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玲梅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 621010)
国际大学联合会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将跨国界与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简·奈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国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所做出的一种反应,但与此同时仍然尊重本国特性”[1]。显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构件。
客观上,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表现为知识与技术创新,是测度主权国家拥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维度,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充分利用跨国界的知识和资源,实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战略,提升知识创造力与国家竞争力,是我国建设“双一流”高校与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
当前,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办学业已成为国际一流大学发展的显著特征,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客观要求,同时是我国建设“双一流”大学与提升大学竞争力的核心举措。在已经颁布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中,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被定义为“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实习场所国际化、学位制度国际化和研究生教育观念国际化”[2]。
对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实现路径、培养模式及评价机制等,国内外学者见仁见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要求培养对象跟随处于世界学科前沿的导师与学术团队,获取专业前沿知识、创新思路及方法。林建华认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应该主要关注大学校园的国际化教育氛围营造、国际科研项目的合作开展以及举办研究生教育国际的竞争力提升;杨长聚指出:“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需要考虑办学主体的创新机制、研究生导师的教导水平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3]龚克指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构件主要包括知识结构的国际化、科研问题与项目的国际化和培养方法的国际化。”[4]刘晓黎等认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既应包括生源、师资、教材课程建设及培养项目的国际化,同时也应包括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的本土拓展。”[5]
关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评价,谭胜提出从教育优势、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能力、吸引力以及收益等方面加以测度[6];戴维斯提出二维框架与四象限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过程进行评价,探讨国际化过程从特定化到高度系统化的演变与国际化过程从边缘到中心的演变[7]15;鲁兹基认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包括被动和主动两种模式,每种模式各有五个发展阶段,办学主体可以从被动模式入手,待时机成熟后再转到主动模式,需要持续投入与不断创新,并定期评估、积极反馈、及时整改和不断完善[8]。汉斯·迪克与梅杰用政策维度、支持维度与实施维度分别表示“从边缘到中心”“从单向到相互”“从特定到系统”的演进[9]。张钿富从投入产出角度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环境—投入—过程—结果”链评价模型,强调国际化的产出导向[10];美国教育委员会2017年采用全面国际化模型,从明确的机构承诺,管理架构和人事安排,学科、跨学科以及教学成果,师资政策及实践,学生活动,交流与合作六个方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11]。
相关文献表明,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国内专家学者及机构从教育学视角探讨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问题,主要集中在内涵、框架、过程与结果的评价设计上,所给出的对策大体雷同,对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但少有文献从竞争力视角来探讨办学主体实施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策略。
理论上,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差异在于其关注国际学术前沿、吸收最新研究成果、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着重强调对新知识领域的开拓与对新研究空间的扩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是高校建设“双一流”的关键环节,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海外高层次留学生已经成为国家实施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
自2010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在留学生市场机制作用下辅之以政府奖学金措施,逐渐成为海外留学生的留学目的国,参与到国际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竞争。2017年,我国出资人民币33亿元资助了约6万名来华留学生,另约43万名留学生给我国带来了350亿~400亿元的教育收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和亚洲最大的外国留学生留学目的国,2020年近50万外国大学生在中国学习[12],覆盖204个国家与地区,接近美国接收外国大学生人数的一半,但高层次留学生比例较低。
1.我国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竞争力不强。由海外到中国留学的硕博生的人数较少、增速缓慢,生源国结构与学科结构不尽合理。2017年中国接受来自世界各国的硕博士研究生约7.58万,2018年为8.51万人,增长12.27%,与国家的硬实力不够匹配;在前15位生源国中,亚洲国家占主体,前三位分别是韩国、泰国、巴基斯坦[13],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生源相对较多而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生源相对较少,从事语言与商科的学生相对较多而选择自然科学学科的学生相对较少。
2.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认知水平不够。从国家层次上看,尽管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出台了《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 年)》,但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缺乏标准的堵点,缺乏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保障政策与评价机制,而1999年29个欧洲国家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提出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博洛尼亚进程》值得借鉴,该计划的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教资源,打通教育体制。
从办学主体上看,高校与科研院所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对强化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性,办学主体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达成度与国际化评价体系及“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差距相去甚远,在当前对高校办学资源配置与考核机制的前置条件下,诸多主体还处在尝试阶段,举办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主动性不强,宣传力度不够,办学措施不多,缺乏长期、可持续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平台,致使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载体较少且灵活性不够,限制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海外留学生的来华人数规模。
