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是实体吗

2021-12-22 09:13王建江
今古文创 2021年47期
关键词:实体意义

【摘要】 本体论问题是对现实世界实体性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是形而上学理论一个重要的分支。本体论研究的任务就是指出本体论中昏暗不明、含混不清的东西,进而将它们清除在本体论的范围之外。通过将现代逻辑中量化理论引入到本体论的研究之中,奎因应用“约束变元的值”成功地刻画和解释了“存在”的真正内涵。意义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内涵性实体,进而不能满足外延同一性要求,这导致其不能成为奎因本体论承诺意义上的实体性存在。

【关键词】 奎因;意义;实体;同一性;本体论承诺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7-0046-03

基金项目: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校级课题《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及其价值研究》(PT2020010)。

意义是分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备受分析哲学家们的关注。在本体论方面,意义是否能够成为本体论意义上的实体性存在引发了不同的哲学派别之间的争论。

在奎因看来,如果某一实体对象在外延方面不能满足同一性要求,其就不能对其与自身及其他对象的界限做出有效的说明,进而就不能在其他对象中做出明确地区分,最终不能以相对独立的身份进入到变元的取值范围内。作为一种内涵性实体,意义与其自身之间的同一性关系难以得到有效的说明,进而不能成为本体论意义上的实体。然而,一些哲學家却长期错误地将意义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实体,造成这一错误认识的根源之一就是他们未能在语词意义和其指称对象之间做出有效的区分。

一、语词意义和指称对象的分离

语词意义和指称对象的混淆在哲学史上长期存在并对分析哲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混淆及影响集中体现在对于“飞马不存在”的言说。人们错误地将“飞马不存在”的有意义性等价于语词“飞马”指称对象的非存在性,而语词“飞马”的有意义性等值于“飞马”所指称对象的存在性,“飞马存在”的论断显然是与事实情况不相符合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借助于心理观念对飞马做出貌似恰当的解释和说明。

然而,一旦人们想要借助心理观念对所询问的飞马情况做出说明时,语词“飞马”所指称的对象早已偏离“飞马不存在”中其所指称的对象。

“飞马不存在”论证的实质就是对非存在对象进行有效的言说。然而,在对诸如“飞马”此类不存在对象进行言说的过程中,人们却错误地认为语词“飞马”的意义依赖于其指称的对象,甚至将语词“飞马”的意义和其指称的对象相等同,这势必导致语词所指称的对象是其获得意义的前提条件的错误认识。

奎因认为语词意义和指称对象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语词意义和指称对象相混淆必然导致本体论方面的纠缠不清。“飞马不存在”的言说势必导致承认“虚构实体”的本体论地位,最终致使本体论膨胀的理论后果。奎因认为,人们对于“飞马不存在”言说的错误主要体现在下述论证中:

1.“∃x (x=飞马)”可以表达“飞马存在”。

2. “¬∃x (x=飞马)”可以表达“飞马不存在”。

在上述关于“飞马不存在”的论证过程中,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就是将约束变元的取值限定在个体常项,“飞马”充当了个体常项的名称。在语词“飞马”充当个体常项名称的情况下,要对“¬∃x (x=飞马)”的语言模式进行有效的处理,就要承认语词“飞马”所指称对象的存在。奎因认为,人们可以借助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规避语词意义和指称对象之间相混淆的错误。在摹状词理论中,语词“飞马”可以被人们分析为“存在一匹马,这匹马长了翅膀,而且曾被科林斯勇士捕获”,这种分析方法具有以下两方面优势:一方面,在应用摹状词理论进行分析前后,被分析语词和分析所得的摹状词之间能够在意义方面保持一致性。另一方面,通过摹状词理论的应用,语词的指称功能转移到变元之上,语词意义和其指称对象之间发生了分离,这种分离直接导致语词的意义不再以其具有指称对象为前提。“蒯因则认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早已批驳了这种观点,表明我们可以有意义地使用某些似乎是真的名称,而不必设想有如此命名的事物。”[1]73

称性变元在摹状词理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奎因借鉴和吸收了摹状词理论中指称性变元的合理因素,并将其引入到本体论的研究之中构建起“存在就是成为约束变元的值”的本体论承诺理论。约束变元成为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并发挥着核心作用。在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中,指称性约束变元是能够做出本体论承诺的唯一装置,这一装置在承担指称对象功能的同时却不表达语词的意义。在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中,语词的意义和语词所指称的对象得以明确地区分,这种区分为奎因将存在诠释为“约束变元的值”做出了有力的支撑,而且也为拒斥意义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实体地位做出了前期的准备,这是因为指称性变元所指称的能够满足外延同一性条件的那些实体对象才能获得本体论承诺意义上的实体。

