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地质与文化背景

2021-12-23 06:48丁传欣
化石 2021年4期
关键词:永定河文化背景胡同

丁传欣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博物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建于1916年,现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羊肉胡同15号,里面展陈了全国珍贵的矿物岩石标本、古生物化石、观赏石和宝石,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和中国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牙齿化石就保存在这个馆中。

本文探讨中国地质博物馆所在位置的地质与文化背景。地质背景深部为北京凹陷、浅部为永定河冲洪积扇;文化背景体现元明清三朝的事件、民国时期地质调查所和地质研究所的建立,地质调查所陈列室就是今天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前身。

北京凹陷形成于新生代,在恐龙灭绝后4300万年间的古近纪,北京地壳下的地幔岩浆上涌,形成了3层喷发的火山岩(玄武岩);距今530万年的新近纪,沉积了厚厚的三趾马红土,永定河开始形成。3万年前山顶洞人时期的晚更新世,永定河冲洪积物将北京凹陷掩埋,北京平原开始形成。700多年前建立的元大都坐落在北京平原上,因地下水位浅,每条巷子都挖有水井,蒙古语称井为“胡同”,构成了古都北京的文化特色。1913年在最早的胡同——砖塔胡同南面的兵马司胡同15号(原9号)建立了地质调查所和地质研究所,1916年7月在丰盛胡同3号建立了陈列室(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前身),解放后在传说陈圆圆的宅邸附近建立了中国地质博物馆,建立蓟县剖面的高振西为第一任馆长。2016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说明中国地质博物馆非常重要。本文从地质背景——永定河冲洪积扇、文化背景——中国最早的地质博物馆以及未来发展——人与自然的对话方面讨论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地质文化背景。

地质背景——永定河冲洪积扇

永定河自西向东流淌,在距今约12000年(晚更新世)以来,形成了石景山区为顶部带、北京城区为中部带、朝阳区为溢出带的永定河冲洪积扇。

大家都知道包括中国地质博物馆所在的首都北京矗立在平原上,也就是永定河的冲洪积扇。地热钻探揭露了首都北京地下深部的地质情况,李四光部长逝世前的1970年4月~1971年4月,在中国地质博物馆西侧(现在自然资源部院内)开凿了热1井,目的是了解北京平原下的新近纪地层是否存在热储。1975年1月,在中山公园西墙内开凿热20井,深至2600米,钻穿过了古老地层。

砖塔胡同

北京地下近100米深为永定河冲洪积堆积的砂砾石,再向下就是1600米深的北京凹陷。向下至1200米深,为红色粘土充填的砂砾石。再向下至1600米深,为灰绿色沉积物中夹有3层火山喷发的玄武岩,反映恐龙灭绝后的巨兽时期,平原与山地开始分离,地幔的玄武岩浆上涌至北京凹陷。深1600~2600米揭露的就是恐龙时代白垩纪的基岩地层了,为砂岩、泥岩夹砾岩的坚硬岩石。

距今12000年前(晚更新世)的冰川时期,天气寒冷,永定河冲洪积扇开始形成,由粗大的砾石层组成。1万年以来进入全新世,气候转暖,北京平原以泛滥平原沉积为主,堆积速率达到最高,平原地貌基本定型。距今4000年前的大禹治水时期,大暖期到来,决口扇发育,河流泛滥加剧,形成现在的北京平原。

文化背景——中国最早的地质博物馆

文化背景包括北京最早的胡同——砖塔胡同、袁崇焕之冤、陈圆圆之说、中国最早的地质机构——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中国第1部地质学著作《北京西山地质志》的作者、高振西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第1任馆长。

地质调查所(西四路口南兵马司胡同15号)

