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园 冶海龙 李小龙 龙佳旻 张婧*
(1.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2.青海民族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青海西宁 810007)
体力活动不足、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青少年含胸驼背、盆骨前倾、超重和肥胖等健康问题日益突出[1,2]。缺乏运动导致各种慢性疾病呈现低龄化的发展趋势,并逐步演变成重要的社会问题[3]。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30多年来持续下降,尤其是体能的持续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4,5]。已有研究表明,学校政策的调整、体育课程的质量、教师的培训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调节因素[6]。然而,无论是学校政策的调整还是教师的培训,最终的目的是保证体育课程的质量,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所以课堂内容设计和课程学习取得的效果是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育课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体能的重要渠道[7,8]。所以,如何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是目前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阶段,这一阶段是机体各种基本体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体育课程质量的提高,必须从课堂内容的设计入手,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目前,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单调[9],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由活动,没有系统的训练[10],缺乏个性化、有针对性的练习和指导。将体能练习融入体育课,不仅可以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还可以为儿童青少年每日身体活动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倡议的标准奠定基础[11]。因此,该研究根据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特点,设计以速度、耐力和灵敏等素质练习为主的多样化、综合性的体能训练体育课堂内容,探讨以体能训练为主的体育课堂教学对女中学生体质的影响,同时将其与常规体育课对女中学生体质的影响进行比较,为今后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和改革提供实验依据。
该文以基于体能练习的体育课堂教学对女中学生体质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青海市某高中二年级80名女生为调查对象,利用SPSS 25.0 软件随机数生成器,随机将调查对象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
1.2.1 实验方案
实验组进行为期8周的体能训练课堂学习,对照组进行常规体育课堂学习。常规体育课程包括徒手操(头部运动、扩胸运动、振臂运动、俯背运动、体转运动、正压腿、侧压腿、膝绕环、腰绕环以及手腕、脚踝运动)热身运动,自由活动后进行整理拉伸运动(压腿、牵拉运动);体能训练课程除徒手操热身运动以及整理拉伸外,增加速度练习(50m加速跑,四道折返跑,高抬腿振臂练习和小碎步加速练习)、耐力练习(800m 跑、1000m 跑、1600m跑)、灵敏性练习(侧向滑步,侧向交叉步,快速左右横跨绳梯)的学习。实验组和对照组周一、周四各一节,每周共两节体育课,分开授课共8周。
1.2.2 测试项目
测试项目包括坐位体前屈、1min仰卧起坐、立定跳远、50m 跑、800m 跑、1min 反复横跨;由专业体育教师于实验开始第一周和最后一周进行测试并记录。
1.2.3 数理统计
利用SPSS 25.0 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经Shapirowilk检验,数据符合正态分布(P>0.05),实验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经Levene's 方差齐性检验,各组间、组内方差齐(P>0.05)。对实验前后组内各项指标差异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 无显著性差异;P<0.05 有显著性差异;P<0.01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表1 结果显示,经过8 周常规体育课学习后,除了坐位体前屈距离和50m 跑成绩略有下降外,1min 仰卧起坐/俯卧撑和左右横跨次数、立定跳远距离、800m 跑成绩、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和肺活量值在实验前后均有提升,但是各项指标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常规体育课8周学习前后各项指标测试结果
表2 结果显示,经过8 周的体能练习课堂学习后,坐位体前屈距离、1min仰卧起坐/俯卧撑和左右横跨次数、立定跳远距离、50m和800m跑成绩、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和肺活量值在实验前后均有大幅度提升,各项指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表2 体能练习课8周学习前后各项指标测试结果
8周体能练习课与普通体育课相比,各项指标提高幅度均比较大。除了50m 跑和800m 跑成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P>0.05),坐位体前屈和立定跳远距离、1min仰卧起坐/俯卧撑和左右横跨次数、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和肺活量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如表3所示。