二、命题并非意义相同的表征

在哲学发展史中,心理学从哲学体系中分离并得以独立发展是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事件。自此一段时间内,心理学研究方法被视为普遍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经常被人们应用于哲学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命题、意义等概念被视为心理的对应物。奎因认为,将命题、意义等视为心理对应物的做法对于哲学和逻辑学的研究而言是毫无意义的。然而,一些哲学家错误地认为命题变项可以指称命题。当进入到量化语境中,这些指称命题的变项就可以对命题做出本体论承诺。在这种错误认识的遮蔽下,人们经常用表达了相同的命题来说明意义之间的同一性。

造成人们试图应用命题同一性对意义同一性进行说明的错误做法的根源就在于人们不能在约束变元与模式字母之间做出明确而清晰地区分。要清除命题同一性对意义相同的遮蔽,就要回到逻辑层面对指称性变元和模式字母做出明确地区分。

约束变元与模式字母所承担的功能具有本质的不同:前者的主要功能是指称对象,后者的功能则是标识出语句结构。奎因说:“它们并不是可约束的,它们并不是对象化的,而且它们并不出现在句子中。” [2]257

由此可见,模式字母在句子中的作用仅仅是标识出语句的结构,其不具有指称对象的功能,进而就谈不上被量词约束的问题。

与模式字母相类似,命题变项也不能看作是具有指称对象功能的名字。一些哲学家错误地将命题变项当成是具有指称命题功能的名字,这势必导致处于量化语境中的命题变项具有承诺命题实体性地位的错误看法。奎因认为,语词意义和指称对象不能有效地区分是导致将意义作为本体论意义上实体的根本原因。意义和指称区分的非清晰性导致了人们错误地将意义看作和现实世界中实体一样的实体性存在,但是意义和指称对象是根本不同的。奎因认为,模式字母、命题变项各自带有的不可约束性、非指称性等缺陷导致它们不能承担本体论承诺的功能。尽管如此,一些哲学家仍然试图对意义的本体论地位进行辩护。在这些哲学家看来,命题是语句的意义,当两语句表达相同命题时,两个语句的意义就是相同的。罗素说:“当两个语句有同样的意义时,这是因为它们表达同一命题。”[3]189

在罗素看来,人们可以通过命题的同一性对意义的同一性进行有效地说明。

罗素等哲学家试图通过命题同一性的有效说明来弥补意义缺乏同一性的理论缺陷,进而最终能够将意义纳入本体论意义上的实体范围内。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命题本身本质上也是一种内涵性实体,与意义相类似,“缺乏属性和命题的同一性标准仍可以同样看作‘属性’和‘命题’有缺陷的例子。”[4]279

在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中,外延同一性是不同对象之间能够彼此区分的前提条件,没有同一性就不能明确对象与其自身以及不同对象之间做出有效的区分,因此同一性的缺乏导致命题不能清晰地标明自身是何物,最终导致其不能进行有效的个体化。“对奎因而言,命题是什么是不清楚的,更重要的,如何在命题之间做出区分也是不清楚的。因此,他发现,对逻辑而言,对于命题的赤裸的假设是一个难以接受的模糊的起点。”[5]288

一些哲学家认为,命题的假设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辨識意义之间的同一性关系,但意义之间同一性得以有效地确认之后,就能够很自然地进入到变元的取值范围之内,最终在存量词的共同作用下对意义做出本体论承诺。然而,在奎因看来,命题的假定无助于意义同一性关系的澄清和解决,命题的假定却是一个模糊起点的开始。因此,命题并非是意义同一性的表征。

三、意义之间的同一性难以确证

在哲学史上,一些哲学家认为意义之间是存在着同一性关系的,而且意义之间的同一性关系在分析与综合命题的划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分析的(肯定性的)判断是这样的判断,在其中谓词和主词的连结是通过同一性来思考的,而在其中这一连结不借同一性而被思考的那些判断,则应叫作综合的判断。”[6]6

在康德看来,分析命题之所以能够成为分析命题并与综合命题之间进行有效地区分就是由于主项概念A与谓项概念B之间在意义方面具有同一性关系,这种同一性关系将分析命题中的主谓项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值得注意的是,康德想借助意义同一性概念说明分析性概念。在这种同一性关系中,谓项B并没有在意义方面给主项A添加任何新的东西。意义间的同一性关系成为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区分的必要依据,其成为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之间的分水岭。

