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文性角度看 “ 东西 ” 之来历

2021-12-22 09:13林小乔
今古文创 2021年47期
关键词:互文俗语

林小乔

【摘要】 词义的演变存在于历时和共时的交汇当中,一个词的能指和所指受到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说话主体主观创造性的影响,有时会产生新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并不是单个词的单线发展,而是存在于一个复杂的语义网络当中,能够在其他的词或语篇当中发现其发展的线索。东西就表达“事物”这个语义而言,来源说法不一。本文将从互文性角度,结合其他相关俗语的运用习惯,侧面推测“东西”一词的来历。

【关键词】 互文;东西;俗语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7-0057-02

一、互文性理论

就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来看,她试图打破传统批评理论的界限,将索绪尔和巴赫金的理论相结合,让所有的语篇都存在于交互错杂的对话空间当中。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将语言的能指和所指分离,让符号的形式和意义成为两个具有任意性的独立系统,但是因为过往人类的约定俗称,让语言的能指和所指能够在特定的语义轴中具有特定的组合形式。符号通过存在于系统当中,通过与其组合的其他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具体意义。在结构语言学当中,每个符号的意义不是孤立存在,而能够通过一定的组合形式传递能量,让原本的语言符号产生能指和所指重新结合的异变活动。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将语言符号的组合延展为文本的交汇,并且跳出具体语言组合轴和上下文的限制,将文本语义的产生方式延展到更为广阔的空间当中。“语词(文本)是众多语词(文本)的交汇,人们至少可以从中读出另一个语词(文本)来……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拼凑,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因此,文本间的概念应该取代‘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v)的概念。”在这里,不同的文本之间相互影响。一个语言概念的表达,需要许多不同文本的相互交错,让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了更加复杂的联系。

在索绪尔之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则是跳出了语言的抽象系统,将语篇放置于历史和社会当中,而个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差异性,与其对话,将其重写。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当中,对话的双方既会受到之前话语结构的限制,又会在对话的过程中吸收和再创造对方话语,借以限定自己话语中能指和所指的对应关系以及延展自己话语的内容。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则将不同的文本之间也建立了对话联系。“文字词语之概念,不是一个固定的点,不具有一成不变的意义,而是文本空间的交汇,是若干文字的对话,即作家的、受述者的或人物的,现在或先前的文化语境中诸多文本的对话。”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使其能够达成某种程度上的贯通,同时又能在这种基础上创造性地延展自己的对话内容。

词语意义的演变也是如此,在历时和共时的交汇当中,一个词的能指和所指受到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说话主体主观创造性的影响,产生了新的对应关系。或者在一个聚合关系中受到另一个词的影响,得到了新的语义。这种对应关系并不是单个词的单线发展,而是存在于一个复杂的语义网络当中,能在其他的词或语篇当中发现其发展的线索。

二、看“东西”之来历

一个词从产生到发展,其词义可能会经过多次演变。有些词的本义和现代义可能因为历史的原因,很难看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如同最开始表示方位的“东西”与“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义之间,便很难看出两者之间的演变逻辑。不过一个词既然能从一种语义中演变出另一种语义,那肯定会在历史中留下痕迹。英语中表示事物的thing其原义是“约定的时间”(appointed time),由“约定的时间”引申为“法庭集会”,由“法庭集会”引申为“法庭集会时讨论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泛化为指任何事物。这种在特定语境下因为当时人的约定俗成而引申出新语义的过程,可能与“东西”的语义演变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从明代开始就有许多学者去探索“东西”的产生源流,但不同说法都各有优劣,致使众说纷纭,未能得出一个被学界普遍认可的答案。这些学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根植于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理论的“东木西金说”“南火北水说”“春秋始成说”“太阳东升西落说”;二是与物品产地息息相关的“四方约言说”“住房习俗决定说”“东洋西洋说”“东京西京说”“东市西市说”“东西各地物产相同说”。

这两类学说一是根植于中国古代的哲学世界观,另一种则是根植于词义的聚合同化理论。以上以五行阴阳辨析“东西”源流的理论,基本都有相似的问题。一是五行阴阳理论产生已早,为什么“东西”指代物品的意义会在特定的历史朝代产生?二是五行阴阳理论与东西南北四方有着自己的逻辑关系,以上学者在提出理论的时候,缺少从语言本体的角度进行论述,也没有列举具体语料作为佐证。以物品产地作为发起点的理论,雖然不同理论在“东西”的产生年代上有所出入,但先用东西代指物品的产地,然后再进一步让东西代指物品,这种词义的演变逻辑与英语的thing十分相似,并且在其他东A西B形的俗语中也有体现。