3.办学主体吸收海外硕博留学生的竞争力亟待提升。对于“双一流”建设高校而言,大力吸收培养海外硕博留学生已经开始其征程并取得初步成效,而对于非“双一流”高校的海外硕博留学生培养却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普遍存在基础条件还不够坚实,竞争力不够,表现为能够指导高层次留学生并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导师数量较少、开设的具有国际化学科前沿的课程与专题研究讲座的培养体系不够完善、针对高层次留学生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与评价机制不健全等。
竞争力是指竞争主体在竞争过程中对竞争目标实现的能力。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最直观地表现为一个组织能够比其他组织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从经济学角度看,竞争力的本质是竞争主体在竞争中的比较生产力,其必然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和竞争主体之间力量的消长而变化。在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中,现代企业理论试图以制度、资源、能力及知识等为逻辑分析起点,初步形成了以制度、资源、能力及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分支。但绝大多数研究者都将研究客体定义为企业,也有个别研究者将竞争力的研究客体定义为国家,本文将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办学主体视为准经济组织,借鉴企业竞争力理论,构建基于竞争力的架构,将有助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从竞争力视角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办学能力,是高校一种难于模仿、不可替代、独特的创造知识与社会经济价值的能力。其决定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组织核心文化。高校留学生教育中心(院/部)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办学主体的组织实施者,其组织核心文化是指高校留学生教育中心(院/部)以人为中心、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育管理思想和方式。当前,在我国建设“双一流”高校与建设研究生强国背景下,迫切需要建设具有国际化价值观与哲学思想的组织核心文化。
2.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组织人力资源。高校留学生教育中心(院/部)的组织人力资源,在数量上是指其管理人才与教师团队的规模;在质量上,是指管理人才与教师团队的综合工作能力(包括内在的国际视野、前沿的知识水平、敬业的工作精神等)。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组织的人力资源是影响办学主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组织创新能力。高校留学生教育中心(院/部)的组织创新能力,是指其针对教育国际化的制度创新能力、针对研究生留学生的专项课程资源研究开发能力、针对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师资创新整合能力等,其中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制度创新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
4.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组织管理能力。高校留学生教育中心(院/部)的组织管理能力涉及到中心的组织结构、信息传递、管理措施、内部管理、管理系统等方面。高校留学生教育中心组织管理能力是决定其竞争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5.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组织运营能力。作为高校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运营具有项目运营特征。高校留学生中心(院/部)的运营涉及到组织的运营过程、运营网络和运营渠道的管理与控制、国际国内市场策划、组织品牌的知名度和品牌信誉度等。对高校留学生教育中心(院/部)来讲,市场运营能力就是创造市场需求的能力,它直接决定了组织把握市场主动权的大小和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组织能否自如地运行在规模经济的水平上。
6.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战略管理能力。高校留学生教育中心(院/部)的战略管理能力,包括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战略规划水平、战略资源配置与实施能力、整合资金及社会关系网的能力。资源能力、战略管理能力是其在把握未来市场和环境的前提下,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对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并对高校留学生教育中心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组织管理和控制的能力。
7.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生产服务能力。高校留学生教育中心(院/部)的生产和服务能力是指其符合国家研究生教育强国战略、满足市场需求的综合能力,包括中心提供的教育产品和服务的性能、质量、品种、收费、分销和促销等方面。高校留学生教育中心之间的竞争最终体现为教育产品与教育服务能力之间的竞争。高校留学生教育中心(院/部)竞争力水平是需要通过其提供的教育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水平来展现的。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目标是在全球寻求可造之才进行培养并创造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由此,我们认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办学主体的竞争力包括三个层面,即环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
1.建设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组织环境竞争力:竞争潜力的培育。从竞争环境角度看,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高校自身发展的历史与学科优势以及高校所处的区位是影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的外在变量。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组织环境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育:提高办学主体的战略管理能力(竞争潜力的愿景:高校的发展定位)、强化组织管理能力(竞争潜力的培育:校内机构的协调、国内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以及优化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能力的相关政策资源环境。
2.强化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组织基础竞争力:竞争能力的形成。从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实践看,大多数办学主体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都是由该校相关专业的学院来承办实施的,只有少数高校由学校单列单位,成立与学院并列的留学教育中心来实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项目的运营与国际化人才培养。高校留学生教育中心的组织基础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经济基础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人力资源,具体包括形成竞争实力的经济投入、管理投入与人力资源投入等。
3.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组织核心竞争力:竞争实力的实现。组织竞争优势在于组织内部内生的“核心能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办学主体需要通过自身独特的、根植于组织内部的核心能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需要强化在组织内部行为和过程中体现的特有能力,培育能为留学研究生创造显著价值并能开辟潜在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其实质内核就是创新。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动态竞争市场中,需要确保在原有的竞争优势被侵蚀之前,产生新的支撑留学研究生教育组织经济赢利性与社会价值创造性的竞争优势,方可实现长期的竞争实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组织核心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强化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制度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增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内部管理运营能力、完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运行机制。具体包括战略定位高校留学生中心的组织文化(竞争力实现的核心)、强化创新能力(竞争优势与持久竞争优势的形成)、提高市场运营能力(竞争力实现的辅助措施)、优化生产服务能力(竞争力实现的直接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