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尼四季生产调》是哈尼族地方传统民间文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学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哈尼四季生产调》描写了哈尼族农事生产活动,以引子、冬、春、夏、秋五大部分,按照时序记录了冬春夏秋四个季节的物候变化以及相应月份的生产活动和节日庆典,真实地再现了哈尼族在梯田生产生活的全过程。歌中体现出哈尼人关于自然、祖先、神灵的宗教信仰,反映了哈尼族人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加强对《哈尼四季生产调》的学习,对研究哈尼族的生活及思想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四季生产调;宗教信仰;传统社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9-060-03
【本文著录格式】太星南.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四季生产调》的文化意蕴解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10(19):60-62.
基金项目:云南省党校(行政院校)系统2021年度课题《文本构析与超文本阐义——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四季生产调〉的叙事透视》(项目编号2021ZS0022)。
引言
《哈尼四季生产调》产生时代久远,是哈尼族人在劳动过程中为缓解身体疲劳、愉悦身心而创作的劳动歌曲,其经过无数哈尼族人代代相传而流传下来。它涵括了天文历法、物候变化、祭祀典礼等哈尼族人的生产生活技能经验,深刻反映了哈尼族人生活的精神风貌。
一、价值意义
《哈尼四季生产调》又名《十二月风俗歌》,在哈尼语里为“琥珀拉珀下”。因其为哈尼族人劳作时口头创作,流传于不同地区,且没有文字记录,因而不同地区存在版本、风格等差异,但其内容大同小异,基本相似。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价值,还具有生产实用价值。
(一)文学艺术价值
《哈尼四季生产调》是哈尼族地方文学,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是哈尼民族文学的集大成者,其艺术价值主要表現在修辞手法和语言方面。
在修辞手法上,《哈尼四季生产调》大量使用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寓意深远。比喻,“以此物比彼物”,是文学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也是《哈尼四季生产调》中使用最多的表现手法。比如“姑娘……腰带像妥底玛依一样好看”这一句,这里妥底玛依指红杜鹃花,把姑娘的腰带比作妥底玛依,强调了姑娘像红杜鹃花一样艳丽漂亮。《哈尼四季生产调》中还大量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如“谷种要叫阿爸了……谷种要叫阿妈了,谷种要吃奶水了”这一句中,将人的动作和情感赋予谷种,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谷种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将谷种、豆种等人格化,也反映出了哈尼族人的万物有灵信仰。
在语言上,《哈尼四季生产调》以歌唱和说白相结合,体系严整,语言文字通俗而富有诗意,可歌可诵,具有一定的音乐美[1]。全篇运用反复手法,既强调了所要表达的情感,又增强了歌唱的韵律感。首先,《哈尼四季生产调》中多重复字词,采用叠音词增强听觉美感。“红彤彤”“嫩绿绿”“绿油油”“亮堂堂”等词增强了歌唱的韵律,也侧面表达了哈尼族人的喜悦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其次,《哈尼四季生产调》中多重复句子,强调了生产、祭祀过程的严谨。比如“新年献个大粑粑,旧年献个校粑粑,门口要宰大肥猪献,门口要杀大公鸡献。”这句话强调新年祭祀中祭祀的最佳时间以及祭品的区别,体现了哈尼人祭祀的严格以及对祭祀的看重。“姑娘小伙仰阿娜,老人小娃仰阿娜,村村寨寨仰阿娜,敲起牛皮鼓仰阿娜,敲起铓锣仰阿娜”。人人都参与传统节日,也表现了哈尼族人对传统习俗的看重。最后,《哈尼四季生产调》中也有多重复段落,以强调内容的重要性。比如“一年开头要过年,过年大家才欢乐;一年开头不过年,大家心里不快活”这句话就强调了过年仪式的重要性。
