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研究

2021-12-22 19:47左蔚琳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专业课教师着力点课程思政

【摘 要】本文从育人意识、育人情感、育人能力三个着力点出发,提出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增进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情感、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才能完成“课程思政”的时代使命,造就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专业课教师 课程思政 着力点 育人意识 育人情感 育人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5-0070-03

近年来,各高校十分重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理论探讨到教学实践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高校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从育人意识、育人情感、育人能力几个方面入手,给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有效着力点。

一、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

传道者自己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作为推动“课程思政”的主力军,肩负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首要环节

为加快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步伐,各高校人才引进力度有所增大。因此,专业课教师的教育经历、国籍、政治面貌、文化背景等呈现多元化特点,专业课教师的政治意识更应该得到重视。中国高等教育办学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专业课教师必须遵守高等教育的相关规定,要旗帜鲜明地讲党性、讲政治、讲立场、讲责任、讲规矩,坚决不做“两面人”,“课上与课下”“网上与网下”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坚守好这一“底线”,才能确保办学方向不出现偏差,才能进一步谈育人的责任与使命。专业课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从思想上认识自身的责任与担当,才能从根本上明确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所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确保“课程思政”的正确方向。

(二)坚守高尚的职业道德意识是标尺

教育部等七部门于2019年12月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明确要全面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高校专业课教师要用职业道德这杆标尺时刻约束自我,尤其是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施行者,无论是讲授专业知识还是传播价值理念,都应该以高尚的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克服“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畏难情绪,以积极饱满的态度和热情投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以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才能最终赢得学生。因此,只有把握好这杆标尺,专业课教师才能承担起自身肩负的责任,才能让“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坚定正确的价值信仰是永久动力

如果前面两者是来自外在约束力的“外形”,坚定正确的价值信仰则是专业课教师使命感形成的“内力”。专业课教师要自觉地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内力,真正从内心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与各种错误思潮、非主流意识形态做斗争。专业课教师要模范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课程思政”中通过教学内容开发与设计,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课教师只有把这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时刻为肩负自身责任与使命提供永久的动力。

二、着力增进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情感

由于学生对自己专业课程的喜好与重视,学生对专业课教师较之其他教师更具有天然的亲近感。“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教育中积极探索实质性介入学生个人日常生活的方式,将教学与学生当前的人生遭际和心灵困惑相结合,有意识地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真正触及他们默会知识的深处,即他们认知和实践的隐性根源,从而对之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介入和探索,需要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因此促进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让师生关系处于良性互动的模式,才能进一步彰显“课程思政”的育人情怀。

(一)专业课教师要常怀仁爱之心

“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之一是要有仁爱之心,仁爱之心是一种良好的情感基础,专业课教师要把仁爱之心贯穿“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以仁爱之心成功与教育对象建立心与心的连接,着眼于教育对象的需求,尤其是要看到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差异,才能帮助教育对象满足其价值追求与知识需求。从学生层面来看,自己的需求得到关注和满足之后,也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学生在“课程思政”学习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情感,与教师之间形成新的良好互动。仁爱之心是师生良性互动的基础情感,如果一名教师不爱自己的职业、不爱自己的学生,很难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之中。所以,要把仁爱之心作为对专业课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二)专业课教师要与学生形成情感共鸣

“共情”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指的是能够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一种能力。一个人是否能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也决定着人际关系互动的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因为教与学成为一个双向互动的关系。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更加强烈,获得信息的途径也更加多元化,使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加大。教师只有做到共情,才能很好地去认识和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所以,共情要求专业课教师经常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需求。共情越到位,师生之间的互动就越有主动性,也就更能让“课程思政”发挥应有之义。

(三)专业課教师要有深厚情怀

好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非一时,而是一世。专业课教师面对自己的职业和学生,不能把师生互动仅仅局限于某门课的“课程思政”教学之中,不能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终止,要以深厚的情怀,在学生一生的求知、求学、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和指路人。专业课教师要站在国家强大和民族复兴的高度,去审视个人所承担的责任,用深厚的情怀去肩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

高校要做好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必须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因此专业课教师责无旁贷,必须努力提升自身育人能力,上好“课程思政”。

