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璇
谭平
2021年11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要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更好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表示:“文物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文物工作的活力,在于融入大局,回归社会,服务人民。”
谈到如何有效让文物活起来,谭平认为,关键在于强化问题导向,找准务实可行的改革路径,加强系统集成,进一步激发改革整体效应。
充分认识让文物活起来的目的和意义,有两个重要维度:一个是要加强文物保护传承,发挥文物在传承中华文明、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支撑;另一个是,加强文物合理利用,促进文物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基于这样的视角,审视近年来的文物活起来工作,毫无疑问,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目前文物活起来工作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例如,由于历史和传统体制因袭的原因,文物资源属地化行业化管理方式、地域间文物资源分布不均衡、馆藏文物跨区域、跨单位流动不畅,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物活化流动,难以做到全国统筹,造成国有文物属地化、属地文物行业化、行业文物单位化。
还有,体制内诸多单位缺乏文物活化利用的动力和自觉性,缺乏活化利用文物资源的途径和举措,大量文物资源沉睡在库房里,无缘与公众见面。而社会上的文化创意主体因体制机制等原因难以获得文物资源,难以参与文物活化利用工作。
让文物活起来,政策是导向,社会是主体,市场是动力。在加强馆藏文物策展和推广交流活动的基础上,以文物价值流动为抓手,推动文博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改革。比如,通过设置文物资源中央库房的形式,强化集约化垂直管理,降低文物资源的利用成本,为文物活起来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一方面,在国家层面,发挥统一协调、统筹规划作用。通过各地设置的垂直管理的中央库房,推进文物数字化信息全社会共享,试点选择各级各类国有馆藏文物,将收藏管理权与博物馆机构剥离,对其进行创新管理和监管,逐步建立起符合国情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物资源资产统一管理体系。
另一方面,要扩大开放。本着文物安全第一、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可以向文物藏品管理机构有序提出申请,参与博物馆藏品资源开发工作,倒逼博物馆机构进行展览创新、文物活化利用创新,全面提升博物馆创意服务能力。
让文物活起来,人们普遍想到的是做文创、办展览,这只是微观层面的具体方式之一。
从宏观层面或本质上讲,让文物活起来的真正路径,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盘活文物资源。通过释放改革红利,才能赋能社会经济发展。
以馆藏文物的活化利用工作为例,由于体制的福利化和“吃大锅饭”的现状以及激励机制不健全,包括惯性思维和既得利益的观念,阻碍和影响了藏品活化利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种状况,导致“馆里面”“院里面”“所里面”的人吃大锅饭,外面的创意主体、展览主体进不来,核心文化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和充分利用。
文物系统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研究和推进我国文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供给,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
自古以来,民间收藏文物是一种传统习俗。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促进文物市场有序发展,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当前,民间文物收藏市场,流通渠道不畅、信用体系缺失等问题比较突出。为解决这些问题,要在观念和政策、法律层面上,进一步明确民间收藏文物的合法性。通过制度化供给,完善市场化、法治化信用交易体系。
围绕文物资源文物资产的产业链体系建设,加强文物市场基础理论研究,扩大鉴定专业机构市场准入,建立金融风险担保机制,强化鉴定评估的法律责任。在此基础上,民间收藏文物流通机制会逐步建立起来。
当然,要解决这类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问题,还需要通过系统性综合改革来推动。为减少“阵痛”,可通过地方试点,尝试构建民间收藏文物流通的新体制新机制。其中,政府要主动作为,专业机构要主动担当,金融保险机构要主动赋能,如此,数万亿的市场流通潜值才能有效盘活,“藏”能“富”民才能真正实现。
(文物交流智库调研部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