(二)生产实用价值
《哈尼四季生产调》是哈尼族人在劳作时产生的歌谣,一方面能够帮助人们愉悦身心,减少身体上的疲劳,另一方面,它作为哈尼族人生产发展的“百科全书”,能够指导人们的农事生产。由于哈尼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其发展过程中累积下来的生产生活经验只能由世世代代口耳相传,《哈尼四季生产调》正是涵盖哈尼族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口耳相传的歌谣。《哈尼四季生产调》记载了哈尼族人一年四季的生产活动,包括冬季挖田,春季犁地、泡种、播种、栽秧,夏季薅秧、种庄稼,秋季割谷、打谷,入仓,并且详细地说明了每一道工序的准备条件及注意事项[2]。比如六月种庄稼,要先铲去田埂上的杂草,疏通河渠,护好河堤,种完庄稼后,还要杀只小鸡祭祀神灵,保佑庄稼长得更好。其次,《哈尼四季生产调》中还记载了四季物候变化,比如燕子什么时候来、泥鳅什么时候睡醒、竹笋什么时候冒等,以此来帮助人们掌握四季变化规律,提高生产能力。此外,《哈尼四季生产调》中还记载了哈尼族人的祭祀活动,比如过年祭献时,“新年献个大粑粑……门口要宰大肥猪献……踩好的米面做成汤圆……点燃的火炮响连天……哈尼人就这样欢欢乐乐过新年”。由此可见,《哈尼四季生产调》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不仅指导了哈尼族人的农业生产,还指导了哈尼族人的日常生活。
二、宗教信仰
哈尼族崇尚万物有灵论,他们认为自然间万物都有生命和个体意识,这是因为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低下导致其对自然中一些极端自然现象难以做出解释。因此,他们根据生活经验,将自然间万物赋予了人的色彩。在《哈尼四季生产调》中,能够明确地感受到哈尼族人对自然、祖先以及鬼神的崇拜。
(一)自然崇拜
哈尼族是一个生活于云贵高原的农耕民族,在当时的原始环境下,他们的生产能力低下,其生存受制于自然,需要“靠天吃饭”。面对变化无常的自然,他们束手无策,只能从自己现有经验出发,通过主观幻想,赋予山川、草木等万物于人的灵魂[3],比如“牛尾上下没有花,犁田力气大……威咀看着会顺眼,实车望见会喜欢。”实车就是哈尼族传说中管庄稼的神,威咀是看管山寨的神。哈尼族人将自己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寄寓自然神上,这从《哈尼四季生产调》中“天神保平安,地神保平安,寨神保平安,寨寨热热闹闹,家家喜喜欢欢”就可以看出。人们在崇拜自然的同时也产生了对自然的祭祀活动。《哈尼四季生产调》中“这个月过去,下个月到来……不要忘了利麻兹——开秧门祭献的时间……我们预祝风调雨顺、五谷满仓”体现了哈尼族人在每年三月举办的对自然的祭祀活动,他们准备红彤彤的鸡蛋、金黄的糯米饭和嫩绿绿的小秧奉献给自然神来保佑风调雨顺、生活安乐。对自然的崇拜使得人们不滥砍滥伐,提高了其环保的意识。
(二)祖先崇拜
哈尼族认为人的灵魂是永生的,死亡只是个体生命的结束,由此也产生了哈尼族人的信仰——祖宗神,它可以保佑家族昌盛。[4]《哈尼四季生产调》中的“腊咪阿母”“欧红然依”“火白火谷”等都是哈尼族传说中的女祖先。哈尼族人认为人的死亡是由现实世界转入另一个世界生活,其生活同之前一样。因此,哈尼族人“事死如事生”,在祖先神的祭祀中为其创造生前生活一样的条件。哈尼族人认为祖先神会归家与儿孙一起欢度每年的重大节日,因此,在这些节日里,哈尼族人会在祭祀台上摆满祭品,穿戴好服饰按照礼节一一祭祀。整个活动庄重而严肃,出现一丝差错则是对祖先的不敬,可能会引发祖先的惩罚。十月,哈尼族人会以家庭为单位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以期得到祖先的保佑。祭祀由家族内年长的男性主持,首先将茶、酒、肉等严格按照顺序一一摆放,再由祭祀主持者代替祖先品尝每一个供品,然后由家人逐一品尝,完成整个祭祀活动。
(三)鬼神崇拜
