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柯
多年前就读过郑英的教育随笔,看她流畅优美的文字,一直以为她是语文学科出身,没想到她曾是个数学“学霸”,又阴差阳错上了政教系。我中学时是个文学青年,发表过诗歌、小说,录取到政教系后心有不甘,后来转到了中文系,毕业后在中学教语文;而郑英安心专业,后来成了出色的政治老师,成了连续7年可以带两个班的卓越班主任。
虽然没有见过郑英本人,却先后读过她寄来的几本书《教育,向美而生》《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教育,可以这么生动有趣》。每一本书的封面上,都有她气质不凡的美照。其实她在40岁以前,已经出版了三本专著,获得了一名普通教师能够获得的较高荣誉——特级、正高级都有了,但她还在不断努力。在不少教师陷入职业倦怠的时候,郑英却把教育做得风生水起,有滋有味。
观察郑英这些年的教育,我归纳出几个关键词:爱心、美育、快乐。
爱心:教育的“永动机”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要求教育者必须有爱的智慧和爱的能力。没有爱,就像池塘里没有水。在郑英那里,教师不仅是谋取生存的职业,更是寄托了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事业。她在从业之初,就非常热爱教育,并向各路优秀前辈请教,努力生长。
由于她本身热爱阅读,勤于动笔,又有较好的文字功底,所以她能够把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故事变成一篇篇美文,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报刊不断发表文章,在《班主任之友》开设个人专栏,把自己的教育故事推向全国,影响到更多的教育同行。
爱教育,实际上就是爱人,爱一个个不同的孩子。没有对孩子的爱,是不可能做好教育的;而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能力。
每次接手新班级,郑英都要对学生进行一次地毯式家访,弄清学生的习惯、爱好、特长,了解学生的家庭关系、健康状况以及家长对教师的特殊要求。在她那里,教育不仅仅是面向全体的,更是面向个体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和成长密码,都带着不确定性在成长,教育便是既着眼于全体又着眼于每一个的系统工程”。所以,她在教育中努力看见每一个孩子,不管是早读的例行检查还是上课的讲述互动,她心里都装着每一个孩子。作为班主任,她下课也经常待在学生中间,听孩子們的各种碎碎念、各种家长里短,和孩子们调侃打趣,因此孩子们叫她“班班”“郑姐”。我们能看到孩子们对她的爱,当然首先她爱着每一个孩子。
她会为每一届新生精心编写一篇短文,嵌入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并按照人数打印好,在开学报到时一一送给他们,给每一个孩子一个小惊喜,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
班级有了荣誉,她会奖励每一个孩子;写班级的文章得了稿费,她会给每一个孩子买糖果;外出归来,她会给每一个孩子带小礼品;她为某个“问题孩子”天天买早点,怕他出事,天天送他回家;她会为家庭有缺失的孩子送上及时的关怀和问候,怕上课的问题伤到他们,就用心设计问题……
记得有一次她发给我一篇刚刚出笼的稿子,原本是班上一个孩子私下向她咨询,她竟直接写了三千多字的文章来回应。当我第一时间读到的时候,非常感动于她为学生的付出。
爱孩子,爱教育,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需要教育信念甚至信仰的支撑,才能有长期坚持的热情。
美育:超越庸俗的价值观
郑英老师是美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在她看来,教育是关乎美的事业,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使学生努力成为一个立体的丰富的完整的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不仅有艰辛,有困顿,更有美好。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是在成就自己的美好。
郑英认为,教育者实践美育首先要使自己变得美好,用自己的美好熏陶和感染学生。教师自身就是一门课程,关乎成长,关乎学生的生命健康。在她看来,学生就是教师的精神后裔,会传承教师的某些精神基因;要让学生朝着美与善的方向发展,教师必须成为美与善的典范。基于此,郑英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努力让生活变得美好。家里的一盘菜品,房间的摆设布置,自己平时的着装打扮,办公室桌子上的插花,教室里面的装扮、设计,给孩子们精心准备的红豆小串,照片雅致的边框,还有她非常讲究的文章语言和布局……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向美的努力。所谓的“诗意栖居”,大概就是把庸常的生活过成诗,让生活艺术化、审美化吧。
在郑英老师那里,美不只存在于艺术殿堂,也存在于衣食住行之间,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教育者首先要经营好自己的生活,让家庭充满美和趣味。她首先在自己家里着手美的实践,周末给家里精心准备一份早餐,搭配好营养和色彩,计算好时间,哪怕是简单的煮鸡蛋,也要顺手在蛋壳上画一个可爱的笑脸,给美好的一天写上欢乐的序言;休息时,为忙碌的家人沏上一杯热茶;身体上悉心照料,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把各式餐具擦拭得干干净净,像工艺品;在餐桌上放一小束鲜花,配一点绿植;用餐时注意餐桌礼仪,经营好餐桌美学。
她从自身做起,也把这种美传播到学生中间。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孩子们不能到校上课,整天待在家里也很无聊,她就引导孩子自己做菜,在班级群里展示自己的厨艺,看谁做的菜品相好看。这种网上的“百家宴”不仅培养了孩子们对食物的感情,而且使他们能够体会到母亲的不易,同时通过亲身的实践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实践能力。
为了培养孩子们对蔬菜的进一步了解,她带着孩子们去菜市场观察各种蔬菜,了解各种蔬菜的特点,追寻每一种菜的前世今生,并带孩子们到田地里看蔬菜小时候的模样……她不断领略生活中的美与趣味,经营生活中的美,赋予平凡的教育生活以审美的格调。
快乐:让教育变得温暖
教育本来是让人快乐的,因为学习是人的高级本能。从人本身来讲,人是希望通过学习获得提升的,是我要学习,我要成长。但随着应试教育的外在强化和社会焦虑的持续加重,家长、学校、社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关注,各个学校、各个班级、各个家庭之间的比拼、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所有这些竞争最后都转化到学生那里,这就很容易使教育变得不那么美好,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甚至学生关系都变得紧张。但是在郑英老师那里,我们看到的只有快乐,只有笑脸,只有祝福。从庆贺生日的祝福声里,从她送给学生的小礼物里,从家校联系本的趣味对话里,从家庭活动的笑声里,从课间休息的游戏与对话里,从秋天的草地上,从冬天的雪地里……每一个孩子也都感受到了快乐和幸福。
传统教育认为,学习是苦的,教育就是要吃苦,因为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人上人,励志格言也有“学海无涯苦作舟”之类的句子,古籍中吃苦求学的励志故事很多。但吃苦却是违背人性的,没有谁生下来就是为了吃苦的。虽然学习不是完全快乐的,但吃苦绝非学习的本质。作为教育者,如何把自己的课堂设计得有趣;作为班主任,如何让每一天都充满快乐,让孩子们享受有高质量的教育生活,是她每天必须思考的问题。学校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还是一个心理空间。在教育中,最重要的东西往往是看不见的,真正的教育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大脑,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灵。
在这一点上,郑英老师站位高,境界不俗,她的教育超出了当下以成绩定优劣的价值观,她更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内在感受,让学生的每一天都变得有滋味。
郑英老师不仅有教育的天赋,更有教育的智慧,她知道曲径通幽的道理,她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又能超出理论的局限。她明白,在教育上,简单地采用理论指导实践可能是不靠谱的,因为任何教育理论都有适应性和局限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而又不同的生命,生命有无限的可能性,任何理论在生命面前都是脆弱的。
她用未来观照现在,从长远处看待自己的教育,通过教育安顿自己的身心,努力让每一天都活出意义。
郑英老师是幸福的,她的学生也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