北京最早的胡同——砖塔胡同:古都北京因位于永定河冲洪积扇上,地下水丰沛,给打井取水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所以元大都初建时,几乎每条胡同都有一口井。在元曲《张生煮海》第一折中侍女的台词:“你去兀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就有“胡同”二字了,这就是今日中国地质博物馆南面的“砖塔胡同”。最初元大都规划了29条胡同,但仅有砖塔胡同被元曲记录了下来,因此可以说“砖塔胡同”是北京最老的胡同。

袁崇焕之冤:元代法场在柴市(交道口)、明代法场在西四(中国地质博物馆东北)、清代法场在菜市口。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西大市街坊四,东曰行仁,西曰履义,南、北曰大市街,俗称西四牌楼大街。……西四牌楼者,乃历朝行刑之地,所谓戮人于市也”。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明崇祯皇帝被清皇太极的反间计蒙蔽,下令将袁崇焕在西市凌迟处死的事,家喻户晓。其实,明代的于谦、杨继盛等忠臣都在这里惨遭杀害,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陈圆圆之说:中国地质博物馆原址是明末清初大将吴三桂为其宠妾陈圆圆修建的宅邸,有中国地质博物馆东面广场内陈列的宅邸遗存太湖石为证,而宅邸遗存的木质构件早已移至到了现在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西峰寺培训中心。

中国最早的地质机构——农商部地质调查所:1913-1916年,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南面的兵马司胡同15号(原9号)创建了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和地质研究所,创始人为丁文江、章鸿钊和翁文灏3位老师,结业22位学员,其中13位学员参与了《北京西山地质志》的调查与编写,他们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地质人才,其中很多人后来成长为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中国第1部地质学著作《北京西山地质志》的作者:后页照片为1916年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师生合影。老师章鸿钊(一排中)、丁文江(一排右)和翁文灏(一排左)与培养的学员叶良辅、王竹泉、谢家荣、刘季辰、徐渊摩、谭锡畴、朱庭祜、卢祖荫、马秉铎、李捷、仝步瀛、陈树屏、赵汝钧13人,参与了中国第1部地质学著作《北京西山地质志》的编写与修改。

《北京西山地质志》部分作者合影

高振西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第1任馆长:高振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地质博物馆第1任馆长,对中国地质博物馆乃至中国地质事业都做出了贡献。1931年6月,来自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两校地质系的学生高振西、潘钟祥、陈恺、赵金科、熊永先、高平、李连捷7人参加了实业部地质调查所组织的北平附近野外实习。实习结束回到北京后,高振西等人撰写了《河北省蓟县东陵及兴隆县一带地质调查报告》(原件保存在天津市城建档案馆)。1934年,在中国第1个地质学博士翁文灏的鼓励下,高振西、熊永先、高平发表《中国北部震旦纪地层》,成为“蓟县剖面”的创立者。自此以后,高振西、熊永先、高平所创立的“蓟县剖面”成为我国震旦系的标准剖面,现在称为“蓟县中晚元古代地层剖面”。

未来发展——人与自然的对话

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中国地质博物馆:“100年来,中国地质博物馆恪守建馆宗旨、不断精进学术,在地球科学研究、地学知识传播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为发展我国地质事业、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希望你们以建馆百年为新起点,不忘初心、与时俱进,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以真诚服务青少年为重点,更好发挥地学研究基地、科普殿堂的作用,努力把中国地质博物馆办得更好、更有特色,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的致信是激励也是鞭策,展陈面向未来的中国地质博物馆,必将实现人与自然简单而有趣的科学对话,从而起到地球科学研究、地学科普知识传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大作用。

让我们在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同时,采用莱伊尔提出的“将今论古”科学方法跟着岩石去旅行,通过岩石和化石标本,不断发现地球的奥秘,为中国地质博物馆展陈简约有效地实现人与自然的科学对话而努力。

猜你喜欢
永定河文化背景胡同
数学文化背景下的计数原理试题赏析
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冰雪体育发展的新出路研究
“永定河——绿色港湾杯”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永定河——绿色港湾杯”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勃勃生机的永定河
母亲节拍摄母亲河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