哈尼族人认为世间存在着人、鬼、神三类,都具有善恶属性,并将鬼神分为了“异我”“护我”两类,天神属于“护我”一类[5]。哈尼族人认为自己的身体躯干及精神灵魂皆由天神创造,他们是神之子,与天神血脉相通、同宗同源,因而天神与人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相同,同哈尼族人的精神向往一致,能够“体察民情”。因此,只要自己认真供奉天神,遵循神的旨意,就能够祈祷天神降福于哈尼族人,保佑其生活安乐。鬼怪则是最底层的“异我”神灵。通常由非正常死亡的人和怪异物转变而成[6],他们白天龟缩于黑暗之中,直至夜晚现身游荡。他们具有超自然的邪恶力量,对人抱有敌意,会主动攻击人,祸害人类社会。哈尼族人会在村寨门前立下寨门,以防鬼怪进入伤害人类。哈尼族人服饰多以黑色为主也是为了抵御鬼神的侵袭,他们认为黑色圣洁、正统。传说天神怜悯被鬼怪侵扰的人类,便将遮身的黑幕送给了人类。因此,黑色变成了哈尼族人生命的保护色。此外,哈尼族人还衍生出了不同的生活仪式来应对鬼怪的侵害。哈尼族人认为新出生的婴儿魂魄还不稳定,这个时候容易招来阴邪把其灵魂召回阴界去,因而婴儿多出现夭折问题。为此,哈尼族人将婴儿穿过的衣服埋到自家底下,从而将刚到达人间的婴儿的灵魂长久的留在人间。
三、传统的社会价值观
《哈尼四季生产调》中反映出了哈尼族人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哈尼族人利用这一价值观念规范着自己的日常行为,履行着自己的社会义务。这种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正是在其长期自然生产生活中造就的。哈尼族生活生产依赖于梯田农业,高山密林虫兽等恶劣的现实环境要求其必须与周围居民和睦相处,由此形成了哈尼族人家族内部和谐有序,外部与周边其他民族友好的民族关系。同时因为低下的生产能力,在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哈尼族人难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满足生存的需求,他们只得顺应自然,忍辱负重、与世无争,以辛勤的劳作来应对来自自然神灵的惩罚,从而形成了辛勤、与世无争、豁达的民族性格。
(一)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
哈尼族以父系的家庭为生活单位,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共同生活于村寨。因其生活于山区,交通不便,对外相对闭塞,任何人离开家、离开村寨将无法独立生存。因此,哈尼族人重视集体生活。再加上山区耕作劳动难度大,仅凭借一家一户的力量难以完成整个生产劳动,这些原因使得哈尼族人极其重视团结的力量,形成了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这主要体现在家庭内部和外部村寨两个方面。哈尼族人家庭内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哈尼四季生产调》中,人们会在日常和节日生活中把最好的食物分给年老或者幼小的人,家庭中的重大事项皆由年长者进行决策。“弟兄不分家会在一处”“妯娌各有歇处”,家庭里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结婚后也不分家,妯娌或去扒火塘,或去烹饪,或去下地干活,各有分工,内部和谐稳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村寨生活中,哈尼族人扶贫济困、守望相助。在春天播种和秋天收获的农忙时节,哈尼族人“一家有事大家帮,一户有难众人担”,邻里间相互帮助。村寨也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村内重要事务皆由人们共同商定,共同遵守。劳动之外,比如在每年的传统节日里,哈尼族也经常相互祝贺、轮流請客吃饭,齐聚一堂载歌载舞共同庆贺,从而形成了家庭、家族、村寨的有序和睦状态。
(二)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哈尼族的历史是一部漫长而艰辛的迁移史。首先,为了生存,哈尼族先辈从遥远的青藏高原来到了云贵高原,与其他民族共同生活在云南红河谷[7]。因此,哈尼族人也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民族关系。《哈尼四季生产调》中“栽秧的日子……彝家……傣家……哈尼栽秧的日子”“燕群来自格通大海……一只飞去傣家河坝,一只飞到汉人的羊街,一只飞来哈尼和彝家的山寨”等可以看出哈尼族人与其他民族日常交流十分密切。其次,原始社会生产能力低下,哈尼族无法独自抵御自然灾害,唯有与其他民族团结互助,才能共渡难关。