在意义之间的同一性问题上,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极为精致的看法,这种看法就是保全真值替代方法是语言形式之间同一性的前提。在保全真值可替代原理的内容中隐含了其得以适用的两个条件:一方面,“任意”一词诠释了保全真值替换方法所适用的语言范围必须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即使是在语言极大丰富的情况下,不同语词发生的替换也不能改变原来语句的真值。然而,奎因认为,保全真值替代方法不是意义同一性的有效凭证。

在某些语词内部,同一语词性替换后不能保证替换前后语句的真值保持不变。比如:如果应用语词“单身汉(bachelor)”对“文学学士(bachelor of arts)”中含有的“bachelor”进行替换,那么替换前后含有它们的语句真值肯定发生了改变,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替换既违背了同一替换语言极大丰富的前提条件,又违背了替换前后真值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有些哲学家依然认为,语词内部语言片段之间的同一替换的失效并不能充分否认同一替换是意义同一性的充分条件。

在语词意义同一性确证方面,除了保全真值方法之外,分析性概念也经常被应用于意义同一性的说明之中。一些哲学家认为,语句“所有和只有单身汉是未婚男子”的分析性构成“单身汉”和“未婚男子”之间同义性的充要条件。奎因认为,借助分析性概念说明意义之间的同一性是徒劳的,而且借助分析性概念说明意义之间的同一性本身隐含了一个循环论证的错误。如前所述,意义同一性问题的提出是为了有效地说明分析性概念,进而在综合命题和分析命题之间做出鲜明地区分。“单身汉”与“未婚男子”之间同一性的说明又要借助于“所有和只有单身汉是未婚男子”是分析的,这种论证显然是一种循环论证。在面临循环论证的理论缺陷时,一些哲学家试图应用“必然地”这个概念对分析性概念做出有效地说明,进而规避循环论证的理论缺陷。

语词“必然地”引入到“分析性”概念的说明之中,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必然地所有且只有单身汉是单身汉”语句中,语词“必然地”说明的形如“A=A”的语句的真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语词“必然地”既可以获得其后连接的总是分析性语句的狭义意义,还可以获得说明其后所连接语句“A=A”的真具有最广泛的适用语境,也即是语言的极大丰富性。

在这种情况下,语句“必然地所有且只有单身汉是未婚男子”的真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其一是语词“单身汉”与“未婚男子”必须满足保全真值替换方法,其二是语词“必然地”在其连接的是分析性语句的语言环境中。借助于语词“必然地”其后连接分析性语句的解释功能,语句“所有且只有单身汉是未婚男子”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分析性语句,进而导致能够借助“分析性”概念说明语词“单身汉”与“未婚男子”在意义方面具有同一性关系。然而,引入“必然地”概念解释意义同一性的关系中,语词“必然地”却预设“分析性”概念。在上述论证过程中,“必然性”概念的引入意在就说明意义的同一性,意义的同一性要借助于“分析性”概念。然而,在引入“必然地”概念的同时却又预设了分析性概念。从本质上讲,这种论证仍然是一种循环论证。

语词“必然地”保证了其后所连接语句适用语言环境的丰富性,这种丰富性导致语句“所有且只有单身汉是未婚男子”在语词“必然地”所营造的内涵性语境中一定为真。与之相应,在外延语境条件下,“单身汉”与“未婚男子”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真值性的替换。然而,作为内涵性实体,意义在外延方面的同一性关系难以得到清晰而准确的确证。

四、结论

作为形而上学理论的一个分支,本体论理论是对何物存在进行有效回答的一门学问。

在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中,量词逻辑和同一逻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意义和指称是一对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内涵性概念,后者是外延性概念。作为内涵性概念,意义之间的同一性难以得到有效的确证。因此,从奎因本体论承诺理论的视角看,意义不是实体 。

参考文献:

[1]涂纪亮.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及其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美)蒯因.变元[A].叶闯译.涂纪亮,陈波主编.蒯因著作集:第5卷[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Russell,B.An Inquiry into Meaning and Truth[M].London:Allen and Unwin,1940.

[4](美)蒯因.语词和对象[M].陈启伟,朱锐,张学广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Ricketts,T.Roots of Ontological Relativity[J].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2011,(3):288.

[6](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王建江,河北承德人,讲师,哲学博士,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从事逻辑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实体意义
打造特色券商 服务实体经济
实体钱
有意义的一天
2017实体经济领军者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重振实体经济
诗里有你
论巨型雕塑的多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