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
一、身高1米27的大学生
难得的漫长又没有压力的暑假结束了。莘莘学子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带着青春的微笑,涌进了高校大门,开启了崭新的求学之路。一年一度,高校迎来繁忙的迎新季。
一天中午,我在去食堂的路上,无意中看见一位个头非常矮的女生。她夹着书,低着头,匆匆而行。缘于多年做心理咨询的职业敏感,我立刻对她予以关注。学工处的老师告诉我:“是的,她是一名残疾人,好像是因为遗传,身高才1米27,家境也很贫困。但她很坚强,高考分数不低,学校也是首次录取这样的残疾人。”我请学工处的老师转告她:“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可直接来找我。”
此后,在校园内,我会留意她的身影,也会观察周边人对她的态度。我发现大家态度各异:有的毫不在意,“我走我的,你走你的”,相安无事;有的心不在焉地与她擦肩而过,突然猛回头,再看一眼;有的眼神直视,平静地点头、微笑;有的睁大眼睛,一脸惊愕;有的迎面视之,就与同伴交头接耳……不同的人,不同的眼神,不同的态度,她会怎么想?她会怎么做?在我俩未曾深谈之前,她的感受,我自然是毫无所知。
二、宿舍里的“冷战”与“热战”
某日,一位年轻的女老师走进我的工作室,希望我帮个忙。她班上有个宿舍的女生经常闹矛盾,时而“冷战”互不说话,时而“热战”大吵大闹。她调解过几次,没有明显改观。她希望我去开导开导那几个女生。巧的是,那个个子很矮的女生也住那儿。依照多年心理咨询的经验,我婉拒了这个请求。因为,在对她们争吵的情况不了解、矛盾起因不了解、和解态度与诚意不了解的状态下,贸然行事,会无功而返的。为此,我建议:可不可以先在她班上安排一次心理健康讲座?题目就叫《从案例故事中谈大学生的心理疏导》。“这个主意好!我与班干部商量后,尽早落实。”她办事爽快,与我握手道别,回去后立即安排,找个晚上开讲座,邀请我主讲心理故事。
我给学生讲了好几个案例,其中有个关于女生宿舍的故事。有个女生在寝室里接连被偷了两部手机。泼辣的寝室长利用周末,关门自查一个通宵,硬是把“小偷”给查出来了——原来是“内贼”。怎么处置?她却犯难了。报告系里,倘若系里为荣誉不理睬,怎么办?报告学校,万一学校把她劝退或开除,怎么办?什么也不做,让她留在宿舍,万一恶习不改,怎么办?为此,寝室长请教我。我约其他几个女生来商量,了解情况,统一认识,再把“小偷”请来面谈。我把同一个寝室的女生写下的包容谅解的话念给她听,她流泪了,坦白自己是“初犯”,源于纠纷,“报复”而为之。两部手机,一部弄坏,一部丢进厕所,她表达赔偿意愿,然后写下检讨书交给我。我让她念给室友听,她边念边流泪,态度诚恳。我问大家:“她的道歉,大家能接受吗?”大家点头。我继续说:“既然室友们原谅你的第一次,你一一鞠躬,拥抱,谢谢她们的宽容。”她照做了,大家均满意。矛盾没有扩大,类似的事情没有再发生过。做错了事的女生,很珍惜室友们的宽容与友善,也感谢我的协调,进步很快。毕业前夕,她居然收到某学校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在讲故事时,我特别强调大学与中学的同与异:“毛主席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同学们理应求同存异,团结奋进。走进大学,我们都是成年人了,不再是小孩子了,这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为避免一人“满堂灌”,我时不时与学生互动。讲座期间,我请那位个子很矮的女生回答了问题,还把自己出的一本书签了名送给她,权作鼓励。
次日,在外地出差的女老师特地打来电话,说昨晚讲座的效果比预期还要好。那个寝室的女生回去后,立即开会,开诚布公,交换意见,矛盾就化解了。“谢谢你,陈教授。”“别谢我,是同学们悟性高。”
三、“老师,我能跟您聊聊吗?”