在《艺文类聚》卷四十引汉应劭《风俗通》:“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女云:‘欲东家食,西家宿。’”中,东食西宿这样具有固定语法格式的东A西B形词语,其中的东西就依旧指的是东方和西方。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东西虽依旧指示方位,却在某些语篇中不再指示具体的方位,而表示大概的方位。如汉焦赣《易林·讼之未济》:“避患东西,反入祸门”,这种具有模糊性的方位指示,在很多东A西B的四字词中都有体现。如《朱子语类·卷一 二五·老氏引老子书》:“如某此身已衰耗,如破屋相似,东扶西倒,虽欲修养,亦何能有益耶”中的东扶西倒;吴潜《八声甘州·任渠侬》:“何事东涂西抹,空遣鬓毛稀”中的东涂西抹;《留东外史续集》:“他就成了个没庙宇的游魂,整日东飘西荡”中的东飘西荡。这种模糊的方位性,不只存在于古代汉语当中,在现代汉语中也多有留存。如老舍《四世同堂》:“她道歉,她东一把西一把地扫除障碍物,给客人们找座位。”以及方蕤《我和王蒙:风雨同舟40年》:“我也无心欣赏夜景,只是随便东一句,西一句,说些八竿子打不着的话……”受言文分离的影响,古代有些即便存在于口语当中的词或惯用语也可能不会被文字记载,而现代的口语当中可能会反映出古代的某些用语习惯。

上述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中的东西,还能够被左右所替代,如“东一把,西一把”“左一句,右一句”。在语义的演变过程中,东西与左右巧妙地产生了共通性,而这种共通性很可能是因为古人重视房屋等建筑的方位走向。像是《西湖记传奇·殿媒改悔》中:“掩在门后,东张西望,侧耳听声。”因为古代的房屋大都坐北朝南,“掩在门后”之后,只能向东西张望,防止有人来打扰。这个时候的东张西望,其实与左顾右盼意思相近。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词或惯用语中的“东西”都能被左右所替代。如《济公全传》:“两只眼似篱鸡,东瞧西看。”《清实录同治朝实录》:“现在忽东忽西,纷窜无定。”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咸丰这一来就不走了,东走走,西看看,庆幸祖辈留下这么个好地方让他躲避”等。东西与左右在很多场景下语义相通的现象,可能成为古人用东西指代大概方位高频于南北的原因之一。张舜徽的“住房习俗决定说”其中解释的“惟东西行耳”似有不当。因为人在城中,为了前往集市,难免东西南北都要绕行。不过若说古人习惯省略南北,而用东西代指待四方,似乎有几分道理。

事实上,在《大同书》:“以大不逮之财而日行勉强支持之事,东挦西撦,忧苦莫当。”《文明小史》:“秦凤梧东拼西凑,把这事了结了。”《蔡东藩前汉演义》:“朱建正东借西掇,万分为难”之中的“东挦西撦”“东拼西凑”“东借西掇”可以看出,虽以上四字词在现代汉语当中,东西已成概指的方位,但或许能侧面反映古人确实喜欢向“东西方”寻借事物。除此之外,现代白话文著作中茅盾《春蚕》:“老通宝他们家东借一点,西赊一点,南瓜芋艿之类也算一顿,居然也一天一天过着……”也是如此。古人喜欢向“东西方”寻借事物,可能是古代的商品都聚集在东西市当中,也可能是以东西代指四方。在诗词中也出现过《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以及《然脂余韵》:“东市买明珠,南市买罗襦。西市买美酒,北市买银鲈。”这样列举东西南北四市的例子。不过诗中列举东西南北四市,可能是为了结构整齐,而不是古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并且东西市排列在南北市的前面,考虑到语用习惯,若是古人真是因为“市场”而省略字词,用东西指代事物而不用南北,也似乎有些道理。同时也有《石田诗选》“东市买棺敛,西山买髙冈”以及《人境庐诗草》“东市买脂粉,靧面日生香”这样单列东市的诗句。在晋束皙《贫家赋》:“债家至而相敦,乃取东而偿西”当中也有古人直接省略部分语素,用方位词来代指物品的先例。

现在能有语料佐证的“东西”,最早产生年代大概是在五代及宋朝这个时间段,而在唐代已经初见端倪。古人用字简略,在以上例子当中就可以看到直接以方位词代指物的现象出现,这是一种句子的紧缩。在特定社会群体的特定语言环境中,对某些句子成分进行省略,并不会影响到要表达的含义。虽然有些语料中的“东西”并不是“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但是却也可以从语料本身或者其他的俗语当中,看出“东西”经历着由特指到泛指,由物品所在场所到指代物品,再经历语义的同化和聚合,才最终形成了“东西”这个词。

参考文献:

[1]辛斌.语篇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

[2]Julia Kristeva,Word,Dialogue and Novel,The Kristeva Read-er,Toril Moie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86).

[3]张延俊.“东西”之“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义来源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2).

[4]杨琳.物品称“东西”探源[J].长江学术,2012,(1).

[5]荀恩东,饶高琦,肖晓悦,臧娇娇.大数据背景下BCC语料库的研制[J].语料库语言学,2016,(1).

猜你喜欢
互文俗语
两个梦的争执
互文
客家俗语巧诵读
传统诗文中的互文
反问俗语
俗语图文对对碰
数字俗语
互文与中学语文教学
那些年,我们误传的俗语
说说“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