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海
最近,有幸拜读了常生龙先生的新著《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在此之前,先后阅读过他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让教育更明亮》。整体感觉常生龙的著作,文字温和细腻,分析说理娓娓道来,少有“强行”和“灌输”;高度上既有“未来”与“国际”的大视野,又不脱离“现实”与“本土”的小视角;读起来感到舒服,读完后更引人深思。所以,读着读着,就有了“求读若渴”的这第三本。
《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一书是常生龙在经过长期观察后于疫情期间完成的教育作品。全书约16万字,分为“重新认识素养”“能力才是学习的目的”“锻造必备品格”“让个性化学习成为新常态”等四辑。在整本书里,他以“好的学习”为探寻目标,始终贯穿着“生活”这一主线——立足当下孩子的“现实生活”,引领教师和家长着眼于几年后甚至数十年后孩子们的“未来生活”。
这本书离一线教师究竟有多远?它适不适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阅读?作为一名教师,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常生龙的《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一书,正是适合当下家长及所有教育工作者阅读的书。
该书究竟讲了些什么?这本书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分析解读了三个问题:1.什么是未来社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不再沦为未来社会的“新文盲”应该怎么做;3.如何打造学校、家庭、社会“育人目标共同体”。
面向未来:核心素养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一个众说纷纭的热词,有人说:“关于核心素养,专家解读了半天,我感觉还是云里雾里的。”常生龙有同大家一样的感受,但他没有停止在“云里雾里”,而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文献研究,理性地做出了人们“读得懂”“记得住”“用得来”的教育工具。
要弄清什么是“核心素养”,我们得先回溯“素养”一词的来源。在基础教育领域,“素养”这一概念,至少经历了三次重大内涵改变:第一阶段,素养即技能;第二阶段,素养即学校里传授的知识;第三阶段,素养即社会文化的创造。
那么,素养包含哪些方面呢?常生龙认为,素养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基础素养,这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共同素养,比如基本的读写算能力,以及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和尊老爱幼的公德等;二是核心素养,这是共同素养中的高级素养,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这些高级素养,才能更好地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三是职业素养,也就是从事具体职业比如医生、律师、工程師等所具备的专门素养。对于一个社会人来说,三类素养必不可少,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素养体系。正是这个体系,促使个体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先说基础素养。基础素养是夯实人生的根基。本书中,常生龙从身体素养、道德素养、智力素养、审美素养、劳动素养等方面详尽分析阐述。从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并举”中找到其观点强有力的注脚。
再说职业素养及其培养问题。常生龙明确指出,国内的职业体验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来说都还是新鲜事,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课程。鉴于6~15岁是孩子职业教育关键期,他在书中通过对国外一些职业教育方面的成功案例分析,提醒国内业界必须尽快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职业启蒙教育,并建设性地从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规划等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分步实施办法。
回到“核心素养”主题问题上来。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常生龙综合国内外学者观点,智慧地提出了“核心素养是为数不多的关键素养”“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向高阶思维的能力”“核心素养是后天习得的”“核心素养是可以监测的”等观点,更为清晰明了地指出了核心素养的重要特征。这无疑让操作者们真正能“记得住”“看得见”“摸得着”。
适应未来:不再沦为未来社会的“新文盲”
当今时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人们都可以感受到这个时代的变革节奏和影响——现如今,运用智能穿戴设备,随时随地就可以获取海量信息,而且社会交往方式、生活模式以及学习习惯也在悄然发生形式变革。更具挑战意义的是,人工智能的异军突起,让很多重复性的常规工作正在逐渐被计算机取代,就连像下围棋这样的脑力劳动,计算机也能够横扫世界顶级围棋高手。
想必读者会从中央电视台的《机智过人》综艺节目中感受到一些危机。21世纪,究竟是“机智过人”,还是“机不如人”?什么样的能力和素养能让一个人始终处于“机不如人”的社会统领位置?常生龙认为,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好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只有找到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基础的同时,又为他们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时空。
在常生龙看来,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是一次重要的教育理念的转型过程。教育是一个人的价值不断地被发现、不断地被认识的过程。所有的学科,都不应该只是教书,而要借助学科来育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价值感,让学生因为学习而快乐并具备寻找快乐的能力,让学生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充满希望并具备在未来“冲浪”的本领。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依照常生龙的观点,回顾此前的教育改革,我们不难发现:先前的“双基”是外在的,主要是从学科的视角来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与要求;后来“三维目标”虽然关注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但依然缺乏对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对人发展的内涵缺乏清晰的推述和科学的界定。而“素质”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与要求。这就是课程改革在走向深入的过程中选择“核心素养”的原因。
生活即教育,信息化的生活需要信息化的教育。常生龙提醒我们,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迎接未来:学校、家庭、社会应成为育人目标共同体
纵观当下教育场域,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了向世人勾勒出在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新时代的人才应该具有的形象,并由此来规约学校的育人目标、办学方式,规约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常生龙提醒广大教师,核心素养具有跨学科性,需要学科共融,把握自身的内在逻辑。为了通俗地说明这一点,他把核心素养比作新时期培养人才的一张蓝图,把各个学科比作支撑这张蓝图得以实现的一个个构架。他尤其呼吁各学科教师,不能再分彼此,各唱各调地提“学科核心素养”,否则核心素养就变成多核心的素养。
“任何对核心素养的肢解和扭曲,落实到行动中都会带来负面效应。”常生龙先生也告诫我们,核心素养虽然是后天习得的,但这个习得的过程是缓慢的、渐进的、持续一生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需要每一位教育者,包括教师、家长都去认真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核心素养培育进行系统化设计,明晰每一个阶段培育的重点和任务,有计划、有组织地加以实施,切记不能“大路朝天,各管一段”。
往细里说,比如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问题,家长和教师就不能眼睛只盯着考试和分数,一定要着眼于成长,着眼于未来。家校双方共同努力做的,是为孩子创设一个“清早醒来就想到学校去学习”的氛围。有了这样一种氛围,教师只需要给学生创设适宜的探索环境,提供各种学习的材料,剩下的事情学生就基本可以自己做了。这就是一名新时代的家长和教师应该做的,是哲学,也是艺术——颇具可行性的艺术。
读罢《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一书,我深切感受到:好的学习,是立足当下的学习,更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我想这也是《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一书给教育界最有价值的贡献吧。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鉴于当下学生越来越远离生活的现状,常生龙通过萤火、水源、洞穴、山顶等四种学习场景分析,深入浅出地鼓励每一名学科教师和学生家长,顺应时代,与时俱进,丰富孩子的学习方式,希望让四种学习场景能够常态化出现在学生的学习全过程中。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全息技术很快进入教育领域,教师和家长能做的最有价值的事,就是让学生能自己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状况,灵活选择相匹配的学习方式,让学习达到最佳状态,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在每一个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最近发展区内。
(作者单位: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