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友凤,潘红宁,徐会党
[摘 要] 医教协同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改革经历了积极探索期、深化改革期和创新发展期三个重要阶段。从学生视角出发,认为当前医教协同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存在协同育人理念渗透有待深化、协同育人师资建设有待加强、协同育人质量评价有待改进等问题和挑战;建议凝聚医教协同育人理念的共识,建立高素质医教协同育人师资队伍,强化医教协同教育教学常态监测、评价与改进,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获得感和归属感,合力提升协同育人质量。
[关 键 词] 医教协同;基层卫生人才;政策;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9-0044-02
“医教协同”是指医学院校协同政府、行业、医院、学习者等各方,共同参与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制订、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基地建设和制度保障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跨专业、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合作育人模式[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舉措,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2]。对于着力培养高素质基层卫生人才的医药职业教育而言,医教协同恰好反映了健康服务产业系统与职业教育系统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协同,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和基层卫生人才成长规律。
一、医教协同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政策发展过程
通过梳理近年来医学教育改革政策文件及相关重要会议精神,本文认为自2009年以来,医教协同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改革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积极探索期(2009—2013)、深化改革期(2014—2019)和创新发展期(2020—)。从改革探索到深化改革再到创新发展,深刻反映了国家、人民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及培养高素质基层卫生人才的期盼和诉求。
(一)积极探索期
2009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1年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基层卫生人才匮乏,已成为深化医改的重要制约因素”“医学教育改革要紧紧围绕大卫生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出足够多的高端医学人才,也要在公共卫生和基层人才的培养上下大力气,满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3]。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化,对医药职业教育提出了更具体、更迫切的要求:坚持基础、基层、基本的人才培养定位,建立和完善基层卫生人才教育、评价体系,发挥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
(二)深化改革期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指出要建立高职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合理安排学生到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进行实习、实践,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对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等作了明确指示。这一时期,“医教协同”亦成为医学教育研究的热点,论文发表量大幅增长。
(三)创新发展期
2020年以来,医学人才培养结构亟须优化、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医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对系统谋划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作了全面部署,指出要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行业职业吸引力。在国家政策文件指向下,各省地方人民政府相继发布了推动地方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改革进入一个新时期。
二、医教协同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医教协同培养基层卫生人才“适应‘健康中国’战略对高质量卫生人才的需求,满足基层群众对高质量的卫生健康服务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内在需求”[4]。但在具体实践中,相关研究者认为医教协同人才培养仍面临着合作育人机制不健全、资源配置不平衡、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本文基于学生调研资料,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协同育人理念渗透有待深化
针对医教协同人才培养改革,多数学生持积极态度,“教改班学生对医院环境比较熟悉,工作时很容易上手,在医院真实的情境下,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有的学生是从抵触情绪到逐渐接受,“班级同学一开始对教改班不太接受,但慢慢地也适应了,后来觉得还是挺好的”。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个人觉得医院见习意义不大,离开那个学习环境,会变得松散”“理论学习时间本来就少,在学校学得更扎实,况且教改班学生在医院也不会有多少机会操作”。甚至有学生家长向学校反映“把学生放在医院教学,是学校不负责任的行为”。医教协同人才培养改革下,教学场所从学校转到医院(教学基地),是“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积极实践,然而在学生、家长群体中并未完全形成共识。教育教学场所的转换及在校时间的缩短,使得“学生对学校感情不深、归属感不强”的现象也较为普遍。
(二)协同育人师资建设有待加强
