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晚报》打造 名记者、名栏目的路径及启示

2021-12-21 17:29王海燕
新闻潮 2021年11期
关键词:品牌效应

王海燕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的传播方式和表达方式在改变,但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引领正确舆论导向、助推经济发展的初心未变。围绕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四力”,媒体需在人才培养、内容生产、个性风格培育等方面下足功夫。文章分析《柳州晚报》培养名记者、名栏目的实践路径,提出媒体打造特色专栏的思路,为业界提供参考。

【关键词】名栏目;个性魅力;品牌效应;传递真情创新方式

20多年来,柳州日报社旗下的都市报《柳州晚报》,一直坚持围绕“开门办报、策划办报、活动办报”的核心理念,不断增强可读性、服务性,全力打造“好看的报纸”“有用的报纸”。为适应读者、市场及时代发展要求,先后稳步推出一批以记者、编辑和通讯员姓名命名的专栏,如《家荣话房改》《小朱有约》《小李快车》《伟哥发现》《喻芬访谈》《袁茵手记》《黎视觉》等,这些栏目,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以个性魅力带动品牌效应,不仅使报纸特色鲜明,充满个性,而且让一个个记者、编辑和通讯员充分展现个人能力,绽放个性魅力,成为读者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

一、名记者、名栏目对纸媒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如今的时代是信息爆炸、万物互联的时代,传播方式日新月异。以前,人们手拿一份报纸,认真读报的场景随处可见;现在,手捧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获取资讯已成为生活的常态。传统媒体风光不再,在这种大环境下,纸媒如何突破重围继续生存?根据自身定位做出特色,注重报道质量的提升,创新形式,注重传播效果,形成差异化竞争才是关键。“内容为王”不会过时,优质内容永远是报纸与读者之间最强力的黏合剂。而优质内容的提供离不开经验丰富的名记者、名编辑,也离不开报纸根据时代和读者所需而开设的各类专栏。

20多年来,《柳州晚报》一直深受读者喜爱。很多读者一拿到晚报,先看自己喜爱的栏目,看看有什么新鲜热辣的资讯和感人的故事。读者因为喜欢这些作者,喜欢这些作者撰写的文章,进而成为《柳州晚报》的忠实订户。可以说这些名记者、名栏目,是《柳州晚报》借助固有资源优势,增强读者黏性,增强持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二、《柳州晚报》培养名记者、名栏目的实践路径及影响力

(一)关注民生,凸显个性魅力展示特有价值

开设政策专栏,为民答疑解惑。20世纪90年代,房改刚刚起步,从单位福利分房转为个人出资买房,市民心中有着诸多疑惑。看准时机,《柳州晚报》于1996年1月15日推出了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专栏《家荣话房改》。专栏由记者王家荣采写,并随着房改的进程同步推进,至2000年底收笔,历时5年,发稿160多期。专栏解说国家及本地的房改政策,每篇都经过柳州市房改办领导的反复斟酌、审阅签字,权威性强。因房改事关群众个人利益,读者对刊发《家荣话房改》栏目的《柳州晚报》争相传阅,剪贴保存,《家荣话房改》也成为当时柳州市民家喻户晓的专栏。“要了解房改政策找晚报,对房改政策有疑问找家荣”,柳州老百姓当时经常有人这样讲。柳州市也屡次把《柳州晚报》评为房改宣传先进单位。

(二)以点代面,强化品牌效应公众认可喜爱

时代在变化,读者口味在变化,需求也在变化。《柳州晚报》坚持走每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之路,一次比一次更符合实际,符合市场竞争的需要。看到《家荣话房改》的影响力,《柳州晚报》随后着力挖掘有专业特长、个性风格的记者潜力,大胆提供舞台,让其大施拳脚。一个个原本“默默无闻”的记者得以脱颖而出。名专栏既是个人品牌,更成了报社具有传播力的品牌。

1.《小李快车》:“新闻110”专门报猛料

信息时代,大众需要第一时间获取资讯。“赶紧”“立刻”“马上”报送新聞,是媒体的责任。能不能最快到达现场、最快传回图文,考量着记者的功力,更影响着媒体的影响力。就此,《柳州晚报》倾力打造《小李快车》专栏,它以快车记者李书厚的姓氏命名,配备专车,开通热线,以社会新闻为主打,主要报道柳州每天发生的各类重大社会新闻、突发事件,并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它注重时效,现场感强。打110,大家都知道,警察出警神速,一般几分钟就赶到现场。而有新闻猛料怎么办?找晚报《小李快车》,它也是24小时开通热线,出击新闻现场,记者同样动作迅速。

