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0年11月27日至11月29日,木心研究与华语文学教育论坛会议在浙江桐乡隆重召开。研讨内容主要有:对木心文本的深度阐释;对木心作品予以整体性把握,以此提取出木心思想的特征;以比较的视野探究木心的思想,试图呈现木心思想的个性特征;以另辟蹊径的全新方式突破木心研究的视角。论坛发布了《一个字一个字地救出自己:木心的文学世界》《木心十七讲》《木心考索》和《文学的鲁滨逊:木心的前半生(1927—1956)》等木心研究成果,成立了木心研究联盟。此次论坛是国内第一次木心学术研讨会,也是学术界研究木心最具专业性和前沿性的会议。
关键词:木心 木心研究 木心研究联盟 华语文学教育
2020年11月27日至11月29日,由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浙江省桐乡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共同主办,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协办,浙江传媒学院茅盾研究中心承办的木心研究与华语文学教育论坛会议在浙江桐乡隆重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河南、山东、湖南等地的专家、学者以及浙江传媒学院的师生、浙江桐乡市民逾百人参加了本次会议。由于疫情原因,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英语系教授童明、澳门大学教授龚刚、山东大学教授亚思明等学者以视频或提交论文的方式参加。据现代文学文献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说,此次论坛是国内第一次木心学术研讨会,也是学术界研究木心最具专业性和前沿性的会议,必将进一步推进木心研究。
开幕式由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副院长俞春放主持。浙江传媒学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管理处处长张邦卫教授,文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茂涛教授,浙江省桐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褚万根分别致辞。论坛发布了赵思运主编的《一个字一个字地救出自己:木心的文学世界》,杨大忠著《木心十七讲》,以及夏春锦著《木心考索》和《文学的鲁滨逊:木心的前半生(1927—1956)》。
本次论坛由主题报告、分论坛研讨、大会总结等段落组成。在正式主题发言前,由木心生前好友童明先生朗读木心诗篇的视频开场。在主题报告中,陈子善细致介绍了木心如何评说张爱玲的文学脉络,认为木心早慧且具有广阔的文学眼界。钱虹将木心的散文风格凝练概括为“寓深沉丰腴于平淡朴素之中”,认为木心的作品独具风格。王学海和杨向荣教授分别就木心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和价值展开美学的思考。之后,其他与会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研究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涵盖木心的小说、散文、诗集等方面。根据发言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木心文本的深度阐释
对木心文本的深度阐释成为当下研究木心的主要方向。木心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体裁的作品一直是学界集中关注的内容,在会议举办期间,研究者们较多地通过文本的细读深入挖掘木心的文艺思想。
一部分学者对木心的诗歌给予高度评价。亚思明指出,木心将“意识流”的小说技法用于汉语诗歌,在介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形式缝隙里游刃有余地创作“对位”和弦。同时,木心的诗又是一种在语言的感性直觉与哲学的智性思辨之间取得微妙平衡的艺术。赵思运通过解码木心《洛阳伽蓝赋》,探及了木心的文字具有强大的阻拒性,认为木心以诗的方式含蓄蕴藉地传递其内心深掩的悲悯意绪的载体。晏榕认为严羽的“不可凑泊”,到木心创作中形成的“凑泊之美”,佐证了中国诗歌美学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以“凑泊”的不同评价为切入点,重新梳理、辨析文学传统中的腐朽与先锋成分,重新审视、评估历史上中国文学现代化演进的内在矛盾与轨迹,将对今日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转型有所启迪。余连祥诠释《从前慢》中的潜在意象,紧紧抓住“锁”与“钥匙”这两个意象进行深度分析,他还充分结合图片资料,展现旧时物件中所存有的含蓄与古朴之美。尤佑对木心的诗歌予以深度阐释,认为木心的诗歌是一种从容而精准的诗歌,此类诗歌常写“怕与爱”的怯懦与崇高。他认为木心的诗歌在深刻中能化繁为简,可满足多种文学需求。马春光认为木心诗歌属于广义上的象征主义诗歌,他广受19世纪中期以来的大诗人如叶芝、兰波等的影响,然而在深层实则包蕴着一颗“古典的诗心”。
另一类学者以木心的散文作为研究的重点。朱睿达通过比对散文集《素履之往》诸篇标题与内容之关系,试图探寻木心对易学原理之理解与文学性化用的情状。严僮伦对木心意识流散文《明天不散步了》予以深度解读,认为用意识流手法创作散文是木心先生的一个重大创举。他回顾了自己曾同木心交流时的真实场景及内心的感受,同时强调深入创作背景并进行实地考察对文本研究的重要性。周启星强调,木心早期的作品几乎全部散佚无所考证,但《联合文学》创刊號的资料显示,木心曾以吉光、高沙、裴定等九个笔名发表过文学作品。他发现一篇署名“吉光”的散文,题为《饭店——上海写景之十三》,据其考证,此为木心早期佚文,并对此文予以考释。刘晓珍对木心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中的《遗狂篇》细读时发现此篇散文可谓木心的一次灵魂之旅,是他大半生“有所抗衡,有所肯定,有所葆储,有所荣耀”的浓缩与呈现。
