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俊红 周博 张果
摘 要:中国古代史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人说服语言技巧的资料,这些资料弥足珍贵。了解这些说服的语言技巧,对人们开展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对化解纠纷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对解决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古人 说服语言 技巧 赏析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不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因此语言在人们交往中显得尤为重要。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而说服是语言技巧里彰显语言魅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说服是为了协调关系、促进合作、增进感情等而采取的可以影响他人信仰、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的一种交际方式。中国古代史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人说服的语言技巧,了解并掌握这些说服语言技巧,对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直言式说服
直言式说服是所有说服语言技巧里最常见的,这种说服的方式是直陈利弊,使被说服者警醒并接受说服者的建议。直言式说服看似简单,实则最不容易把握。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场合,针对特别的事件、特定的人而展开说服,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例如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沛公进入秦宫的时候看到,宫室、帷帐、狗马、贵重的宝物、美女以千计,他想留下来居住。樊哙劝沛公出去,沛公不听他的。张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于是还军霸上。a
留侯张良说服刘邦离开秦宫,采取的就是直言式说服。在张良之前,樊哙已经说过刘邦,但是刘邦不听。张良说服刘邦时直陈利害:“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张良这三句话,简洁、明快、言实、理透。刘邦本是一代雄主,一时糊涂,终能警醒。何况张良紧接着又强调“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最终刘邦被说服“乃还军霸上”。
张良的直言式说服技巧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尤其是对一些公务繁忙的人来说,采用直言式说服,光明磊落、坦诚相见,更有助于提高说服效率,有利于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从而推动工作快速高效运转。
二、间言式说服
间言式说服是说服者和被说服者因为种种原因,不宜或不能直接谋面,于是说服者通过旁人转述自己的思想,这样二者之间就多了一个缓冲时间和地带,使被说服者预先知道并有时间领悟说服者的意思,减少说服者和被说服者之间正面冲突的可能,这种说服方式往往能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例如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出使秦国“完璧归赵”,维护了赵国利益;“渑池会”义正词严,维护了赵王的形象,因为功大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听后,不肯与廉颇相会。每次上朝的时候,相如都称病,不想和廉颇争高低。过了一段时间,蔺相如出门后,看见廉颇,便躲避起来。当门下舍人都感到羞耻想要辞别时,蔺相如止之,曰:“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听到这些话,心生惭愧,便通过宾客,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最终他们成为“刎颈之交”。b
“将相和”的故事至今依然是说服领域里的经典。蔺相如是文臣,廉颇是武将。如果二人当面纷争,有失国体,也贻笑诸侯。而以蔺相如之机智雄辩,当然也能说服廉颇,只是没有这种间接言说的效果好。蔺相如深明大义的话语“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深深地打动和说服了廉颇,廉颇“负荆请罪”。最后的结果是廉蔺成为“刎颈之交”。
三、迂回式說服
迂回式说服的前提是深刻地了解被说服对象的出身、经历、性格、脾气、爱好,等等,做到“有的放言”。如果不深刻地了解说服对象,虽出发点是好的、善的、正确的、中肯的,也未必能打动被说服者。如果直言强谏,甚至会招致灾祸,比干剖心、屈原放逐皆属此类,他们的共同点是“直言直说”“正言强说”,其结果是一腔忠贞化为千古遗憾,令人扼腕叹息!在这方面,魏国大臣翟璜的说服技巧值得人们学习借鉴。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魏文侯派乐羊子攻伐中山,攻克后,把中山封给了他的儿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c
在这段君臣对话里,可以看到任座是一个快言直语的人。魏文侯问群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君主?大家都说魏文侯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直言不是仁君,惹得魏文侯大怒。而翟璜则撇开是非,旁开一路说:“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魏文侯很高兴,让翟璜把任座追回来,亲自下堂迎接任座,并奉为上客。历史上无数事实证明,君臣关系紧张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倒会激化矛盾,轻则酿成大祸,重则危及江山社稷。魏文侯是英明之主,大怒而能忍能止。若遇商纣、楚怀,任座恐怕又要步比干、屈原之后了。翟璜说服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直话曲说,以曲说直,最后也达到说服的目的,既照顾了魏文侯的面子,也挽回了任座的位子;既赞扬了魏文侯的仁德,也肯定了任座的正直,君臣关系也更加融洽。
四、对比式说服