当前,医药职业院校“专任教师主要来自高校毕业生,缺少实践经历和锻炼;兼职教师主要来源于医药企业、卫生行业等,其主业仍是医疗卫生一线工作,在教学理念、方法、教育研究等方面存在不足”[5]。有学生坦言,“希望(老师)讲完书本上的内容能多分享一些临床案例”“不要老是枯燥无味地教学”“增强对学生心理等全方面教育”“医院老师讲课不够系统、透彻”。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是教师执教的基本门槛,事实是医院(企业)人员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的门槛较高、名额有限,证书获取率也不理想。与此同时,校内专任教师考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道路也并不顺畅。亟须建立一支名副其实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医教协同教育教学质量。
(三)协同育人质量评价有待改进
调研中,有学生反馈“请多关注教改班学生的心理状况,他们生活得很差劲”“(在基地学习)没有在校学习那么扎实”“需要多关注大二见习的学生,在外生活不易,学校有的制度医院也有,学校没有的制度医院也有,班级同学情绪低落,早上一二节课期间同学疲惫,几乎睡倒一片”。“通常我们评价驻点教学质量,更多的是关注考试成绩,关注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养、学生成长关注不够深入”[6],需要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多元监测与评价,重视学生的获得感和真实体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三、深化医教协同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对策建议
(一)凝聚医教协同育人理念的共识
政府各部门、院校、行业、医院和学习者等各方在协同育人理念认识上的协同是深化医教协同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改革的先行条件。根据公共服务质量理论,学生具有高等教育“产品”和“顾客”的双重身份,学生对医教协同育人的认同度、满意度是影响人才培养改革成效的关键因素。需要建立协同育人参与主体间常态化的沟通反馈机制,形成良好的对话环境,谋求彼此之间对医教协同育人理念的共识。院校应主动“邀请政策制定部门、行业专家、教育专家科学解读健康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医教协同、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等政策”,“充分发挥各项政策对医教协同育人改革的保驾护航作用”[7],同时研究制定适切的协同育人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并在相关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等群体中宣传、解读,加深对医教协同育人理念、政策和制度的理解,形成认识和行动上的协同。通过塑造医教协同育人理念的共通感,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提高协同育人工作实效。
(二)建立高素质医教协同育人师资队伍
从校企(院)合作到产教融合、医教协同,教师队伍的能力提升是关键,“需要教师队伍提升相应的专业能力与素养,也需要教师队伍、管理团队与产业界进行对接与协调,形成良性互动关系”[8]。医药职业院校要在制度标准建设、人事管理、考核评聘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充分调动专兼职教师、校内外辅导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深入推进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依托附属医院、临床学院等合作资源,探索建立“教师互聘、职称互评、薪酬互融”机制和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多元参与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推进校企(院)人才资源双向交流;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全方位培养支持,着力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常态化开展“三教”改革,将新技术、新工艺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制定多元化、个性化教学方案,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归属感和满意度,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三)强化医教协同教育教学常态监测、评价与改进
积极响应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的“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探索医教协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常态化、实时化和数据化,改革创新監测评价内容和手段,不断提升协同育人质量。首先,要完善校外教学阶段教育教学监测评价制度和标准,强化全要素、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提高获得感和满足感,为专业、基地及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医教协同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发挥导向作用。其次,要加强医教协同一体化教学、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校内外教育教学及管理数据的汇聚和共享,为实现校内外教育教学常态化管理以及专业、基地、师生等各层面开展自我诊断与改进提供数据支撑。最后要强化监测结果的分析、反馈与应用,如纳入学院(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基地考核评优等,不断强化学院(专业)、职能部门和教学基地深度参与协同育人,合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自省和自觉。
参考文献:
[1]许冬武,陈迎红.医教协同理念下医学教学基地的建设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6(2):87-91.
[2]潘俊.加快产教融合助力职教高质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21-5-26(02).
[3]两部门联合在京召开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gzdt/2011-12/07/content_2014047.htm.
[4][7]徐承萍,吕俊峰.高职基层卫生人才医教协同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9(19):95-100.
[5]徐友凤,陈立新,张珍珍,等.基于胜任力理论的医药卫生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7):16-18.
[6]侯继丹.医教融合驻点教学情况调查分析[J]. 全科护理,2018,16(33):4204-4205.
[8]本书编委会.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100.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