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SM-MICMAC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2021-12-22 11:51
安全 2021年11期
关键词:依赖性驱动力子系统

金 萌

(商洛学院 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0 引言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不稳定因素也相继增加。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频发并呈逐年上升趋势,高校学生投毒事件、自杀事件、恶性杀人事件、暴力事件、交通安全事件等频频见诸报端。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学生管理以及师生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也在社会上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目前,虽然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引导下,各高校相继出台校园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但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时间空间的不确定性,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仍面临着巨大挑战。综上可知,识别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影响因素,并剖析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对当前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及对策、应急管理能力评价、应急管理机制等。蒋樟生通过分析应对突发事件的高校现有模式,发现存在观念落后、法律法规缺乏、组织化缺乏和应急预案掌握性不强等问题;陈伟珂等根据霍尔三维结构,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用G1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合实例对某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刘洋等依据可拓学理论,引入非对称贴近度判别准则,建立基于物元可拓理论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改进模型;李玉飞等基于过程管理理论,从预警阶段、处置阶段、恢复阶段建立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进行应急管理能力等级划分;王有洪等对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出3点建议: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危机意识的宣传教育、管理机制的协调运转;陈信存将国外高校的扁平式组织结构模式与中国高校的垂直式组织结构模式相结合,建立新型高校学生工作组织矩阵结构模型。从现有研究来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在现状、评价、机制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分析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影响因素相互关系方面仍存在空缺。基于此,本文根据社会技术系统理论,从人员、技术、组织、环境子系统出发筛选影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因素,采用ISM-MICMAC模型分析影响因素间的路径及属性,为高校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1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影响因素识别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中突然发生具有一定规模、且对学校和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或严重威胁的事件,其具有频发不确定性、主体特殊性、难以预测性等特点。应急管理工作是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从而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的过程。因此,应急管理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及处置结果。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领域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协调。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影响因素众多,且因素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总体来反映应急管理系统的状态。

Tavistock人际关系研究所首次提出社会技术系统,是通过对英国一家煤矿采煤工人各种行为的研究,探寻提高组织生产效率的途径。社会技术系统是通过个人、技术、组织和环境子系统的共同作用,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健运行。社会技术系统既能全面构建系统因素体系,还能剖析不同子系统间的复杂交互作用。随着不断发展,它已开始运用于人机工程、工业工程和安全工程等领域。而对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这一大系统,个人子系统主要指高校师生、学校管理人员等与突发事件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人员,包括应急人员素质、安全防范意识、应急预防知识等因素;技术子系统主要指能够防止或减轻高校突发事件损失的设备设施、物料物资等,包括监控监测设备、预警报警装置、应急物资储备、通讯信息系统等因素;组织子系统主要指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对突发事件的组织、管理与调控工作,涉及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应急管理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建设、隐患排查检查等因素;环境子系统主要指高校的内外部环境情况,包括安全文化、校园治安、周边治理等因素。任意一个子系统的改变都可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任意2个子系统的不协调都可能导致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失误。

通过文献综述和专家咨询,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的人员、技术、组织、环境4个子系统,识别筛选出影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最主要的14个因素,具体分类、编码、含义,见表1。

表1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影响因素Tab.1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th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续表

2 集成ISM-MICMAC分析模型

2.1 方法和模型介绍

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e Model,ISM)是通过建立要素间的关系矩阵,对系统要素进行区域和层次划分,用有向图清晰地表达系统要素间的相关性。交叉影响矩阵相乘法(Matrices Impacts Croises-Multiplication Appliance Classment,MICMAC)是运用系统中因素的反应路径和层次循环来研究因素间相互关系的扩散性,并根据驱动力和依赖性对其进行分类以便于理解因素在系统中的实质作用。

基于前文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辨析的14个影响因素,提出集成ISM-MICMAC方法,划分系统层次结构,判断系统因素属性,从而更清晰明确地分析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影响因素。

2.2 ISM-MICMAC方法步骤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集成ISM-MICMAC方法,分析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关系的基本步骤如下:

(1)确定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影响因素集:

M

={

C

,

C

,…,

C

},

n

=1,2,…,14

(1)

式中:

n

—应急管理系统影响因素的数目;

M

—系统影响因素的总集合。(2)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结构关系矩阵(Structural Self-Interaction Matrix,SSIM)。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和影响因素特点,确定各因素间影响关系。可用4种符号表示因素

C

C

之间的影响关系:

V

表示因素

C

会影响因素

C

A

表示因素

C

会影响因素

C

X

表示因素

C

和因素

C

互相影响;

O

表示因素

C

和因素

C

没有任何关系(

i

,

j

表示因素个数,

i

,

j

=1,2,…,

n

)。根据任意2个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构建SSIM。(3)生成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邻接矩阵

H

V

A

X

O

可按照表2的原则用0或者1替代,将SSIM结构关系矩阵转化成邻接矩阵

H

表2 SSIM结构关系转换成邻接矩阵的原则Tab.2 Principles for transforming SSIM structural relations into the adjacency matrix