因此,哈尼族形成了与周围民族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哈尼四季生产调》中哈尼族人在八月的歌中唱到“要收回所有的庄稼……先收那傣家寨子上边的棉花……还有汉人村庄的高粱、小米。”在八月收获的农事活动中,男人抬着斧子、女人背着布包争分夺秒地干活,如此繁忙的农事工作中还忘不了帮助傣族人收棉花,帮助汉族人收高粱、小米,从这里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哈尼族与其他民族深厚的民族情谊。“祝福傣家河坝庄稼好,汉族的谷穗长得长……今年要五谷丰登粮满仓”歌词中对汉、傣两族生产生活的祝愿,也极大地体现出了哈尼族与其他民族的友好和谐。此外,哈尼族人在与其他民族交往过程中,也积极学习其先进的生产生活经验。《哈尼四季生产调》中“问一问汉族兄弟哟,哈尼的年什么时候过?”“翻历书的汉人翻得准”表现出哈尼族人向汉族学习天文历法来掌握自然物候变化规律,以此提高生产能力。同时哈尼族人还向傣族学习手工艺等,通过各民族间不断交流学习,提高生产生活能力。
(三)顺应自然人生观
哈尼族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面对高山、密林、急湍、猛兽等险恶的自然环境,哈尼族必须进行艰苦繁重的劳动才得以生存。因此,勤劳这一美好品质已深深植根于每一个哈尼族人身上。《哈尼四季生产调》中“山上的桃花开了,寨边的染饭花香了,女人织布忙,家家织布机‘滴答’地响;男人犁地不知太阳落山,烧起篝火歇田房”主要是说女人织布、男人耕地,家家男女劳作分工明确,织布机滴答响说明女人在家不停织布,男人耕地甚至忘记了时间,为不耽误耕地时间直接在田房里吃住。“你薅我不偷懒,我薅你不闲暇,薅秧抓得紧,才有好收获”这句歌词中不停歇地薅秧苗,也可以看出哈尼族人对辛勤劳作的重视。其次,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哈尼族树立起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观。他们认为山川河流、鸟木鱼虫等万物是天神所创造的,具有各自的生命,与人类享有同样的生存权利,正是在世间神灵的努力下,世间才如此美丽多姿。顺从自然就是顺从天神,人类应该对自然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与自然间万物和谐相处;如若无度向自然索取生产资料、破环了自然的生态系统,就会受到天神与自然的惩罚。比如哈尼族人在砍树前,会虔诚地向树神祷告,表达对大树的歉意;他们尊重、善待狗,尝新米的第一碗饭要先喂狗,这些都可以看出哈尼族人仁爱万物的思想情感。此外,在长期的迁移过程中,哈尼族人也形成了谦让无争,豁达的人生观。他们恪守本分,易于满足,在爆发冲突时,往往选择隐忍和回避,而不是正面冲突。
结语
《哈尼四季生产调》是哈尼族人在其特殊的自然条件、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口头歌谣,是哈尼族人生产生活的集大成者,深刻反映了哈尼族人的民族信仰与民族性格。加强对《哈尼四季生产调》的学习研究,不仅有利于增强哈尼族文化自信心,提高其民族凝聚力,而且有利于加深其他民族对其了解,从而促进中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军超.哈尼族文学史[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2]张红榛.哈尼族四季生产调解读[M].云南:云南美术出版社2010.
[3]曾怡园,奔厦·泽米,达荷.新中国云南哈尼族文学研究综述[J].当代文坛,2009(4):89-90.
[4]哥布.20 世纪中国哈尼族文学编年[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18-19.
[5]王洪伟.哀牢山——哈尼梯田的原乡之旅[J].旅游,2009 (6):24-25.
[6]黄绍文,尹绍亭.中国云南哀牢山区哈尼族梯田传统农耕生态文化与变迁[J].学志,2011(1):35-36.
[7]毛佑全.哈尼族原始族称、族源及其迁徙活动探析[J].云南社会科学,1989(4):44-45.
作者简介:太星南(1987-),女,云南曲靖,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文化与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