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上海市轨道交通客流量影响分析

2021-12-22 10:15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1年12期
关键词:工作日客流量客流

张 扬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上海 200032)

1 背景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正处于从中心区向外蔓延扩展、卫星城及新城逐步建设的大发展阶段。居民出行量增加、出行距离增长,为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升级带来了严峻挑战。城市轨道交通运量大、速度快,具有准时、舒适、安全等特点,为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运力不足等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1-2]。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承担方式,城市轨道交通在超大城市公众出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19年,上海市轨道交通全年日均客流1 063万人次,其中工作日日均客流1 189万人次,休息日日均客流789万人次。单日客流超过1 250万人次的天数多达33天,最高客流出现在3月8日,达1 329万人次。全年早高峰期间,泗泾、佘山、曹路等居住区站点客流量同比增幅较高,陆家嘴、人民广场、静安寺等商务区站点稳居前三,虹桥火车站、龙华中路、汶水路同比增幅较高[3-4]。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上海市轨道交通的客流量经历了断崖式下降、逐渐恢复、常态稳定3个阶段,根据2020年3月28日的上海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报告,自2月10日复工后6周,上海市轨道交通累计运送乘客1.44亿人次,工作日日均客流370.9万人次(约为常态客运量的1/3);上海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后,客流进一步增长,工作日日均客运量升至633.7万人次,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51%[6]。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客流量产生了巨大影响[7]。疫情期间,公众的交通出行模式发生变化,公共交通出行比重大幅度缩减。文章基于上海市轨道交通真实客流数据,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影响,发掘客流规律变化的内在原因和影响因素,为城市轨道交通在疫情时期运营的形势判断、精准施策提供参考。

2 客流总量影响分析

以上海市轨道交通客流总量为研究对象,本文选取2019年12月16日(周一)— 2020年8月9日(周日)共34周的客运量数据进行分析。其中,2019年12 月16 日— 12月29日(2周)、2020年 1月6日— 1月19日(2 周)的数据,作为上海市轨道交通客流量的常态标准。根据这4周的客流总量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在常态情况下工作日的日均客流量为1  156.2万人次,节假日的日均客流量为771.5万人次。2020年1月24日— 1 月31日是国家春节法定假期,从1月20日(周一)开始到23 日(周三),客流量开始断崖式下降,由 1  065.4 万人次降至902.6万人次、671.1万人次、460.2 万人次,这是上海外来人员陆续返乡所导致的。2020年1月24 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后,春节效应与疫情影响叠加,出行客流进一步减少,上海市轨道交通客流总量降至100万人次左右,如图1所示。

图1 上海市轨道交通客流总量(2019年12月16日—2020年8月9日)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通知,2020年春节假期延长至2月9日,2月10日正常上班;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通知的正常上班时间为2月3日,上海部分单位工作人员于2月3日赴单位报到,因此,2月3日的客流总量成为2月10日前唯一突破百万的一天。自2月11日起,工作日客流总量开始稳步恢复,并稳定在100万人次以上;自2月24日起,工作日客流总量回升并稳定在200万人次以上;自3月2日起,工作日客流总量增多并稳定在300万人次以上;自3月9日起,工作日客流总量进一步增多并稳定在400万人次以上;自3月16日起,工作日客流总量恢复并稳定在500万人次以上。3月2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决定,自3月24日零时起,上海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8],为市民公共交通出行增添了信心,自此,上海市轨道交通工作日的客流总量稳定在了600万人次以上。5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自5月9日零时起,上海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二级响应调整为三级响应[9],进一步增强了市民公共交通出行的信心。5月18日— 6月18日工作日期间的客流总量始终稳定在900万人次以上。6月19日,上海市轨道交通的总客流量突破千万大关,为1  001.3万人次,历经5个月的时间,客流总量恢复到春节前客流量的86.6%。6月25日(端午节)后,工作日客流量在1千万人次稳定徘徊,未出现较为明显的回升,这是由于部分固定乘客,在春节后选择开车等替代出行方式的缘故,制约了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总量的继续增加。

