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东,游文明,高艳
[摘 要] 在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过程中,从人才供需错位、人才培养保障措施不完善等方面,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9-0070-02
一、引言
产教融合是指将产业与教育有效融合在一起,将优秀的企业资源引入教育教学中,设置满足产业需求的专业,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为产业培养优秀的人才,使得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1]。目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产业需求之间无法实现有机衔接,人才培养的质量良莠不齐,如何能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共同培养出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
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
大多数高校在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做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部分问题和不足。
(一)人才培养供需不平衡
由于新产品、新技术的涌现,新的产业在不断形成;一些新政策如“中国制造2025”的推出,传统制造产业逐步转型升级成高端智能制造产业。新的产业出现、产业升级等新形势最终必然对人才培养供给侧提出新的要求,迫使其进行必要的改革。而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会带来产业结构的优化。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企业需求侧之间的供需平衡极易被打破,目前供需错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设置不合理,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传统的产业发生了巨大改变。例如,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好多网店已经取代实体店铺;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电子支付手段正对传统金融业进行不断的冲击。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新产业的形成、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等一定会经常发生。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部分高校的专业多年不变,或者调整速度明显要慢半拍。这使企业很难招到对口专业的学生,或者需要花费较大成本对新进员工进行二次培训。人才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2.课程体系滞后产业发展,教学案例陈旧
部分课程体系的建立往往存在不完善、不与时俱进等相关问题;课程体系缺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培养;课程体系的建立脱离了行业、企业的参与,教学内容、实践案例和企业关联度不高,更别提企业人员直接参与教学过程了[2]。
3.人才质量不高
由于人才培养条件的不足、专业设置的不合理、课程体系的不完善等,直接导致人才质量不高。培养出来的学生实战能力不足,工程职业素养不高,创新能力差,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無法满足新形势下企业的需求。
总之,目前供需错位的主要原因在于:产教融合浮于表面,专业的设置、课程体系的构建等工作缺乏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陈旧,不能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吸收进去。因此,为了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企业需求侧之间的供需平衡,需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深层次合作。
(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条件不足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条件不足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完善
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备的素养,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实践教学的开展。但有些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并不完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大多由学校独立完成,缺乏企业参与,极易造成实践教学所用设备和当前企业所使用的主流设备不一致的情况;校外实践基地数量较少,甚至几乎没有。另外,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案例的设立跟不上新形势的需求。
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教师一定要具备企业实践经验。但部分校内专职教师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做教师,这部分教师理论基础扎实,但自身缺乏实践经验。校外兼职教师数量少,教学案例的开发及教学环节的参与均不够。
3.相关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出台的产教融合相关的政策虽然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但相关政策的引导和宣传还不够到位,有一部分企业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陌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3]。由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落实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部分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知道该做什么,在财政扶持力度有限的情况下不知道能做什么,在完成一些工作后不知道完成的效果怎么样。另外,学校方面也缺乏一些以学生为本的教管制度,导致教师教学能力长期得不到提升,教学的质量不高,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够,学习效果欠佳。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根据人才需求,校企合作办专业
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对接地区主流产业,进行专业设置。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功能与作用,与其下属的主流企业合作办专业。只有这样办出来的专业才能体现区域产业特点,不会与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相脱节。
(二)系统设计课程新体系
立足相关企业的核心岗位,分析这些岗位需要具备哪些核心能力,再系统设计课程体系。为了使设置的课程体系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企业要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供实际工程案例,共同完善教学资源,承担部分专业课,特别是专业实践课的教学任务[4]。实践教学环节应让学生进行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和设计,毕业设计环节更应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挖掘企业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进行开展,以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
(三)打造人才培养平台
1.建立“课堂工场化、工场课堂化”的“双化”实训基地[5]
以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为样板打造实验实训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际工程案例,实现“课堂工场化”;和主流企业加强合作,联合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打造成学生的第二课堂,实现“工场课堂化”。学生通过在“双化”实训基地的锻炼,快速成长为企业的准员工,实现毕业到就业的无缝对接。
2.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提升整体教学质量[6]
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奠基石。进一步完善师资培训体系,让校内专任教师通过下企业锻炼的方式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将先进的工艺、方法、产品等融入实际案例,落实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从而有效防止与产业发展脱节。另外,聘请有资质的企业一线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负责部分实践教学任务。为确保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校企可以共建人才资源库,推动互聘兼职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校企人员双向流动[7]。
3.完善的人才培养政策
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发挥相关政府部门的引导职能,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护校企双方的合法权益,激发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人才培育的落实细则和考核评价机制,明确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职责,对具体合作方式及操作问题给予指导,从而便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开展,并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另外,应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管制度,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针对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原因造成的高素质人才供需错位问题和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相关制度等人才培养保障措施建设不到位的问题,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人才培养的质量逐年提升。
参考文献:
[1]邹倩,罗福祎,张雪淞.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1(1):218-219.
[2]李毕杰,余萃,文卓琼,等.产教融合理念下民办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当代农机,2020(12):70-71.
[3]阮秋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实施路径及保障措施[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1):119-120.
[4]马晓红.产教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12(36):67-70.
[5]游文明,尹晨,池寅生,等.“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双化教学改革研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1,15(2):49-52.
[6]卿琳.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創新中的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0(12):206-207.
[7]王磊,张昊.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33):55-58.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