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满足新時代高校美育建设需求,将国内音乐界中国声乐学派最新发展成果与高校美育建设任务进行有机结合,一方面有利于学术推进,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美感根植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在学术成果中萃取养分,为高校美育建设增添力量,起到了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作用,极具实用价值和时代意义。本文立足于高校美育发展,分析当下普通高校的美育建设现状,通过中国声乐学派的优秀文化基因理论研究及应用,探索其融入高校美育的有效路径,目的是将饱含优秀传统文化、民族自信的学派学术成果得到发展和继承,与此同时,也为当下高校美育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国声乐学派;文化基因;高校美育;民族性;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9-068-03
【本文著录格式】费毓珺.中国声乐学派文化基因的高校美育途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0(19):68-70.
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2019年度规划课题“新时代中国声乐学派的文化基因融入高校美育建设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GX-477)”的研究成果。
新时代艺术需求与文化自信的战略布局背景下,已有学界、教育界专家提出建立中国声乐学派的战略构想与高等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宏观框架。比如中国音乐学院中国声乐学派的学术展望,倡导其融入高校课程体系、教学法、教材、人才培养、美育教育、社会价值等层面探究。不难看出,它与当下高校内涵发展需求息息相关,其中最为普遍、受众层面最为广泛的就是将中国声乐学派与高校美育结合起来,无论高校是否拥有相关音乐专业,学派的传统、民族性以及时代性的文化特征都具备一定的高校美育研究基础及探索空间。
一、中国声乐学派的文化基因融入高校的美育价值
“中国声乐学派”这一概念可上溯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中西方音乐交流、碰撞、融合的产物,伴随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发展而逐渐形成。单从性质上看,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土壤,运用西方科学声乐技术结合中国演唱特色,表达国家情怀与民族精神,并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流派。在文化交流、文化自信、文化育人的层面,中国声乐学派凝聚着极其浓郁深沉的传统文化精髓及深厚的民族情感,彰显出感召世人的时代使命,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其文化基因主要有两个方面:我国有数千年悠久的声乐艺术史,发展而来的反映出古典文化修养及道德教化功能等深厚的传统基因。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56个民族,都有各自声乐演唱的特色与风格,有广泛的民族基因。
高等教育更加专业化,教育模式更先进,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知识文化的传承是重要目的。由此可见,中国声乐学派文化基因的发展继承是学界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热点,故不做深入研究,将影响其重要价值。
将中国声乐学派文化基因与高校美育建设任务进行有机结合,一方面有利于学科建设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汲取学术养分,为高校美育建设增添力量,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极具实用价值以及时代意义。
通过不断融入高校美育建设过程,能够传播思想高尚、文化品味及审美情趣高雅的健康文化艺术形式,歌颂时代、抒发理想抱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教学是相互的,同时还能体现出教学相长,提高教师素养与文化气质,增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师生精神世界的正向引领,促进师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有极大的作用,能够以音乐活动的形式丰富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增加趣味性,用高雅艺术摆脱肤浅低俗现象,较好的营造出高校美育氛围,有利于高校内涵建设发展。
二、高校美育建设现状分析
美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不仅在当今社会发挥重要作用,更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关键角色。美育具有道德功能,能够引领大学生提高道德意识、责任意识,能够充分激活创新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积极、正面的审美乐趣,提升高雅的生活乐趣,充满正能量。高校美育的发展,引起国内外教育学者的高度重视。做好新时代高校美育建设,坚决落实,谋划部署其改革发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但目前高校美育教学仍然处于一种准“边缘化”的状态,非专业院校基本没有开设美育必修课程,导致美育教学并没有覆盖在校所有大学生,造成美育教学空缺。在高校美育选修课程的调查中发现,音乐鉴赏、美术鉴赏、舞蹈鉴赏等通俗课程虽有一定的涉及,但缺少代表中国文化的传统与民族内涵。由于部分学生对美育课程的认知度不够,致使民族传统美育内涵在高校中的传播力度不够。为更好地了解当下高校美育建设情况,笔者多次调查论证,总结出以下发展现状。
(一)美育建设力度不够
近年,我国专业院校的美育教学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不含美育及其相关专业的普通高校仍存在建设力度不够、涉及层面不广、美育课程单一等现象,部分高校美育教学资源不足,导致教学落实有一定的困难,不少高校缺乏相关美育活动,单以课堂理论教学形式进行,存在形式单一、机械枯燥、缺乏师生良性互动。学生普遍反映虽然开设了相应的美学课程,但是基本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美育课程的介绍不足,缺乏美育课堂环境的营造与审美价值引领,纸上谈兵的现象也较为严重,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较为匮乏。
(二)美育师资力量薄弱
文化艺术类师资普遍缺乏,高校美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美育公共课程的师资不够,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协调,教师队伍建设也缺乏动力。根据调查结果,不少高校无专职人文、艺术专业的专职美育师资,使用兼职美育师资的情况仍普遍存在,编外的美育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心、耐心明显不够,学生反映课堂教学问题较多,其教学、科研热情也明显不足。学生方面,更注重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达到美育能力的提升,有一部分优秀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融入美育,但毕竟少数,个性鲜明、高层次的美育师资与学生美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当今高校美育建设的主要矛盾。
(三)校园文化美育氛圍不足
一方面,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衔接度不够,书本上的美育内容未能较好体现,与校园文化实践得不到较好结合,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主义较为严重,未能做到“发挥特色、就地取材”,比如一味追求形式,抓不住校园文化的主题和内涵,缺乏美育活动的趣味性引导,往往参与者寥寥。另一方面,不少高校存在迎合学生的现象,由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流于形式,如“粉丝会”“应援会”等社团活动,普遍存在肤浅低俗现象。具有传统民族文化底蕴的活动得不到大学生青睐,未能较好的营造出高校美育氛围。