如今,随着柳州日报社的发展壮大,《小李快车》变成了团队作战。哪里有猛料,哪里就有“快车”。快车记者每天奔忙在各个新闻现场,第一时间为读者揭示事件真相,做好正面舆论引导。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快车”记者正在加快转型,利用手机、无人机等,文字、图片、视频一次采集,分层整合,多元纵深传播,给读者提供最新、最快、最权威的信息资讯。而社会上一些不良谣言,也由此第一时间被平息。《柳州晚报》专栏《小李快车》的名气如今越来越响,影响力也越来越广。

2.《伟哥发现》:探索未知的人文之旅

柳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当中还有许多历史人文有待人挖掘。为提升报纸品位,弘扬民俗文化,《柳州晚报》推出了以记者赵伟翔名字命名的《伟哥发现》专栏。首篇文章是记者下到融安县沙子乡石岩屯采写的《乡巴画匠的“神鬼”人生》。多年来,为了有所发现,记者的足迹遍布柳州各县各城区,写下了近40万字的“发现”。《伟哥发现》专栏的口号是“倾听时间对话 探索科学真理”,对人文历史和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如今,近40万字的“发现”里,《探寻巨猿消失之谜》《“母氏”遗风下的盘瑶婚礼探秘》《侗族款文化寻奇》《三江夜郎文化探秘》《三江富禄“花炮节”探秘》《广西子弟兵血战南京城》《潘金莲十年洗冤路》等,已经形成系列文化深度探索,奠定了这档专栏的品质和影响。赵伟翔还将这些专栏作品结集成书,出版了两本专著《遗失的秘境》《石头记——广西柳州及周边石刻的时空演绎》。

3.《小朱有约》:执着守候,真情讲述

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快,导致一些人或因情感,或因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大,需要发泄、需要倾诉。《柳州晚报》为此在副刊版开设《小朱有约》专栏,每周固定推出。它是以《柳州晚报》记者朱英玉的姓氏命名的“口述实录”情感讲述栏目,配有生动的插图。专栏内容是让倾诉人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作者则以现场旁观者的第三人称描述客观感受,故事讲完后,栏目作者再以朋友或导师的身份给予倾诉者耐心的开导、温柔的安慰、热心的建议。《小朱有约》原汁原味展示人物对话,勾勒细节再现人物心理,提炼素材透视社会人生,用心酝酿打造精细言论。记者把每一个读者的故事都当作一件艺术品来处理,在坚持真实原则的基础上,尽自己的能力呈现故事的文学美感。作者与很多前来讲述人生故事的读者一起,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见证了许多,感悟了许多,学会了许多;乐人之乐,苦人之苦;一同驱散阴霾,互相传递阳光。栏目推出不久就受到读者喜爱,进而成为《柳州晚报》副刊版的名牌栏目,并陆续获得了一些国家级、自治区级专栏奖项。

4.《驻村扶贫手记》:将“新闻扶贫”落在实处。

都市报的受众以普通市民为主,如果版面长篇大论,就难以深入人心。脱贫攻坚主题宣传铺开后,《柳州晚报》策划推出了《驻村扶贫手记》专栏,每周固定推出。它主要由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的晚报记者林雄主笔。记者积极践行“四力”,驻村扎实肯干,勤于思考 ,细心观察。白天,与农户一道“干体力”;晚上,静坐书桌边“用脑力”。历时两年多,他记录下驻村的点点滴滴,以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折射村民生活的变化;以小切口反映大视角,从小切面展现大主题。《驻村扶贫手记》每一期都力求打造精品,有感情、有现场、有体验,更有驻村队员对扶贫工作的思考,该栏目荣获了2019年度中国晚报优秀专栏奖一等奖;2019年度广西新闻奖报纸专栏二等奖。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2021年初,《柳州晚报》的《驻村扶贫手记》专栏也更名为《驻村故事》。为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柳州日报社的乡村振兴驻村队员仍忙活在田间地头,续写着乡村振兴的感人故事。

5.《黎视觉》:用镜头捕捉瞬间,用光影记录感动

从2021年4月起,《柳州晚報》推出《黎视觉》专栏,这个图文专栏主要刊发柳州日报社记者黎寒池的图文作品。黎寒池是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他常年深入基层一线,足迹遍及柳州各县区和所辖86个乡镇,拍摄了大量主题照片,用镜头记录了脱贫路上的乡村变迁;技术工人坚守平凡岗位,拥抱火热青春;人民幸福生活,安居乐业;等等。他用镜头捕捉瞬间,用光影记录感动,其摄影作品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全国200多家媒体刊发,多组图片获得超百万次的浏览量,通过图片向全国乃至世界宣传柳州的城市形象和经济发展成果。《黎视觉》是柳州日报社为适应读图时代,满足读者需求而设立的又一个以记者姓氏命名的栏目,该栏目既丰富了报纸的版面,又为有能力的记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深受读者好评,同时也激发了年轻记者拍好图、写好稿的热情。