“咚咚咚。”清脆的敲门声响起。我抬头一看,是她——那位个子很矮的女生站在门口。“老师,我能跟您聊聊吗?”她问。“当然可以,”我把她请进来,“请坐。”她来到桌子旁坐下。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她:圆圆的脸蛋,柳叶眉,一双有神的眼睛。她说话时声音有点沙哑,或许是因为第一次与我面对面聊天,略显紧张。“没课?”“刚上完。”我與她随性地闲聊,她恢复了自然轻松的状态。“老师您很幽默,那晚讲的心理故事,我从来没听过,很新鲜,耐人寻味。”她从书包里拿出我送她的书说,“这是我第一次收到赠书,我会好好收藏的。这本书我看了四分之一,受益匪浅。”
自此以后,每隔段时间,她都会来我工作室坐坐,聊聊天,谈谈感想,问问难题。我发现她很敏感,渴望被尊重,期待被平等对待。于是我与她交谈时都小心措辞,怕伤害到她。幸运的是,学校领导、老师、同学对她都很友善,大家用一颗平常心与她相处。平时,她也都还开朗、热情。
有一次来找我时,她气鼓鼓的,脸色难看,眼睛盯着地面。“怎么了?有人借钱不还,不高兴了?”我的一句调侃,把她逗笑了。她抬头与我对视一眼,说:“今天早晨我在操场跑步,跑了几圈之后,发现不远处有两个女生一直跟着我跑。老师,她们为什么要嘲笑我?”我问:“你听到她俩在嘲笑你了?她们说了什么?”她回答:“早晨有风,断断续续地,我也没听清楚。回头看她俩的表情,我猜就是在说我。”我说:“显然证据不足,猜测不能算事实。你想想,都是晨跑的同学,她们为什么要嘲笑你?她俩很可能只是边跑边聊感兴趣的事情,也许就是夸奖在前面跑步的你。退一步说,如果她们真的在议论你,只能说明她们人品低俗,你犯得着生闷气吗?你在意这种捕风捉影的事,说明你内心不够强大,多疑且自卑。”她不语,或许在琢磨我的分析。人要转变甚至否定自己的惯性思维,是需要时间、需要过程的。
我继续跟她交流:“平日里与人交往,你最在意什么?”“当然最在意眼神。平时走在路上,坐在公交车里,进了教室,我都会有意无意地留心别人怎样看我——友善的眼神、平静的眼神、冷漠的眼神、惊讶的眼神、鄙视的眼神……不用说话,透过眼神,我一眼就能看穿那人对我的态度。”她回答说,“我怎么了?不就是身高只有1米27,比你矮一截而已,犯得着用异样的眼光盯着我看吗?”说着她情绪一变,脸色很难看。她感觉自己失态了,停了一下,淡淡一笑,抱歉说:“如今经历多了,也习以为常了,大多数时候心情还是比较平静的。”最后她问:“老师,这是不是自卑惹的祸?”我微笑回答:“你说呢?挑战,来自人的内心世界!”人的身体健康,一半来自心理健康;人的身体疾病,一半来自心理疾病。
四、寻找自信
慢慢地,我俩成了忘年交。她时不时向我诉说烦心事,听听我的看法、分析和建议。她也常把开心的事讲给我听,与我分享她的喜悦,比如:她被评为系里的“三好学生”,她多次获得学校的“专业奖学金”,她勇敢地参加学校“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大赛”并取得较好名次……有一天晚饭后,我俩在教学大楼前相遇,匆忙行走的她,不好意思地轻轻说了一句:“去听党课。”“好事!加油!”她远去的背影,恰似路边的一树樱花。
暑假前夕,她来看我。我给她布置了一篇暑假作文,题为“寻找自信”,希望她利用假期的充裕时间,好好梳理自己的人生,并写出来。她惊愕,继而沉默不语。开始时,她并不想写:“对我来说,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此时回忆简直是往伤口处撒盐。”“人为什么总要沉浸在痛苦、烦恼、纠结、阴冷的往事中?能不能反思、总结过往,寻找自信,拥抱阳光?你记住,可以抓住三个关键词:自卑,自信,自强。”我告诉她,“只有战胜了自卑,找到了自信,才可能走向自强。要想跨过自卑,变得自信、自强,最重要的因素是自己,自己是内因。”在我的劝导下,她终于勉强答应试试。
过了一段时间,我收到她的来信,一篇长长的万字文,字迹工整秀气,没有修改,我猜想是誊抄过的。我用心通读两遍,突然发现,我自以为熟悉的她,成了陌生人。她的经历、她的故事、她的感悟,全面补充了我对她的认识。她性格的主导面,并非是单一的自卑,自卑与自信的纠缠、自弱与自强的搏击、自弃与自爱的取舍,构成了她成长过程中性格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在此,用她自述的案例阐释吧。
1.自卑源于家庭