(4)计算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可达矩阵

K

。可达矩阵能反映出影响因素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关系。邻接矩阵

H

属于布尔矩阵,根据布尔运算法则计算确定可达矩阵

K

K

=(

H

+

I

)=(

H

+

I

)-1≠(

H

+

I

)-2≠…≠(

H

+

I

)

(2)

式中:

H

—邻接矩阵;

I

—单位矩阵;

r

—运算次数。(5)对可达矩阵

K

进行层级划分,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多级递阶层次模型。首先,按照式(3)、(4)计算相应的可达集合

P

和先行集合

Q

,并对于每个影响因素验证

P

=

P

Q

。若成立,则影响因素

C

为最低层因素。接下来,从可达矩阵

K

中删掉对应的行和列,运用上述方法在剩余的可达矩阵

K

中寻找新的最低层因素,以此类推确定每一层级,直到完成所有因素的级位划分,绘制影响因素之间的递阶层次图。

P

={

C

|

C

M

,

k

≠0}

(3)

Q

={

C

|

C

M

,

k

≠0}

(4)

式中:

k

—可达矩阵

K

中的元素。(6)绘制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驱动力—依赖性分类图。根据公式(5)、(6)计算可达矩阵

K

中各影响因素的驱动力

D

和依赖性

R

,驱动力

D

表示该影响因素对系统其他影响因素的推动程度;依赖性

R

表示该影响因素受到系统其他影响因素的依靠程度。以驱动力为横坐标,依赖性为纵坐标,绘制驱动力—依赖性分类图。

(5)

(6)

(7)根据各影响因素的驱动力和依赖性,将其分成4类:自治簇(Autonomous)、依赖簇(Dependents)、联系簇(Linkage)和独立簇(Independent)。自治簇因素的驱动力和依赖性均显示出较低的特性,即此集群的因素与其他因素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对于依赖簇因素而言,其驱动力虽然较弱,但是其依赖性非常强,即此集群的因素对其他因素有很强的依赖性;联系簇因素,不仅具有强大的驱动力,其依赖性也非常强,即此集群的因素会影响其他因素,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独立簇因素,具有较强的驱动力和较弱的依赖性,此集群的因素对其他因素有重大影响。

3 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3.1 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可分为以下3个步骤:确定影响因素间的结构关系;建立多级递阶层次模型;驱动力—依赖性分类图。

步骤一:通过文献研究及专家咨询,从人员、技术、组织、环境4个子系统,筛选出影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14个因素。邀请高校应急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及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科研人员等15位专家对各影响因素间的结构关系进行判断,在判断2个影响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结构关系时,设置阈值为80%,即超过80%的专家认为2个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某种关系时,这种关系才能成立。

步骤二:通过对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判断,得到SSIM结构关系矩阵,根据表2将SSIM结构关系矩阵转换成邻接矩阵

H

。运用式(2)进行布尔运算,从而得到可达矩阵

K

。运用MATLAB软件对可达矩阵

K

进行层级划分,从而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影响因素的8级递阶层次模型。8级层次分别为:

K

={

C

C

C

C

C

};

K

={

C

C

};

K

={

C

};

K

={

C

C

};

K

={

C

};

K

={

C

};

K

={

C

};

K

={

C

},如图1。

图1 8级递阶层次模型Fig.1 A 8-level hierarchical model

步骤三:根据可达矩阵

K

,运用式(4)计算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各影响因素的驱动力和依赖性值,见表3。以驱动力数值为横坐标,依赖性数值为纵坐标,绘制驱动力—依赖性分类图,如图2。

表3 各影响因素的驱动力、依赖性值Tab.3 The driving force and dependence value of each influencing factor

图2 驱动力—依赖性分类图Fig.2 Driving force-dependency classification diagram

3.2 结果分析

3.2.1 多级递阶层次模型分析

顶层因素(第1层):安全防范意识

C

、预警报警装置

C

、应急物资储备

C

、通讯信息系统

C

和校园治安情况

C

。它们是影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直接因素,他们的解决多数需要通过中间层和底层因素的解决而解决。如通过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机构来实现各部门规章制度的完备,进而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和应急知识的培训与教育,然后实现人员应急素质和应急知识的提升与增进,从而有效解决技术上物资物料的缺失和机械设备的故障等问题,最终实现系统的整体稳定。中间层因素(第2-6层):监控监测设备

C

、周边治安状况

C

、隐患排查检查

C

、应急人员素质

C

、应急管理知识

C

、应急教育培训

C

、应急预案建设

C

。它们起着连接顶层与底层因素之间关系的作用,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间接影响因素。他们通过底层因素的解决而解决,并传达给顶层因素。其中,周边治安状况

C

是一个真正独立的因素,它的紊乱会导致校园治安情况

C

发生紊乱,而它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这是高校自身的人员众多性、发展必需性、周边环境复杂性与其要求的安全性、稳定性之间难以调和的冲突,但它仍然是一个必须面对解决的障碍因素,也是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管理工作必须重点注意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高校应严格对校园周边的巡逻与警戒,加强对各类不稳定因素的排查与治理,坚决杜绝社会不良行为在校内的传播与扩散。底层因素(第7-8层):应急管理组织机构

