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浅析

2021-12-21 21:28张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9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政治

张璇

[摘           要]  课程思政的高效开展,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专业课程的教师既要善于做学生传递专业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学生价值观念引领的“人师”。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任重而道远。

[关    键   词]  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9-0218-02

习近平总书记说:“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立德树人”是其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能否有效推进,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业课教师的素养和能力的高低。

一、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新要求

课程思政能力对专业课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所需要的知识积淀、人生情怀、职业精神、人格类型、沟通艺术等诸多要素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知识与素养的融合

言传身教的前提是育人先要育己。教学过程可以视为认知信息在教师与学生中进行传递与转化的过程。[1]只有授课教师自身做到寓德于行、为人师表,学生才能心悦诚服于自己的师者,教师也才能在传授知识、提升技能、职业规范中融理想信念、道德法治、政治认同等,纳入教学内容范畴,实现作为师者“传道”的最高境界。另外,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对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永葆政治信念,做到理想信念、政治目标与社会情感认同相统一。二是坚定政治立场,始终牢记高校教师的使命与责任,是为谁培养人,要有政治鉴别力和洞察力,全方位承担起专业学科的育人职责。三是严守政治纪律。高校教师要在意识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用守规矩传递正能量,共同努力营建一个风清气正的和谐校园。四是情怀要深、人品要端正,专业课教师也同样一定要有家国情怀,稳站人民立场,热爱祖国,要讲道德修养,以德立其身、以德立其学、以德施其教。

(二)传统与新兴的碰撞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来自许多方面,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到“有热情、有组织、有条理”,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目标还需要不断走向科学化。[2]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常常没有主动思考、分析、处理、深究问题的能力,再丰富的专业教学内容也应彰显正确的价值观,不应与授之以渔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课程思政旨在把理论知识、价值信念和精神追求等内容融入各门学科之中,使传统与新兴产生碰撞。教师要与时俱进地吸收新兴课堂教学理念,“将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重点落实在师生之间构建起一个兼具物理的、社会的、心理的、人文的综合性‘场域’,并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3]

(三)理性与情感的共鸣

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有责任培养一个人格完整的学生。每位学生都不仅有多样的智力兴趣,还有复杂的情感心绪,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情感会很大程度地影响理性知识的输入。所以课程思政的推进,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潜能,培养师生良好的互动能力。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提升,更要留意他们在情感波动、价值倾向方面的变化,助力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进而为学生的职业道德、理想信念、专业态度、人文精神乃至心理健康发挥积极作用。”[4]

二、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

高职专业课教师有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在满足课程思政育人与育才的内外能力方面仍有欠缺。

(一)德育素质的内省

教师的师德师风从根本上会影响学生的“三观”。目前部分高校教师仍有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教师理想信念不足,没有奉献意识,缺乏敬业精神,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正常发展;部分教师对课堂思政重视程度不足,只重视知识的输出,学生思想上存在偏差却没有有效地沟通与引导,教育意识淡漠等,这些问题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形象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标准相差甚远。

(二)政治素养的短板

思想政治素养是高校教师的核心素质。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还肩负着培育学生较高政治素质的责任。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主要是对政治的理性认知与有效政治参与等,达到内化于心,外显于言行。具体表现为:引导学生成为合格公民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豪感的政治情感;讲授正确的政治知识;鼓励积极有效参与政治活动等。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政治素质的不足,是教师个人素养的短板。(1)政治立场偏向。(2)部分教师政治素养的积淀不够,对党的基本路线与战略、方针缺乏了解。(3)个人社会责任心缺失,育人意识模糊。

(三)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搞好群众宣传党的思想理论文化教育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创新,就是彻底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保持思维的敏锐性与知识开放度,课程思政就是授课模式的创新,就要学会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课程思政的推进就对专业课教师的认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从教育理念、教学设计、语言沟通、教学方法、德育目标、教育对象等提出具体新要求。目前,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最突出的问题集中在:一是思政知识储备欠缺,由此何为思政元素,挖掘出思政元素就更是障碍。二是有效融合还处在两张皮的状态,惯性的专业体系授课中,加入思政元素还停留在生搬硬套的阶段。三是教学方式单一,依然有不少教师是采用“满堂灌”式进行知识教学,忽视价值觀的引领。四是受常规的专业术语授课语言模式影响,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课,语言生硬,嵌入牵强,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

三、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育路径探究

课程思政真正落地生根,遍地花开,就要从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育入手。

(一)理念更新

意识是行动的先行者,有效实施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首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新旧的教学理念。新时期的大学生广见博闻,但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上却还很难分辨与取舍,因此如果放松对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建构,势必会引发青年政治认知危机。大学生只有深入体会并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内在人文价值,才能够更好地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与主动传播者,这恰是推行课程思政的重要目标所在。作为教师要自觉提升对课程思政的真心认同。

(二)素质提升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强调要强化政治引领,善于从政治上看教育。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应该为课程思政的推进营造良好氛围与环境。结合教书育人论坛、专题讲座、立项课程思政研究、建设一大批特色专业课程思政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本质的认知。

课程思政的主渠道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首先从各个环节有机地融入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要素:一寻找突破口。要不见痕迹、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解惑”是一种很值得采纳的方式,教师要从关爱学生、培养学生的角度出发,积极回应和解决学生关注的就业、职业、社会、情感等热点问题,用答疑解惑的方式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二是有效沟通,做学生的情感点燃者。语言要有亲和力,鼓励学生说话,平等地和学生对话,在听懂学生说什么的前提下,说出学生听得懂、入得了心的话。学生激情的点燃是主动探索和创造的有效手段。三是巧妙设计课堂和善于总结。在教学设计中,针对问题教师要不断提出两难情境进行询问,学生来分辨发表意见,最后通过分组进行对话研讨得出结论。

(三)协作共赢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应只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应致力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在培养一个完整学生的协作中,存在以下不畅:一是专业课教师对思政元素难以把握。二是思政课教师对专业课的陌生,思政元素的切入难以下手。三是缺乏稳定的合作机制。渴望充实思政知识的专业课教师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思政教师合作者,使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错过了协同、系统、高效的“课程思政”育人时效。课程与思政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但仍须强化与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互鉴,一是激励机制的建立,以调动教师的主动参与性和协同度,二是听课、磨课,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互补组合,加强交流,优势互通,全面提高。三是优秀教学案例及教学设计以课程组为单元共享互通。将科学知识引入思政课堂,以教学方法上的生动形象和可接受度,将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有效兼顾,将思政知识元素融于专业教学之中,寓价值观引导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当中,互利共赢,充分体现育人、育才的统一性。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61-67.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

[3][4]何源.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表现及其培育路径[J].江苏高教,2019(11).

◎編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政治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英语笔记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