(一)要有“挖掘—融合—输出”的能力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要在专业课程中挖掘其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这些内容通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与知识教育体系进行融合统一,从而发挥“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专业课教师要想成功地实施“课程思政”,要在自己的专业课中挖掘思想政治元素。这一前提必须是专业课教师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与专业课教师个人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等密切相关。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一样,都应该以“视野广”作为提升个人素养的方向,具体来说要具备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国际视野。专业课教师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专业课教师通过熟读经典,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还要熟悉历史文化,把历史文化中的优秀内容主动与自己专业课内容相结合,比如理工科背景的课程思政,可以在国家的科技发展史上寻找思想政治理论元素;还要具备国际比较的视野,尤其是一些新兴的专业领域,要看到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发展情况对比与取得的成就,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通过这些具体的做法,提升专业课教师个人的人文素养,更好地理解和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挖掘专业课的思想政治理论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础上,把这些元素与功能同专业知识体系相融合并且转化成“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再进行知识与价值导向的输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中应该遵循这一规律。所谓融入,是指不同的学科、专业、课程背景之下,都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只是不同的专业知识可能在精神培养的重点导向上有所不同,要结合专业知识的特点,从课程設置、教材修订、教学大纲与计划、教案甚至是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形成独特的育人体系。不能简单地认为某节专业课讲一个生动的故事就是发挥育人功能了,要从理论进路、教学实践上进行设计和开发,把这种思想政治育人功能与专业知识教育体系紧密融合在一起。所谓输出,是指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后,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尤其是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把这一全新的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可理解、听得懂、听得进、听得透的“课程思政”。真正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要有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的能力

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中形成的经久不衰的宝贵经验。“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面对不同课程、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需要专业课教师做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按照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教学的规律,灵活地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比如在面向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时,要用更加感性的方式传达价值理念,具体来说可以多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更好地通过全程浸入式的参与让学生有所收获。比如在“课程思政”的方法上可以选取“项目驱动法”等,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式学习,把工匠精神、中国制造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完成专业项目的同时受到教育。比如面对医学院校学生,可以融入国家医学发展史、健康中国战略、屠呦呦等共和国精神符号等思政元素,开展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履行医学生的职责与使命。

(三)要有利用新媒体环境服务教学的能力

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尤其是5G时代的到来,给高等教育教学带来了重大的变革。新媒体是有别于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的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作为支撑,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作为信息展现的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40亿,其中10~19岁、20~29岁、30~3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4.8%、19.9%、20.4%。在网民的职业结构中,学生群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3.7%。可见,大学生已成为新媒体时代(下转第111页)(上接第71页)重要的参与者与受众,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影响极大。专业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带来的便利,开展翻转课堂教学。针对学生网络“原住民”的特点,开发“课程思政”慕课,学生通过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通过微信公众号、易班平台、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一切形式的网络资源和平台,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资源,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四)要有与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的能力

“课程思政”建设中并不意味着思政课教师与此无关,相反,思政课教师对思想政治元素与功能的把握有着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专业课教师要学会主动与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共结对子,在思政课教师的协调配合下,共同发力。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教学过程的多维互动以及实践教学的相互协作,都可以共同创新教学方法,形成优势互补,同向同行,发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积极作用。

(五)要有主动学习的能力

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地主动学习,专业课教师通过主动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一是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理论概念,在名师大家的指导下进一步理解“课程思政”;二是通过面对面学习,走进优秀一线“课程思政”教师的课堂,现场向有经验的同行求教,更加直观地接受一对一的业务培训;三是通过实践学习,基于理论和经验,开展实战。以教研室为单位,专业课教师依靠集体的力量,挖掘思政元素,开发“课程思政”。大胆尝试教学改革与实践,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基础业务能力。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作为“课程思政”主要施行者的专业课教师,当前要着力于育人意识、育人情感、育人能力的不断自我提升,才能“守好渠”“种好田”,打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一公里”,让“课程思政”真正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最终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氛围,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

[3]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1).

注: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高校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研究”(2019JGA417)

【作者简介】左蔚琳(1993— ),女,江苏海门人,硕士,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课教师着力点课程思政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学好集合的三个“着力点”
乡村振兴的几个着力点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把治污的着力点放到基层去
简述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的优势和工作要点
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实践培训探讨
中澳合作办学项目下专业课教师的机遇与挑战探讨
专业技能课程“两课”评比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