三、中国声乐学派文化基因融入高校美育建设
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18年工作要点》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深入实施高雅的艺术进校园等活动的具体要求。中国声乐学派文化基因融入高校美育建设,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的重要范畴,是新时代赋予音乐工作者、美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针对目前高校美育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其建设路径主要包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保障机制建设三个方面。
(一)加大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规范、科学、完善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大力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引导课程创新。声乐艺术具有综合性,如结合文学、历史、思政等课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课程内容上做到文化基因有体现,以声乐学科多样的体裁和形式,如独唱、合唱、齐唱、重唱,以及歌伴舞等趣味性引领学生,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
开设的美育理论课程要以实践活动为依托,注重活动的主题及艺术作品的体裁,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不断发挥文化基因的育人效果。如颇具古风的“古诗唱诵会”,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欣赏等。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综合性把握,并积极发挥重要引导作用。
借助产教融合手段,充分利用优质资源,注重实践活动的品质和质量,结合地方文化市场,就地取材,大力推广“民族民间音乐进高校”、创立“大学生艺术团”、开展美育技能比赛等手段,丰富校园文化,营造美育氛围,多方协助、发挥合力作用,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具有特色的、理论结合实践的高校美育教学体系。
(二)文化基因内涵助力美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美育教学理念,将中国声乐学派的传统修养与民族气概的人文主义内涵,运用于美育师资培养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运用多种方式提高美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基础,将美育师资培育建设与地方音乐文化产业有效结合,美育教师参与当地文化建设,在实践中提升教师业务素养,协同建立师资培养新机制,促成一体化建设发展。充分发挥数字媒体技术优势,做好网络资源、新媒体资源的运用,将国内外优秀教育资源进行共享。与此同时,注重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学、民族精神等的传播,将优秀声乐艺术作品以美育成果的形式进行推广。在此过程中,美育教师不能作为孤立的存在,应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
(三)构建全方面、多维度的新时代高校美育保障机制
加强文化基因的美育观。充分发挥文化基因的作用,通过涵咏传统艺术、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师生国家观念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社会责任感,促进素质教育的良性循环。不但要确保各项管理的规定落实,也要保证中国声乐学派文化基因的美育育人观念根植于高校教育。
建立各项合理的评价机制,美育课程师生评价要精确化。要把传统性、民族性内涵在高校教育中以指标进行体现,并构建起一套教师的考评系统和学生的人才评价系统,加强高校教师美育育人的激励机制,确保文化基因美育育人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要严格落实并贯彻具备传统内涵与民族精神的美育课程标准,做到有重点、有特色、有依据、有成效。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充分发挥文化基因融合美育实践活动的育人机制,做到美育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互推动、相互补充,真正将美育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一方面,不但要注重高校美育教师在专业知识传授上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全方位开展传统性、民族性的美育活动,要充分发挥文化基因美育的核心作用,提高学生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能力、建立民族自信,以及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存在感、获得感,从而形成以中国声乐学派文化基因为载体的“理论+实践”美育育人模式。
除此以外,还要在综合学界有关中国声乐学派文化基因理论研究基础上,继续运用美学原理、高校美育建设理论,不断完善构建起的美育建设应用体系,做到可实践、可量化、可落实。对进行高校美育建设情况实地调查的学校进行相关回访,进一步调查美育建设理念、美育课程设置、美育生态建设、校园文化与美育育人机制等方面,并从中得到客观的结论。文化基因理论投入美育建设,落实传统音乐文化提升教师艺术修养,德育观念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中国声乐艺术学科与人文学科继续加强结合,进行课程交叉创新建设;文化元素融入高校环境建设,艺术活动营造高校人文氛围,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对以上实践进行一系列评估,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高校美育建设路径体系。研究长效机制并予以理论确立,对以上途径开展师生问卷调查,结合对人才培养建设、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内涵发展建设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声乐学派文化基因融入高校美育建设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最后以理论的形式确立长效机制,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磊. 推动新时代高校美育高质量发展[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2-21(008).
[2]陈晶. 开创新时代美育工作新局面[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2-21(008).
[3]刘江峡. 高校四位一体美育机制的实施路径[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2-21(008).
[4]耿琰.山东高校非遗茂腔美育课程构建研究[J].当代音乐,2020(12):30-32.
[5]邓玉珊.高校音乐教育与美育教育互通互融改革实践案例[J].民族音乐,2020(5).
[6]文飞.音乐人类学观照下“中国声乐学派”相关问题辩议[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3).
[7]王士魁,李先灵.关于中国声乐学派建设的理论思考[J].中国音乐,2019(3).
[8]吴锡麟.建立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探索、实践与思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1).
[9]张浩.论张权对中国声乐学派的思考与实践[J].音乐研究,2017(4).
[10]肖黎声.也谈建立“美声唱法中国学派”的愿景(下)——写在“学习美声唱法如何唱好中国歌专题演唱与研讨会”之后[J].歌唱艺术,2016(11).
作者简介:费毓珺(1986-),男,汉,江苏,硕士研究生,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