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历史主题的微观表达

2021-12-21 16:42赖黎捷李浩然吕颖莉
中国广播 2021年9期

赖黎捷 李浩然 吕颖莉

【摘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广播专题节目《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回顾党的百年征程、弘扬主旋律,采用微视角叙事,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典型人物反映大事件,借助多元声音手段烘托与升华主题,使宏大历史主题下的音频节目真正“飞进寻常百姓家”。

【关键词】《百年瞬间》    宏大主题   微观表达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联手全国多家地方广播电台于2021年初推出了广播专题节目《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以下简称《百年瞬间》),汇聚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走过的365个关键性历史瞬间,以每集2~3分钟的短音频进行呈现,从2021年1月1日起播出,每天1集,贯穿全年。节目围绕“回顾党的百年征程、弘扬主旋律”这一宏大历史主题,以微视角切入,进行多维度叙事和多元化呈现。节目音频在云听App一经上线便获得了较好反响。

本文试以《百年瞬间》已经播出的200多期节目为例,探讨宏大历史主题节目借助音频形态进行微观表达的规律。

一、宏大历史主题的微视角切入

宏大叙事在主题宣传和舆论引导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围绕“回顾党的百年征程、弘扬主旋律”这一宏大历史主题,《百年瞬间》选择了极具贴近性、融入性和普遍性的主题架构方式,从典型英雄人物、重要事件与历史节点、辉煌成就三方面切入,对大主题进行小切入,全方位展现了党的百年光辉历程。

(一)典型英雄人物的个体化叙事

选择典型英雄人物,将个体化叙事置于宏大主题下,从典型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中洞察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本色和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画卷。

《百年瞬间》目前有46期节目对典型英雄人物进行了讲述。在数分钟内表现人物的光辉事迹,短小且精辟,契合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的收听需求。《百年瞬间》突破了宏大主题的叙事逻辑,选取典型英雄人物进行个体化叙事,赋予典型人物象征意义,由此凸显宏大历史主题。如1月30日的《钱学森与两弹一星》讲述了钱学森为中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的决心与毅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面临的艰难险阻,体现了个人命运与大时代的变革紧密相连。

(二)重要事件与节点为铰链彰显节目主题

法国文艺理论家罗兰·巴特认为,在不同的事件中,“有些事件是叙事作品或叙事作品片段真正的铰链”①,这类事件被称为核心事件,即提供新选择、打开新局面和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功能在于决定事件发展的基本架构和进程。

《百年瞬间》有81期节目讲述中国共产党面临历史抉择的重要事件节点。如1月11日的《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真实再现了成立时的艰苦环境;3月24日的《中国经济特区的诞生》讲述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被批准设置成经济特区的契机及过程;1月1日的《习近平首提“中国梦”》讲述了中国梦的时代内涵,指出中国梦凝聚着无数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党的百年征程开端,经济特区的成立是党在改革开放时期做出的关键抉择,中国梦的提出是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对这些核心事件进行讲述,生动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智慧以及背后的历史抉择,彰显叙事主题。

(三)辉煌成就立体化映现节目主题

《百年瞬间》通过对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的一个个辉煌成就进行讲解,把一个个“点”汇聚成“面”,映现节目主题,使节目主题意义更为厚重。如《宝成铁路通车》《成渝铁路通车》等通过讲述宝成铁路、成渝铁路和贵昆铁路建成的重大意义,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的交通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有《红旗渠总干渠建成通水》《刘家峡水电站建成发电》《新中国第一坝的建成》等显现出我国水电事业蒸蒸日上。通过对一个个辉煌成就的展现,立体化回顾了党的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精神品质。

二、宏大历史主题的多维视角呈现

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Gérard Genette)在其叙事理论中提出“聚焦”概念,即将叙事视角定义为叙事主体在文本表达时的眼光、角度,并把叙事视角划分为内聚焦视角、外聚焦视角和零聚焦视角三大类。叙事视角不仅是艺术和技巧的问题,也是一个构建叙事主题与意义的问题。②叙事主题是一个多面体,贯穿整个叙事作品,多视角对同一叙事主题进行表达,可以使叙事主题的意义更深刻,表意更加清楚明了。

(一)内聚焦视角:第一人称叙事与主题的直接表达

内聚焦视角是指叙述者所掌握的与人物知道的信息同样多,叙述者仅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或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信息,通常做法是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来传递内容。2月13号的《中国首次参加冬奥会》通过短道速滑选手杨扬的视角回顾了中国从首次派队参加冬奥会到北京申奥成功的场景,见证了中国冬季体育运动的发展历程,用自我付出的满足与报效祖国的使命相呼应。