C

、应急管理规章制度

C

。它们通过传递中间层因素的方式,对顶层因素产生作用,是深层次的根本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关注的首要因素,他们的妥善解决将会从根本上削弱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在组织管理层面除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体系、明确安全目标和划分管理职责外,更应该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和突发事件立法工作,可建立负向的事故惩罚机制和正向的零事故奖励机制。

3.2.2 驱动力—依赖性分类图分析

自治簇(第 Ⅰ 象限)因素有3个,

C

C

C

C

属于个人子系统因素,

C

属于组织子系统因素,

C

属于环境子系统因素。它们具有较低的驱动力和依赖性,但对其他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旦出现问题,会较大程度地增加应急管理工作的失控。因此,自治簇因素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应该首先进行关注的影响因素。独立簇(第 Ⅱ 象限)因素有6个,

C

C

C

C

C

C

C

C

属于个人子系统因素,

C

C

C

C

属于组织子系统因素,它们具有较高的驱动力和较低的依赖性。其中

C

C

是驱动力最大的2个影响因素,位于ISM模型的最底层,是深层次的影响因素。组织管理子系统对个人和技术子系统具有较强的把控力和影响力。因此,从高校管理层面应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阶段,勇于打破传统组织机构间的条条框框,采取扁平化应急管理模式,灵活调整,提高应对突发事件效率。依赖簇(第 Ⅳ 象限)因素有5个,

C

C

C

C

C

C

C

C

C

属于技术子系统因素,

C

属于环境子系统因素,它们通常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和较低的驱动力。其中

C

的依赖性最高,也是ISM模型中的直接影响因素。机械设备及环境的状态安全与否关系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否顺利开展,因此,此类因素需要依赖其他因素的解决而被解决。如高校应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提高互联网等新型电子技术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推广和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应急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协同高效、方便快捷的创新管理体系。高校管理部门也应加大对校园内部及周边环境的隐患排查和危机治理,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保障校园环境的安全与稳定,从而提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

3.3 对策措施

由于高校突发事应急管理系统是由多元主体共同作用和影响,因此必须有效发挥相关主体的力量才能预防与处理好突发事件。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高校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1)对于个人子系统,应创新应急管理理念、充实应急管理知识、优化应急管理模式。高校应急管理者应转变突发事件应对理念,将突发事件的被动应对处理模式转为主动预防干预模式,还应储备先进的应急管理知识技能,优化校内资源配置,从根本上防止突发事件的爆发。

(2)对于技术子系统,应严控物料设备的质量关、夯实技术手段的创新关,加大应急资金的投入率。机械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会直接导致应急管理工作的失效,而科学技术的创新研发、物料设备的维护保养都离不开应急资金的投入。因此,高校应在原基础上加大应急资金的投入,并保证专款专用,确保不被挪用。

(3)对于组织子系统,应健全组织机构体系、加强规章制度建设。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应建立一个多主体互动的组织,联合校内各部门、地方政府、社区、家长等主体共同参与进行决策指挥、信息收集、危机应对、善后处理等工作。同时也应加快高校法制建设,可在校内设立法制办公室,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积极主动防范校园突发事件的形成。

(4)对于环境子系统,应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校内外治安管理。在校园文化层面上,高校组织一些喜闻乐见的安全宣传活动来加强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同时,对于校园内部的监控巡查、人身财产、应急预案等安全管理工作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校园周边的治安管理、交通秩序等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也要防患于未然。

4 结论

(1)本文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从人、技术、组织、环境4个子系统出发识别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14个影响因素。运用ISM方法对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判断,建立多级递阶层次模型;运用MICMAC方法计算各影响因素的驱动力及依赖性,从而得到驱动力—依赖性分类图。

(2)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影响因素体系被划分为一个8级的递阶层次模型。组织管理子系统的应急管理规章制度、应急管理组织机构是本质因素;应急人员素质、应急管理知识、隐患排查检查、应急教育培训等个人、环境子系统因素是比较深层次的过渡因素;预警报警装置、应急物资储备、通讯信息系统等技术子系统因素是直接因素。

(3)自治簇、独立簇和依赖簇是影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3类主要因素。安全防范意识、隐患排查检查、周边治安状况是应该首先进行关注的影响因素。组织管理子系统对个人、技术、环境子系统具有较强的把控力和影响力,组织管理子系统应运用多种形式加强个人安全防范意识,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对设备设施的维修检查和创新研发,保障校园环境的安全与稳定。

猜你喜欢
依赖性驱动力子系统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入侵检测及防御子系统的投资机制研究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入侵检测及防御子系统的投资机制研究
关于N—敏感依赖性的迭代特性
偏向型技术进步视角下天津市经济增长驱动力研究
偏向型技术进步视角下天津市经济增长驱动力研究
谈幼儿挫折教育的几点体会
团队与知识管理的关系研究
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驱动力因素分析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的风险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