新冠肺炎疫情对节假日期间的城市轨道交通出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周末节假日出行客流量来看,疫情之前周末的常态客流量均在600万人次以上,且周六客流量比周日多,而3月14日、15日的客流总量分别为235.6万人次、212.2万人次,首次突破并稳定在200万人次以上,仅恢复到常态客流量的30%左右。4月18日(周六),客流总量为407.6万人次,首次突破400万大关。从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上海市轨道交通出行客流量来看,2020年元旦的客流总量为813.6万人次,4月4日— 6日(清明节)3天的客流总量分别为335.5万人次、357.8万人次、279.2万人次,为常态客流量的40%左右;五一劳动节的客流总量为453.3万人次,另外4天客流量均在400万人次以上;6月25日(端午节)的客流总量超过400万人次,其中6月26日客流量为575.7万人,恢复至常态客流量的70.7%。

3 车站客流量影响分析

3.1 时间维度

本文以上海市轨道交通415座车站的进出站客流量为研究对象,以2020年1月6日— 1月19日(2周)的客流量为常态基准,对比各个车站3月、6月、8月的客流量恢复情况并进行排序,从时间和空间2个层面分析疫情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出行的影响。

选取2020年1月6日— 12日(1周)的客流量数据作为常态客流基准,选取3月16日— 22日、6月15日— 21日、8月3日— 9日(3周)的客流量数据,作为3月、6月、8月的客流对比数据。基于所选取的客流量数据,对比1月工作日基准(周一至周五累计客流量),测算每个车站在3月、6月、8月的客流量恢复比例。考虑6月客流总量恢复至千万水平,本文以6月份的车站客流量恢复比例进行排序,6月客流量恢复至1月基准70%以下的共有30座车站,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发现, 在这30座车站中,3月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车站包括临港大道、迪士尼、滴水湖、同济大学、浦东国际机场和虹桥火车站,客流量恢复均在30%以下。从客流来源和影响成因分析,这30座车站大体可归为4类:①交通枢纽相关,主要包括浦东国际机场、虹桥2号航站楼、虹桥火车站、上海火车站、虹桥1号航站楼、上海南站等6座;②热门景点相关,主要包括滴水湖、上海科技馆、花木路、豫园、龙华、中华艺术宫、上海图书馆、迪士尼等8座;③高等院校相关,主要包括临港大道、同济大学、顾唐路、松江大学城、剑川路、五角场、江湾体育场、上海大学、黄兴公园、赤峰路、桂林公园等11座;④知名商圈相关,主要包括人民广场、新闸路、天潼路、南京东路、打浦桥等5座。这4类车站的客流来源和服务属性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个别车站可以被同时归入不同的类别。

表1 工作日客流量恢复至1月基准70%以下车站信息

以6月份的车站客流量恢复比例进行排序,6月客流量恢复至1月基准90%以上的共有20座车站,如表 2所示。从车站周边土地属性方面来看,可以大致分析这些车站客流量恢复较快的原因,将其大体归为4 类:①与大职场相关,主要包括徐家汇、凌空路、漕河泾开发区、龙耀路等4座;②上海大型居住社区相关,主要包括川沙、鹤沙航城、祁华路、汇臻路、东城一路、三鲁公路等6座;③与小区聚集相关,主要包括金沙江西路、联航路、巨峰路、博兴路、淞发路、东方体育中心等6座;④原因尚不明确,包括武威路、诸光路、创新中路、民雷路等4座。