自从懂事后,她就知道了,她妈妈小时候生过一场大病,险些丧命,虽然几个月后又顽强地活下来了,但落下病根,导致身材矮小。家里太穷,有六个孩子。外婆说:“女孩终究要嫁人,读书岂不是浪费钱,便宜了别人?”于是妈妈从小只得做家务,去田间劳动,一辈子没文化。等媽妈刚长大成人,家里就给她安排相亲,让她嫁给一个身材也矮小的残疾人。“之后就有了我——一个女孩,贫困家庭的包袱。”爸爸脾气不好,夫妻之间经常吵架,甚至有时爸爸会打妈妈。而她只晓得哭,非常可怜。奶奶也嫌弃他们一家人,从来不到他们家去。“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出生就是个错误。”看见父母吵架或者妈妈挨打时,她担惊受怕,有时也会怒吼:“你们为什么要生孩子,让我来这个世界受罪?”在这样的家庭,活着有什么意思?夜深人静时,她想着想着,泪水就汩汩地流。“但我心疼妈妈。可怜的妈妈每天从早忙到晚,没有清闲的时候,没享半天福。我是妈妈唯一的寄托。若是独生女没了,做娘的怎么活?”母女俩只好相依为命。
2.第一次获得“三好学生”
“暴躁且大男子主义的爸爸从来不关心我,我也从没得到爷爷奶奶的半点关爱,他们不打我、骂我,我就烧高香了。唯一心疼我的只有妈妈。”正是因为妈妈的坚持,她进了幼儿园,又读了小学。“应该说,童年是快乐的。那时候,我性格比较开朗,还有点调皮。”有一次上课时,她因上课讲小话,还不服从老师的惩罚而受到老师的批评。事后,妈妈知道了,第二天带她去学校,向老师道歉。大度的老师笑笑说:“没事,她还是个孩子。”此后,她改掉了上课说话的毛病,变得遵守纪律、敬师爱友、认真学习,取得很大进步。学期末,老师把她评为“三好学生”,并给她颁发奖状。回到家,她把奖状展示给爸爸妈妈看,妈妈连声夸道:“女儿真能干。”这更要感谢老师,宽容学生的调皮、倔强,用爱去关注学生。她第一次品尝到了“成功”的甜美滋味。“老师的关注对一个学生来说,真的很重要。”
3.灾难般的青春期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她的身高慢慢就比同龄的孩子矮半个头,麻烦就跟着来了——“小矮子、小矮子”叫得她心烦。她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期待改变。到了初中,进入青春期,少男少女像春天里的树,一个个抽条疯长。男孩变声了,嘴边露出毛茸茸的小胡子;女孩的乳房开始隆起,身体有了曲线,让人既兴奋又羞涩。她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都长成大人似的,太羡慕了。她也出现了女性的第二性征,但就是不长个子,看上去像个小学低年级的女生。校园内,那些躁动不安、不用心读书的男生,天天挖苦她、讥讽她、羞辱她,甚至欺负她。她心里生气,想反击,却力不从心,唯有以泪洗面。更让她痛心的是,连女同学也捉弄她。有一次下课,一个女生值日擦完黑板,用黑板擦敲她头,弄得她一头的粉笔灰,引得班上同学哈哈大笑。班上没几个好好读书的同学,大家都以欺负她为乐。她无力反抗,也没伙伴站出来帮助她、保护她,她孤立无援。她不想上学,但妈妈不答应。为了自我保护,她远离同学,尽量不与同学讲话、打交道。放学了,她走在路上总是提心吊胆,害怕飞来横祸。这种生活让她变得多疑、敏感、孤僻。“那时,我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待着,或是小心地低着头走路,两只耳朵机警地听着,企盼有件‘隐身衣,好让全世界的人都看不见我,不会伤害我。”可哪里有科幻小说中的“隐身衣”呢?
在校外,情况更糟。不管是走在路上、坐在公交车里,还是进入商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见着她,总喜欢停下脚步,张望、议论、嘲笑——异样的眼神令她心酸。有一次清晨,爸爸带她去一家早餐店吃早点。爸爸买好一碗饺子,叫她坐着等,他急着去送货先走了。一会儿,服务员把饺子端上来,她正准备吃,旁边桌的一个女人把她的饺子抢着端走了,嘴里还说:“看什么看?让我先吃。”她气得说不出一句话来,两眼死死盯着这个不讲理的蛮横女人。“我真想冲过去,朝那碗里吐一口痰,然而我太懦弱,不敢这么做。人格被侮辱了,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但我只能忍着、忍着、忍着。我是个可怜的残疾人!”
她太想长高了,变得和别人一样正常。爸爸妈妈也很焦急,终于带她去大医院检查。检查结果很可怕:患有先天性二级肢体残疾,无法医治。天呀!命乎?
