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益群
(湖南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注重的是学用一体的教学模式,旨在解决我国外语教学学用分离的问题。在国内教学界,文教授的产出导向法已广泛地运用于大学英语及其他语种的教学中,而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外国文学教学中鲜有人提到和运用。故本文拟探析产出导向法运用到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并提出运用其理论进行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实践的几种方法,希冀能为外国文学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外国文学课程是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从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流程和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三方面,可见产出导向法运用于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是可行的。
笔者所在高校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的需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道德修养、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字基础和较高的文学修养,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评能力、运用母语书面、口语表达的能力,以及初步的中国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在政府机关和文化教育、传媒机构、对外交流等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文秘、管理、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创新型、创业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人才培养的模式注重的是创新、能创业、擅应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这门课程后,不仅要使学生具备分析和研究世界文学有关问题的专业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具备世界的视野,历史的高度,民主和科学的意识,还要培养学生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以上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目标,可以看出其与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核心是“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文化交流说”“关键能力说”。“学习中心说”强调的是学习,强调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即我们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所强调的学生学习到的外国文学史的知识,这种学习不仅仅是对文学史知识简单的学习,而是要掌握其规律、特质和精神,从而为“学用一体”“文化交流”及能力培养打下基础。“学用一体说”强调输入与输出的无缝对接,事实上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目标也是为了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文学鉴赏和文学写作中来,实现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文化交流说”在产出导向法中是指“正确处理目的语文化与学习者本土文化的关系”[2],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着同样的文化交流的关系,在异质文化的学习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中国人的眼光看待外国文学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杨义先生就曾谈到“血脉会通”的思想,认为“回到自己的文化立足点,是为了认识‘我们是谁’,但是‘我们是谁’的认识必须在与文化他者的眼光才能激发我们的对话的欲望,启发创造现代性学理的潜能”。[3]聂珍钊先生也提出,“我国原来的外国文学或世界文学在本质上就是比较文学”[4]的观点。这均是外国文学教学目标与外语教学目标之所在,使学生课程学习的文化交流中能进行比较并能更深刻地认识自我和他者。文秋芳教授在“关键能力说”中谈到,不同的授课对象应有不同的关键能力,并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这与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目标相吻合。“外国文学史不仅是一门知识课程,更是一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5]正是基于同样的教学理念,外国文学课程教学采用产出导向法是可行的。
不仅如此,从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流程和产出导向法的四个教学假设的比照中,也可见出产出导向法运用于其中的可行性。产出导向法中包含有教学中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和以评为学假设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经常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学和外国文学教学虽然在课程设置上归属于不同的院系,针对的也是不同的授教群体,但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是通过课程的输入性学习,让学生能输出相应的内容。大学英语教学输入的是英语,促使学生输出的是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即说、写、译等产出性活动,并使其成为教学的驱动手段和教学目标,将读、听等输入性活动作为其促成手段。外国文学课程输入的是外国文学的知识,也包括读和听,读文学作品和文学论文,听老师的介绍和分析,促使学生输出的是学生对作品的认知分析和学习作品之后的运用写作,即写和析的产出性活动。“选择学习假设”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尤为重要,外国文学教学涉及到的外国文学史知识不仅时间跨度大,还有海量的外国文学作家作品,要在有限的课时里穷尽所有的知识是不可能的,输入中选择性的学习也是重中之重。“以评为学假设”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极少运用,事实上采取教师评、学生评,能在极短的教学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着课时不足、知识量过大的困境,加上“丧文化”环境下成长的青年一代,受网络影响极大,一定的知识通过网络即可查找得到,学生难以提高兴趣融入课堂,却极易沉迷于手机的世界里。这些问题也期待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融入到外国文学的教学当中来,也使产出导向法进入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产出导向法以新的教学理念,在新时代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学生创新性、应用型能力中,在新时代外国文学教学目标促成中,在改革陈旧的“背景-作家-作品”为主框架的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是有其可行性的。