(二)外聚焦视角:碎片化文本与主题的侧面切入

外聚焦視角是通过描述与主题相关的外在物、环境、人和事件等等来反映主题,即从侧面切入主题,属于一种间接描述。《百年瞬间》通过一个个碎片化的故事来切入主题,将事实呈现在听众面前,不仅对党的百年光辉历程进行了回顾,还满足了听众碎片化的收听需求。如2月20日的《方志敏与〈可爱的中国〉》借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余伯流和方志敏亲属之口客观再现方志敏在敌人的监狱中坚贞不屈、写下《清贫》《可爱的中国》等16篇文稿,将方志敏的故事生动地展现在听众面前。

(三)零聚焦视角:政治理论的“浅出”与主题的情感化表达

零聚焦视角是指叙事者以俯视的视角洞察所有事情的发展。这种视角有利于对叙事主题进行全方位把握,但同时也让故事与听众之间保留了一定的距离感。而《百年瞬间》则巧妙地运用零聚焦视角对政治理论进行情感化表达,使政治理论“浅出”,在使理论通俗易懂的同时,也拉近了节目与听众的情感距离。如1月17日的《习近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听众讲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其中,“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③一句,用朴实无华的话语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和盘托出,把政治话语转变为大众语言。这种深入浅出的话语方式使党的政治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宏大历史主题的声音多元表达

从本质上而言,短音频节目是由成体系的声音传播符号通过有机组合而构成的听觉叙事文本,声音符号是其基本元素。声音在传递信息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能够引发联想、构建画面、激发情感、触动思考,并由此来传递主题信息。《百年瞬间》中的声音符号主要包括典型音响、背景音乐和历史原声。每种声音符号都有其独到的价值,通过不同声音符号的组合搭配,可以发掘声音魅力,凸显节目主题。

(一)典型音响彰显细节之美

通过典型细节,即最具代表性的细节,能够传达节目展现现场的特有氛围,对典型细节的把握和挖掘决定着节目的精致程度。音响作为一种典型的音频叙事手段,通过合理运用,能够以细节的方式帮助听众构建声音空间,增强现场感,进而加深对节目主题的认知。对音响的运用是《百年瞬间》节目的亮点之一。该节目选择的典型音响,对于烘托叙事气氛、塑造人物性格、增加信息含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1月5日的《神舟四号飞船成功返回》中,解说员在讲述神舟四号成功返航的故事时插入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现场原声:“5、4、3、2、1,点火,起飞!”这个背景音响来源于当年记者口播的录音资料,将发射现场紧张有序的氛围传递给听众,有效增强了听众的沉浸感,使其获得生动而深刻的听觉体验。

(二)背景音乐强化节目主题

音乐作为短音频节目中形态与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经常起到线索提示和主题烘托的作用。不同的事件配以不同主题相关的音乐,能够充分调动听众对不同声音的识别和联想,详尽地展现历史事件的场景,增强节目的感染力。比如在3月12日的《中国植树节》中,节目共使用了3段配乐,分别为19秒、50秒、1分8秒。第1段背景音乐引出故事主人公邓小平到北京十三陵附近参加义务植樹活动;第2段音乐则是在记者采访邓小平时响起,慢节奏的背景音乐有助于听众联想采访画面;第3段背景音乐节奏紧密而庄严,彰显了邓小平同志带领人民绿化祖国的坚定决心,提示受众紧跟叙述进行思考,强化了节目的感染力。3月31日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在结尾处以音乐同期声《七子之歌》作为节目结尾,音乐长达半分钟,富有饱满激情的童声激起了听众的共鸣,把听众的情绪充分调动了起来。

(三)历史原声增强节目信息量和感染力

《百年瞬间》在节目中加入大量的历史原声,绘声绘色地还原了历史事件。在3月5日的《向雷锋同志学习》中,雷锋的同期声“人民有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我绝不能袖手旁观”就是雷锋忘我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直接表达。加入这样的历史原声,能够使听众对当时的情境产生直接的认知和感受,极大增强节目的真实性和代入感。不同音色、不同感情的个性化同期声表达使声音优势更加凸显。运用历史人物的同期声可以相对客观地还原真实场景,充分发掘短音频的声音魅力,强化声音张力,有效提升短音频节目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四、结语

主流广播媒体在发挥宣传和舆论引导功能时,要想真正抓住广泛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听众群体,就必须打造适合移动收听收看的“短而精”节目,将长音频碎片化。打造精品短音频不仅仅要将时间缩短,更要采取微观表达方式,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呈现大主题的目的。《百年瞬间》节目站在历史的高度反映时代面貌,依托广播专题节目的传播特点进行编排创意,将宏大历史主题汇入一幅幅中国故事的精彩画页,从微观层面切入,利用多视角转换,发挥声音价值对宏大历史主题进行表达和建构,并真正走进听众内心,对同类音频节目的创作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法﹞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张寅德译,载《叙事学研究》,张寅德编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②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作者赖黎捷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李浩然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吕颖莉系重庆师范大学广播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编辑:聂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