(三)微光聚拢,“爱心大使”真情传递温暖

《柳州晚报》以姓名命名的专栏,基本上都是以记者的姓名来命名,但也有一个专栏例外,那就是《袁茵手记》。专栏作者是“柳版张海迪”袁茵,她并不是柳州日报社的记者,但她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柳州晚报》的“爱心大使”。

《柳州晚报》曾多次报道袁茵身残志坚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她虽然行动不便,但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同龄人一样学习并考上了大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还受聘成为《柳州晚报》的“爱心大使”。因选修过心理学,人生经历也比较特殊,2003年8月,在大家的帮助下,袁茵利用业余时间开设了一条心理咨询热线。自此,柳州市首条面向全国的个人公益心理咨询电话——“袁茵热线”诞生了。18年来,热线那边是人生百态,热线这边是袁茵的真情安抚。每晚2个小时的守候,为许多经历着苦难的人送去了“解药”。为让电波里的爱心传得更远更广,袁茵将接听到的典型事例写成文章,每周在《柳州晚报》“爱心档案”专版开设的《袁茵手记》专栏上发表,从2005年3月至今,已刊出近800篇文章。这些满含正能量的文字,用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温暖真诚的话语帮助受到挫折的年轻人,热心鼓励他们,积极疏解他们在工作、家庭、学习等方面遇到的困惑。通过一个个事例,给予更多人以激励。如今,“热线”还在通响,“手记”仍在延续,温情话语,触动人心,传播满满的正能量。

三、《柳州晚报》培养名记者、名栏目的启示

(一)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并作出重要部署。事业和人才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纵观《柳州晚报》历年来以个人姓名命名的专栏,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充分发挥记者、编辑或通讯员的专业特长及个性来彰显栏目的特性。用接地气、直指人心的方式传递权威资讯。

这些专栏的作者,或是理论水平高,能清晰理解政策,且能用通俗易懂的写作向读者解读,如《家荣话房改》的专栏作者王家荣;或是对人文历史方面有所研究,可以带领读者探究各种文化历史的起源,如《伟哥发现》的专栏作者赵伟翔;或是视角独到,且有一定的摄影水平,能够用镜头展现人世间的千姿百态,如《黎视觉》的专栏作者黎寒池;或是人生经历特别,身残志坚,向阳而生,逆风翻盘,可以聚拢微光,传递温暖的“爱心大使”,如《袁茵手记》专栏的作者袁茵。《柳州晚报》为这些有专长的记者、编辑和通讯员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特色专栏。这些特色专栏的设置、延续及推陈出新,为更多记者、编辑和通讯员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这样就可以达到以名记者带动名专栏,以名专栏树立名品牌的效果,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二)打造特色精品,讲好“柳州故事”彰显责任与担当

优质内容是媒体生存的基础,特色内容更是媒体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柳州晚报》记者深入基层一线,走近群众,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进一步强化。因为专注所以专业。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柳味”十足的作品在各具特色的专栏中刊发,生动鲜活地传递党的声音,讲好“柳州故事”。

如今,《柳州晚报》的专栏不仅有个人专栏,还设置了由优秀群体供稿的特色专栏,如“柳报维权哥”是柳州日报社重点打造的舆论监督和舆情服务平台,作为柳州日报社创新的舆论监督方式,“柳报维权哥”坚持群众路线,通过建立专业维权团队、开拓维权渠道、整合维权资源、积极践行“四力”,努力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帮助市民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尽责尽力。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柳报维权哥”不是某个记者,而是一群年富力强、充满正义感的记者。他们以理性的观念、法治的方式,通过媒体的影响力推动部门尽职履责。2021年以来,“柳报维权哥”各平台共登记各类投诉700余件,维权处理达450余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近150万元。

“柳报维权哥”是柳州日报社常态化联系服务读者的一个载体、平台和窗口。通过持续开展“柳报维权哥”进社区等活动加强维权服务,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社会矛盾,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参与社会治理、维护读者市民合法利益的实际成果,彰显“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责任与担当。

四、结语

《柳州晚报》的特色专栏生动鲜活,颇具特色,一经推出便打动人心,深受好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受众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换,因此有的专栏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何适应社会发展,满足读者的新需求,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继续突出报纸的个性、特色与活力,彰显媒体的责任与担当,是需要媒体人不断探索的课题。

(责任编辑:黄佳君)

猜你喜欢
品牌效应
润校园文化特色,展师生精神风貌
“吃人不吐骨头”的终端为王
新媒体环境下气象影视制作的创新探讨
信息时代工程造价咨询发展趋势与完善措施
透过世纪之窗再看中国南通纺织业
论新时代实施群众文化“品牌效应”的重要性
浅析女大学生线上服装消费市场
基于TAM模型下外卖平台销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从吉利收购沃尔沃,看企业并购之路
国内主流新闻网站如何应对受众流失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