4.读书改变命运
终身残疾?沿着母亲的路,女儿再重走一趟?妈妈不甘心,女儿也不甘心。那这人生的路怎么走下去?妈妈劝诫她说:“记住,别贪玩,用心读书。”女儿懈怠时,妈妈还是那句话,“好好读书”。女儿把奖状领回家,妈妈抱住女儿,依旧是那一句话,“好好读书”。初中时,她来到县二中就读。上课时,教室里有说话的,有睡觉的,有做小动作的,有发呆的。老师管过,没用,就懒得管了。“起初他们会一起嘲笑我,让我难受。后来,我慢慢坚强起来,没有搭理他们,埋头做好自己的事。他们讨个没趣,也渐渐不再讥讽我了。”她牢记妈妈的话,“好好读书”。当她把心思全放在学习上时,进步自然快。“我的成绩每次都名列前茅,但我明白这并不是因为我有多么厉害,而是因为同学们不爱读书——山中无老虎,猴子当大王。”因为名列前茅,她得到了老师的夸奖,这变成了无形的驱动力。老师的肯定、表扬帮助她树立了自信心。她想:“我是不是因祸得福了?”
这个三口之家,残疾的父亲每天蹬三轮车,以帮别人拉货谋生。长年多病的母亲,除了种菜、养鸡、操持家务外,抽空帮乡邻洗碗、做饭、带孩子,赚点收入。所以,她自上学起,就没有家长接送。幼儿园时,她就学会了自己过马路、自己回家;再大一点,她还会洗菜、烧火、做饭,自理能力比较强。在她的记忆中,“最难受的时候是在中学”。县城,离家更远。她每天起早贪黑,时间都消耗在路上,时不时会因为迟到而挨批评、受罚。周围的同学大多骑自行车上学,又快又潇洒。她也心痒痒,希望妈妈帮她圆梦。“你那么矮,腿那么短,又是个女孩子,骑什么车?”她又去缠着爸爸,最后爸爸花40元给她买了辆二手自行车。她高兴极了,立刻开始学习骑自行车。身高不够的她,一开始摔了很多次跤,然而她很倔强,不服输,腿摔破了、流血了,也不管。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上学再也不会迟到了。中考后,谁也没想到,她是全班唯一考上縣一中重点班的学生。“在重点高中的重点班,我得到了同学们的尊重。大家都忙于学习,再也没人欺辱我。”高中三年更辛苦,每天清晨要赶到学校早读,晚上10点晚自习放学。高三下学期,老师建议晚上11点再放学。家里住在山坡上,她晚上一个人骑自行车回家,又饿又累又困,一路上没什么路灯,也遇不着行人,心里很害怕。有一次冬天的深夜,刮大风,下冰雹,她穿着雨衣骑着车,脸都冻僵了。路面湿滑,她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到家,到家后手脚都冻得没知觉了。然而她一直牢牢记住妈妈的话,“好好学习”。她想考上大学,过与现在不一样的日子,不甘愿此生重走妈妈的老路。“既然我改变不了那既定的命运,我就改变我能改变的自己——努力地学习,坚强地生活,尽量不依赖他人。别人能做的,我为什么不可以?生命可以创造奇迹,为什么我就不可以呢?”自卑乎?自信乎?自卑与自信常常发生纠缠:失败了,掉入软弱的泥潭;胜利了,攀上自强的高峰!
面对高考,高三学子谁不是既喜又惧?寒窗苦读十二年,做梦都是上大学。越临近高考,心理压力就越大,担心考试发挥失常。她的担心更多一层:大学会招收残疾人吗?等啊等,直到她接到大学招生办确认的电话,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来了。感谢国家的政策,感谢学校的宽容。没有文化的妈妈,说出了最有文化的话:“好好读书。”“读书改变命运。”那年,她是县一中重点班为数不多被大学录取的毕业生。意想不到是,十多年来一直嫌弃他们家的奶奶也登门祝贺了,从此家庭关系改善了。邻里也以她为榜样,鼓励自家的孩子“好好读书”,走出穷乡僻壤,改变人生命运。走进大学,她已是成年人了。生活的磨炼,让她变得更懂事、成熟。大二时,她荣获江西省教育厅颁发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大三时,她荣获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颁发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同时获得“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奖学金”。大四时,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大学毕业,走向社会,她成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即使如此,她依然告诉我:“自卑与自信、自弱与自强、自弃与自爱,依然会纠缠,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要时刻保持良好、健康的身心状态。”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
(插图:罗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