新修订的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是由驱动-促成-评价组成的若干循环链,并分出小产出目标,以最终实现大产出目标。
[6]依据此产出导向法教学流程的指导,我们可以把以时间为线索的外国文学史课程分成若干个单元,分出若干小产出目标,如产出诗歌朗诵和写作,产出文本分析,产出戏剧表演和解读,产出小说赏析和续写等,这些小目标形成大产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之具备应用型的知识结构等。
1.导论课上的输出驱动和输入促成
文秋芳教授谈到,“教师必须首先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学生的输出提供有针对性的输入,以促成输出任务的完成”[7],“产出比输入性
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更能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8]基于上述理念,在外国文学导论课堂教学实践中,将输出驱动和输入促成两者有效结合,必定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期望和学习热情。以往的导论课,往往拘泥于外国文学学什么,如何学的简单介绍当中。笔者在课堂上为了达成输入促成的效果,在上课前将陈众议先生《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一文发给同学们阅读,这种硬性的、阅读性的输入,促成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阅读情怀”,同时要求学生做阅读笔记、谈心得体会,这样的输出驱动是导论课的第一步。这样的输入促成,使学生明白该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和重要意义。同时,进一步以德国汉学家顾彬对中国文学的批判性接受,引出曾艳兵、杨义先生等的学术观点,提出中国人应以中国人的灵魂来研究外国文学,应不同于外国人的外国文学研究。如此输入促成的目的有二:第一,让学生形成接受优秀学者研究成果的思维模式;第二,打破学生对文学课课堂结构固有模式的期待视野,使学生知自身不足,知自己学习困难之处,主动学习。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如,读作品、析作品、续写作品、诵读作品、表演作品等各种输出性实践活动,如此,反之又影响学生对输入促成的重视。
2. 输入材料的合理导入
外国文学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是用中文编写,学生自学与阅读没有丝毫的难度,如果照本宣科,必定使课堂教学枯燥无味,使学生形成来不来上课都无所谓的心理。文秋芳教授产出导向法理论中提出,“如果在学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又能够提供恰当的输入材料,这些材料就能起到‘专家引领’的作用,有效拓展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语言体系,将产出水平推向一个新高度。”[9]外国文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有着独特的阅读分析作品的视角,达到一定的产出高度,形成创新思维能力,与输入促成材料的选择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在分析荷马史诗时输入王芳的《<伊利亚特>的弓箭叙述》一文; 在讲授中世纪文学时,给学生输入吴笛先生的《但丁<神曲>的跨媒体传播及其变异》一文;在给学生梳理19世纪俄罗斯文学时,从儿童形象的角度切入,引入笔者的学术专著《十九世纪俄国古典小说中的儿童形象研究》的科研成果等等,从而通过教师本人输入材料的精选,学生能逐渐以独特的视角来阅读分析文本,输出的能力不仅仅限于课本上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思想意义的分析,还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网络教学平台促成选择性学习假设
外国文学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仅靠“注入式”“填鸭式”的知识输入,是无法达到教学效果的。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促成选择性学习假设,能避免外国文学史知识枯燥地占据课堂,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笔者所在学校,外国文学教学利用了超星学习通的教学平台。在教学平台上,笔者按教材章节编排教学资料,平台上有大量的与教材相关的文学史知识,笔者以学生自学梳理题纲后网上提交作业、完成网上平台习题或观看教学视频等形式展开,这样就避免课堂上浪费大量时间来梳理文学史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能发挥课堂选择性学习的作用。网络的飞速发展,促使外国文学史的知识性问题能够得到迅速地解决,倘若遵循以往的教学方式,不加选择地重复着学生唾手可得的知识,就是一两年的教学课时也无法完成。选择性学习假设,在输出任务的驱动下,如分享阅读心得、表演戏剧作品、浪漫主义诗歌赏析朗诵等,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外国文学的学习当中。老师也由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支持者、服务者,学生也由知识被动的接受者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知识的建构者。
文秋芳教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育规律的提出,为有效地运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教学实践中运用产出导向法,提供了佐证。这样的教学方法能让教师反思自身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外国文学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学以致用,提高阅读和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并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2020年教师节,习总书记首次提出“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的要求。将文秋芳教授团队的产出导向法运用于外国文学的课程教学,正是响应习总书记号召的一次教学上的小尝试,在新时代新起点的现代教育上,这样的尝试还有待更进一步在实践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