表2 工作日客流量恢复至1月基准90%以上车站信息

3.2 空间维度

对筛选出的8类50座车站,对比1月周末基准客流量数据(周六与周日累计客流量),测算每座车站在3月、6月、8月的客流量恢复比例,对每一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共24座车站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①周末上海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量的恢复比例普遍低于工作日,尤其是在3月、6月期间,公众在非工作时间的出行意愿不强;②交通枢纽相关的虹桥2号航站楼、虹桥火车站2座车站客流量8月份恢复较快;③热门景区相关的滴水湖、迪士尼2座站客流量稳定恢复,迪士尼站8月份客流已恢复至基准水平;④高等院校相关的同济大学、剑川路2座站客流量恢复缓慢,这是因高校尚未开学,没有学生客流出行所导致;⑤知名商圈相关的天潼路车站客流量恢复缓慢,这与疫情后七浦路服装批发市场的客流吸引下降相关,而南京路步行街、外滩等室外活动区域,对游客依然有较强烈的吸引力,南京东路车站客流则恢复较快;⑥工作日客流恢复90%以上的车站,在周末期间也稳定恢复,其中东方体育中心和诸光路车站8月份周末客流量也已超过1月基准值。

图2 8类24座车站周末客流量恢复比例对比图

从筛选出的50座车站的空间分布来看,客流恢复比例低于70%的车站大多分布在上海市外环内中心城区,这是因为中心城区交通出行距离相对较短,城市轨道交通呈网状服务居民出行,公交、出租、慢型等替代出行方式选择较多;客流恢复比例高于90%的车站大多分布在中心城区以外,甚至在更远的郊区,这与中心城区外出行距离较远,城市轨道交通呈射线状服务居民出行,车站周边区域可供选择的替代出行方式较少有关,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筛选的50座车站的上海市空间分布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选取疫情前后上海市轨道交通34周的客流量数据,对新冠肺炎疫情后上海市轨道交通全网客流总量的变化规律以及车站客流量对比常态期间的恢复比例2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和解析,并挖掘出与客流恢复密切相关的多个影响因素。

总体而言,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恢复的主要因素包括:①相关政策出台,上海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的调整,直接影响到公众乘坐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的信心和意愿;②市域流通降低,以航空、铁路进出上海市域的城际交通客流流动受疫情影响最大,严重影响了与上海门户、热门景点相关的车站客流量;③车站周边土地利用情况,车站周边的学校、商圈、大型居住社区、职场等土地资源利用属性,影响车站客流出行的恢复程度;④替代出行选择,替代交通出行选择较少的郊区,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量恢复较早,替代交通选择较多的中心城区,客流量恢复较慢;⑤固定乘客流失,部分原有固定乘客,在复工复产后开始并习惯以小汽车(中远距离)、共享单车(近距离)等方式出行,造成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流失;⑥车站常态客流规模,常态情况下客流规模较小的车站,疫情后客流量恢复更具不可预测性,反而恢复较快,而常态客流规模较大的车站,客流量恢复较慢,规律更易把握。

4.2 建议

通过真实数据分析,本文总结出新冠肺炎疫情对上海市轨道交通客流量的时空影响规律,为科学支撑和指导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下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组织、疫情防控和精准施策,给出相应的建设性建议如下:

(1)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的调整时间点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

(2)科学预判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需求,以数据驱动点线面建模,实现对车站、线路、网络客流出行特征的精准预测;

(3)将客流时空变化作为关键要素,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的协同能力,提升行车、客运、票务等组织水平;

(4)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储备应急处置新技术、新设备,构建统一高效的应急体系;

(5)探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管理的多层多级指标体系建设,从定性和定量2方面科学评估与评判;

(6)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常态/异常情况下的客流平行仿真,融合动态实时客流信息,实现网络客流的数字孪生和精细化管理。

猜你喜欢
工作日客流量客流
客流增多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商场客流量统计算法
关于休闲的量的问题的考察
基于自学习补偿的室内定位及在客流分析中的应用
基于AFC数据的城轨站间客流量分布预测
人工免疫算法在电梯客流时段划分的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客流数据分析缺陷及应对
从客流量推算公交出行PA矩阵的方法
新建旅游项目客流量分析方法初探
对《资本论》中工作日问题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