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学者通过对木心的小说和《文学回忆录》谈及自己的研究成果。童明认为《豹变》作为短篇循环体小说,其结构蕴涵一种分与合的特殊关系:以碎片为分,又以碎片为合。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龚刚同样论及《豹变》,认为“生殉”是木心的终极感悟,也是其生命哲学的内核。木心的终极感悟与海德格尔的死亡本体论不期而遇。李世佳发现木心的小说《诛枭记》改写自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分别从“恶的书写”“对话中国传统”“命名背后的思考”三个角度探究木心改写的意图和意义,以及小说体现出的现代审美意涵。康建强认为木心的《文学回忆录》集中表述了他的文学观念,木心最核心的文学观可用木心在评价陶渊明时所用的“文学本体性的高妙”来概括。这一观念绝不仅仅是他的文学观,更是他的生命观,是以他为代表的一批挚爱文学艺术、渴望人格独立、渴望在文学中伸张生命永恒意义的人的生命艺术观。赵东旭同样以《文学回忆录》为阐释中心,认为木心对中国古典小说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他还认为该作品中西贯通、视野开阔,淡化了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分析,更多的是个人化的表述。
二、对木心作品予以整体性把握,以此提取出木心思想的特征
姜耕玉认为木心将文学视为一种信仰,正是这份信仰与虔诚决定了木心思想的独立姿态。郭博嘉从离散的原始定义和特点出发,辨析木心的文学创作与离散文学在创作者的离散经验、身份认同、创作主题与叙事模式的诸多不同。刘茉琳通过研究发现木心的创作与他的时代有一个时间差,他的被关注与他的同代人也有时间差,再加上他本身的“不在场”,使他无法被归类。他的语言,尤其是诗歌创作有着非常特殊的艺术魅力,都呈现出汉语新变的魅力,将现代白话新诗的写作向前推动。骆江瑜认为木心大胆拥抱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二十五年的离散生活让他充分体会异质文化的碰撞,以此创造了西方式小诗、东方式悲剧,表现出混杂、开放、丰沛的美学特征。夏春锦通过细读文本和考证各类木心的历史资料,以最大程度接近与还原历史情境中的木心为研究出发点,探究了木心人生中的几次抉择,认为木心“无不都是将‘无愧于艺术对我的教养’作为其人生的信条和准绳,并据此做出最后的抉择”。
三、以比较的视野探究木心的思想,试图呈现木心思想的个性特征
多位学者均将木心同张爱玲予以内在关联,认为两者间同异并存。蔺春华提及自己读木心《同车人的啜泣》 时想起张爱玲的 《封锁》。认为虽然木心悲悯、张氏悲凉,但他们对人生的艺术思考和表现,却有着不言而喻的“所见略同”。杨大忠强调木心非常推崇张爱玲,在《飘零的隐士》中表现得尤为清晰,还认为两人在言谈举止、对上海的情愫、性格等方面存有共性。他还写道:“木心曾说天才的一个特征就是逃 ,正是这种‘逃’,将两位作家连接在了一起。”张晓玥同样将木心和张爱玲予以比较研究,认为两人同是具有语录的作家,将其作品视之为令读者“兀自燃烧”的佳作。
另一类学者将木心同茅盾与周氏兄弟互为比照,意在凸显两者思想间所存有的源与流的现象。程伟将木心与茅盾对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看法互为比较,认为两者切入的方式各具特色,茅盾从回应“文学进化论”的角度切入,从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内容、形式和古希腊罗马文学的区别入手,木心则从西方思潮中的希伯来思潮和希腊思潮切入。甘宇慧从互文性的角度解读木心诗歌与周作人散文。通过研究发现周作人的散文是木心诗歌创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本资源,木心对周作人散文文本予以选择、删改和重构,文本中蕴蓄着“五四”遗风。张欣认为木心与鲁迅存有微妙关联,此种关联就是木心也正如鲁迅一样有着文体风格上的高度自觉以及同样“强烈的风格特征”。而张天杰将比较的视野转移至比较木心与庄周、尼采等中国古代哲人的思想,希冀通过哲学的视角走近木心的思想深处,以此探究木心心灵世界中所理解的中西哲学思想。
四、以另辟蹊径的全新方式突破木心研究的视角
胡晓华打破了学界从文本解读和人物史实的角度阐释木心其人、其作的方法,细心地发现了木心作品中括号的运用,认为木心对括号等标点符号的细心处理,体现了其文体尝试的意图,有明确的作者自觉,此种自觉带有深刻的新文学影响痕迹。施洪波以咬文嚼字的方式论及木心之名,分别从儒说、易说、佛说、耶说、自道这五大方面探源木心之名,独具研究视角的独特性。周敏将研究的视域扩展到整个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教育,认为当代青年深度阅读行为的式微是现今文学教育面临的最大危机,深度的、天真的、神秘化的阅读变得不可或缺。而木心的作品理念正与这种阅读呼唤不谋而合,对当下的文学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閉幕式由文学院副院长俞春放主持,晏榕和余连祥教授做大会总结。为了更好地研究木心,释放木心作品中的文化魅力,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木心研究中心、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桐乡市图书馆五家单位联合发起倡议,成立木心研究联盟。赵思运、张晓玥、晏榕、赵红娟、陆冬英分别代表单位举行了签字仪式。木心研究联盟“旨在促进木心研究,推进华语文学传播和高雅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倡导深读、深思、深研,摒弃浮躁习气,开拓向真向善向美之境”。“木心研究联盟恪守学术道德,倡导学术自由,尊重艺术规律,追求真理真知”。“祛除非学术因素,开展健康的学术争鸣”。木心研究联盟强调:联盟是一个敞开的平台,将会广泛吸纳致力于木心研究与推广的单位加盟。木心研究联盟的发起,标志着木心研究日益走向自觉,木心研究也将进一步走向丰厚之处。
作 者: 祝志满,文学博士,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