真实的活着的人。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塑造的泽农是一个忠实于肉身经验的无神论者,他的离经叛道为当时的世界所不容,因此,在他的一生中,将近一半的时间是处于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暗箭血雨的生活之中的。玛格丽特塑造出这样一个“反对一切”的人,目的是为了借泽农坎坷的一生来透视人类命运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即“泽农险境环生的命运,也是人类的命运”。17

对于作品主题的阐释,阿舍另辟蹊径,她通过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生命最后的选择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总结了人际关系的本质——“生命中的相互接纳是如此艰难,或许每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都禁不起稍稍严厉的审视。”18玛格丽特生命的最后选择将自己交付给一个她笔下虚构的人物,难道不是因为现实世界找不到真正懂她的人,所以才选择把灵魂寄寓幻想之中?当然,人际关系不是《苦炼》最主要的主题,只是与阿舍此时的心境相映照。这也说明了阿舍对于经典的选择并不是随随便便基于阅读的,而是结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体验。

接着,阿舍引用让·德·奥姆松的演说词,来阐释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作品的普遍性。“于一位作家而言,‘普遍性’大概是最高的赞誉。”19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从自我、历史以及生命三个层次进入对生命普遍性的讨论,其中,阿舍重点选择了从历史进入对人类命运的普遍关照这一角度来表现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作品的魅力。小说《苦炼》的背景设定在16世纪动荡不安的欧洲社会,怎样透过历史来还原那个时代人物的所思所想、衣食住行,对于作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就具有这样的天赋和能力。她用“自然而不加修饰”的话语方法尽可能的去还原通过文字资料所拼凑出来的16世纪,让历史重演,实现了对于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的致敬。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阿舍以“性感”这一特质为引,阐述了《苦炼》小说中的肉身与精神这一主题。在我们平常的认知中,“性感”这个词更多指向的是情欲与身体,而在这篇文章中,阿舍把它解读为尤瑟纳尔赋予肉身的完整性,“让欲望、心灵、精神以及灵魂整个儿地依靠着肉身,又反反复复地超越肉身的限制……”。20《苦炼》中的泽农,着迷于探索肉体与精神之间存在的生命真相,在一次次逃跑与躲避的过程之中,他反复演算着肉身与精神之间的关系,最终,一次沙滩上的冥想使泽农参透了自然世界给予他的启示,“在人那里,死亡总是猥亵的,而这种荒僻之处,却显得的高尚。”21当我们无法作出选择的时候,那就坦然的接受它。泽农从肉体到精神的朝圣之旅,恰好对应了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生平,因此,在文章的最后阿舍得出结论,尤瑟纳尔的作品中从没有“本人缺席”,她从未离开她的作品。

《苦炼》里的泽农在布鲁日的监狱里自尽身亡,但是他并没有真正地“死去”。在尤瑟纳尔生命走向尽头的时候,泽农代替亲人、好友,陪伴她走完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段路。不仅如此,通过书本与文字,泽农进入到更多人的人生棋盘中,成为更多人生命里的活幽灵。这其中,就有阿舍。得益于阿舍毫不保留的向我们展示她的人生棋盘,我们才有幸认识这位“性感”的作家和她笔下的活幽灵。

阿舍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此。《魔法时间》里,以“我”跟随向导的一次旅行,进入了萨曼·鲁西迪的《弗洛伦萨的神女》里的魔法世界;《表演课》中,“我”向授课者学习表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向残雪学习文学创作的过程;还有,在《牙齿的哀愁》里,阿舍以绘制文学地图的方式,进入英国作家查蒂史密斯的作品《白牙》……八篇随笔的叙述方法各不相同,每读一篇都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当然,除了灵活多样的叙述方法以外,最打动我的还是阿舍在每一篇随想里有感而发的内心感受。那些真挚的话语说出了我想说却又不知如何表达的内容,好像从我的心底里流淌出来一样。正如阿舍所说,“艺术应该进入生命本身,而非只是在生命之外兀自起舞。”22我想,有了像阿舍这样的作家,艺术与生命的相遇才会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

注释:

①阿舍:《托尔斯泰的胡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页。

②阿舍:《托尔斯泰的胡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6页。

③阿舍:《托尔斯泰的胡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1页。

④阿舍:《托尔斯泰的胡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39页。

⑤阿舍:《托尔斯泰的胡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02页。

⑥阿舍:《托尔斯泰的胡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09页。

⑦阿舍:《托尔斯泰的胡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14页。

⑧阿舍:《托尔斯泰的胡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21页。

⑨阿舍:《托尔斯泰的胡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51页。

⑩阿舍:《托尔斯泰的胡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56页。

⑪阿舍:《托尔斯泰的胡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46页。

⑫阿舍:《托尔斯泰的胡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49页。

⑬阿舍:《托尔斯泰的胡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52页。

⑭阿舍:《托尔斯泰的胡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51页。

⑮阿舍:《托尔斯泰的胡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56页。

⑯阿舍:《托尔斯泰的胡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57页。

⑰阿舍:《托尔斯泰的胡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64页。

⑱阿舍:《托尔斯泰的胡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66页。

⑲阿舍:《托尔斯泰的胡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68页。

⑳阿舍:《托尔斯泰的胡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79页。

猜你喜欢
维奇广西师范大学托尔斯泰
维奇的节假日
七颗钻石
何冕作品
谁偷吃了树莓
谁偷吃了树莓
AnAnalysis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EnglishTeachinginChinese HighSchoolfromthePerspectiveofPost—MethodPedagogy
哪有你这样你
忘记自己的人
方振宁·北京时间
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