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乐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数学学习效果的好坏对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有直接的影响。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数学比较枯燥,且学生在学习时也会遇到一些难题,而机械记忆和练习的方式也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和实施则为数学教学指明了道路,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清学习内容。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思维导图的有效运用,以此来推动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导图;备课;思维方法;课后导练
思维导图是一种促进大脑思维发展、扩散的工具,具有直观可视化、结构清晰的特征。它以树状图为呈现形式,将中心词及与之有关的内容分层次罗列,并运用图像、线条等元素将抽象的语言内容标示出来。思维导图在课堂中的运用能够很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之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具体,易于学生理解和认知,从而不断推动数学教学的顺利发展。
一、运用思维导图模块化特征备课,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备课环节,教师往往针对某一课的知识点进行知识预热和准备工作,忽视了数学知识整体间的内在联系,使各章节知识变得孤立,这不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知识。对此,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建立各章节知识结构的框架,将本课的重点勾画出来,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本课知识在整体中的地位,直观地看到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
例如,以“分数加减法(一)”和“分数加减法(二)”的内容为例,这两章都是与分数的加减法有关的内容,但却被分布在不同的章节中。对此,教师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整册书的内容整合起来。将整本书内容分为“生活中的数”和“生活化中的数学”两部分。在“生活中的数”这一部分中,将与数有关的内容“认识负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减法”整理进来,其中在“分数加减法”这一分支中,将分属于两个章节的知识罗列到一起,从而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的数学”这一部分中,将“方向与位置”“复式统计图”“长方体和正方体”等相关内容囊括其中。如此,便建立了整本书内容的结构图式,加强了各章节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知识。
二、运用思维导图揭示思维方法,减轻学生思维的负担
数学的学习过程应是思维激发、碰撞的过程,而不单单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在传统“满堂灌”式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及大量机械练习的压制下,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和压制起来,负担过重,无法被激活。而运用思维导图则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思维导图具有的树形呈现方式能够将关键内容与各部分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能够减轻学生思维的负担,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思维导图的有效运用,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以“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绘制本章知识的图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在绘制的过程中,将“分数”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词,然后下设几个分支,分别将“分数的意义”“分数的性质”“分数的相关概念”等填充进去,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本章节的主要内容。然后在每个分支中继续往下设置分支,填充与之相关的内容,如在“分数的相关概念”中填充“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等相关内容,并在下一级分支中继续填充相关内容。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根据图示内容了解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知识间的主次关系,对所学内容做到清晰、明了。如此,便减轻了学生的思维负担,给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后导练,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导练是学生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是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导练中,则能帮助学生快速捕捉到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从而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其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答题。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思维导图在导练环节的应用,以此来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更好地解答习题。
总之,思维导图作为构建知识体系、体现知识内在联系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优化教學效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与时俱进,积极探究思维导图的有效运用策略,不断总结反思,使其功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为数学教学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参考文献:
[1]李旭,张青.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