表3 体能练习课和常规体育课8周学习前后各项指标差值
体育课程质量是影响中小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学生体育技能掌握和健康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大的意义[12]。然而,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不重视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学观念相对落后,没有准确的教学目标[13]。并且单元化的教学导致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尤其是反映学生身体机能的肺活量指标以及速度、力量和耐力等指标下降趋势明显[14,15]。
该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经过8 周的常规体育课学习后,与体能相关的力量素质、柔韧性和灵敏性指标无明显变化。反映平衡性的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和反应心肺功能的肺活量虽然有较小幅度的提升,但是与8 周前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6]。说明常规的体育课堂教学在短期内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提升没有显著的影响。
体能是反映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关键性指标[4],是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达标的重要方式[11];是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并与学生健康紧密相关[17]。研究证明,体能、单次身体活动和身体活动干预都有益于儿童的认知功能[18]。身体成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水平、肌肉力量和耐力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19],而中等强度10min 左右的体能循环练习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身体成分,促进学生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心肺适能和柔韧性的发展[3]。世界卫生组织也指出,儿童青少年每天应至少进行累计60min中等或高强度的身体活动[20]。
该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经过8 周的体能练习课学习后,1min 仰卧起坐/俯卧撑和左右横跨次数、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距离、800m 跑和50m 跑成绩、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和肺活量值均有显著提升。其中,1min 俯卧撑次数提高幅度最大,为21.55%;其次是1min 左右反复横跨次数和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分别是12.20%和17.30%。这可能与体能练习课的侧向滑步、侧向交叉步和快速左右横跨绳梯练习有关。因为在正常生活中,身体朝向都是正向的,这种侧向运动的基线水平比较低,稍做加强练习就能取得明显效果。闭眼单脚站立需要大脑前庭器官平衡感受器的参加和全身肌肉的协调运动,仰卧起坐是反映核心力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这表明,以体能练习为主的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力量素质、心肺功能以及平衡性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但是,蔡瑞金等[16]的研究发现不同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对青少年仰卧起坐成绩的改善没有显著的影响。这可能与实验对象的基线水平、地域和课堂内容设计不同有关,因为影响体质的因素很多,如遗传、自然环境、营养水平和生活习惯等[21]。
柔韧性是指人体完成动作时,关节、肌肉、肌腱和韧带的伸展能力。反映柔韧性的坐位体前屈成绩的提高,可能是因为体能练习提高了下肢(腘绳肌)的伸展性。立定跳远是一项与下肢力量和全身协调性有关的项目[22],虽然该研究在体能练习设计时未能安排专门针对下肢力量的训练,但是与实验前相比立定跳远成绩提高了6.17%,表明侧向交叉、快速左右横跨绳梯训练对立定跳远成绩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如果结合下肢力量练习能否有更大幅度提高,值得进一步研究。
经过8周的体能练习课学习,与普通体育课相比,体能练习课干预后坐位体前屈和立定跳远测试距离、1min仰卧起坐/俯卧撑和左右反复横跨次数、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和肺活量值提高的幅度分别是普通体育课的20.3倍、10.8倍、37.7倍、7.0倍、40.7倍、9.8和7.8倍。除了800m跑和50m跑成绩提高幅度较小外,其他指标均有大幅度提高。可能是因为在跑步过程中,除了肌肉力量和机体的协调性提高外,机体内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能力也起着关键作用。50m 跑的过程中,机体供能方式以磷酸原供能系统为主,800m跑过程中则以糖酵解和有氧代谢混合的供能方式为主。有研究表明,如果缺乏针对性力量练习,只进行短跑和跑步训练,对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提升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23,24]。说明研究中设计的体能训练的速度和耐力素质练习时间还不足以引起机体在物质和能量代谢上的适应性变化,并且缺乏有针对性的力量训练,导致学生50m 跑和800m跑成绩提高幅度较小。
研究中设计的体能练习对学生的核心力量、腰腹柔韧性和机体灵活性的提高尤为明显,但是对于全身力量和心肺耐力的提升还有待加强。但总体上多样化练习的体能课堂对学生体质的提升具有显著效果,有利于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建议体育教师在课堂设计中,结合教学要求设计体能练习方案,并安排符合学生身体发展规律的力量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