这种说服方式就是设置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可以是人的能力高,也可以是人的品德高。然后在对比的过程中,让被说服者产生敬佩,从而接受说服者的观点和建议。这种说服方法尤其适用说服那些有一定的能力、德行、功劳、影响力的人,因为这类人其实最不容易被说服。就像上例提到的“善说”的翟璜,在利益面前,也不能免俗,也有犯糊涂的时候。例如有一次魏文侯因选魏成还是翟璜为“国相”之事犹豫不决,问计于李克。李克先是推辞“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当魏文侯真诚地说“先生临事勿让”时,李克才说出“相”的标准:“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魏文侯大受启发,当即定下“国相”人选是魏成。当翟璜问李克推荐的国相是谁时,克曰:“魏成。”翟璜愤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翟璜强调自己给魏文侯推荐了五个有能力的人,甚至李克本人都是自己推荐给魏文侯的,认为李克于公于私都应该推荐自己而不是魏成任“国相”。面对翟璜的诘责,李克的回答是:“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意思是魏成推荐的三个人,“君皆师之”,而翟璜推荐的五个人,“君皆臣之”。由此李克曰:“子恶得与魏成比也”!说得翟璜心服口服:“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d
五、反问式说服
反问式说服是预先已经知道正确的答案,只不过用反问的方式强调答案的正确性,给人造成不容置疑的印象,从而使得说服更加有力,说服的结果更容易被接受。《晏子春秋》记载齐国大旱了很长时间,齐景公召集群臣说:“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云崇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对此齐国国相晏婴的回答是:“不可,祠之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无益。”当齐景公提出想去祭祀河伯时,晏婴的回答也是“不可!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泉将下,百川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e
这里晏婴巧妙地用了反问的方式,抓住问题的要害“灵山河伯难道不希望下雨吗”?指出了齐景公的观点逻辑上没有因果关系,这样就轻松地攻破了对方赖以支撑的观点,从而达到了说服的目的。
六、利益式说服
利益式说服围绕的中心就是“利”。“利”有得利、让利、互利之别,也有利人、利己、利家、利国之分。《烛之武退秦师》记载的就是烛之武“利国”的说服技巧。
事情的起因是“晋侯、秦伯围郑……郑国危在旦夕”。关键时刻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派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用三招退敌:一是“以利害示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二是“以利益明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三是“以往事警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f。
烛之武说服秦伯,言辞委婉,思虑缜密,态度中肯。方法是站在秦国的角度,设身处地为秦国着想,同时也使自己的国家郑国免除灾祸,这种利他国又利己国,合情又合理的建议,不由得秦伯不服。子贡曰:“出言陈辞,身之得失,国之安危也”,即是此意。说服技巧是从情入、以理出,精彩地完成说服工作,堪称说服经典!
七、情感式说服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情真意切”是说服的前提,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种说服方式是说服者先避开直接矛盾,或由远说近,或由古说今,最终完成说服工作。如《战国策·赵太后新用事》记载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求救于齐,但齐国提出要以赵太后最宠爱的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发兵救赵。大臣强谏,赵太后大怒说:“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左师触龙说愿意进谏赵太后。触龙先从自己虽然病足走得缓慢,但是惦念赵太后身体状况说起,又问太后的饮食情况,说得“太后之色少解”。接着又请求赵太后让自己最小的儿子舒祺去保卫王宫,因此赵太后自然要问舒祺年龄,触龙顺势地回答:“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由此引出赵太后好奇之心“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此触龙坚定地回答说:“甚于妇人”。在缓和的气氛中,触龙说出了最严正的话题:“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使太后由“盛气而揖之”到“色少解”到“笑”到“诺,恣君之所使之”g。
触龙的说服技巧是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孟子·尽心下》第十一章有“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这里触龙的说服技巧却是“言远而旨近”,和风细雨终化解坚冰严霜,同样精彩地完成了说服工作,十分完美,也是说服领域的经典!
八、行动式说服
行动式说服是说服的最高境界,它不靠语言,靠的是说服者非凡的行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强烈震撼力,使被说服者产生情感认同,从而被打动,被说服。如“申包胥哭秦廷”,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秦哀公置之不理,于是申包胥“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h。
行动式说服靠的是说服者的个人魅力,是“不说而让人服”,是说服的最高境界。说服者的英雄气概、高尚情怀、勤勉态度、深厚功底、行业权威等会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如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这些历史伟人浓重的家国情怀和高尚品行让人产生深深的敬佩之情,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九、结语
中国古代语言大师们的说服技巧和语言魅力,或如大江东去,滔滔不绝;或如雷霆万钧,势不可挡;或如涓涓细流,润人心田;或如电光石火,灵光一现。说服者或拳拳之心为国,或殷殷之意为君,或者孜孜之情为民,或昭昭之行为人。所言可圈可点,所行可歌可泣。如蔺相如到秦国,义正词严;申包胥哭秦廷,令人动容;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诸葛亮到东吴,舌战群儒,无不给人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睹其形之感。他们的说服技巧炉火纯青,他们的语言魅力让人又惊又叹,无怪乎刘勰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当然,说服不是高僧讲经,玄妙莫测,也不是理论家阐释学术,钩深致远,而是人们在实践中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新时代社会飞速发展,需要的是大量“不讷于言而敏于行”,既是能力型又是魅力型的人。
ab〔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60页,第492页。
cd〔汉〕司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8页,第20页。
e陈涛译:《晏子春秋》,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4—35页。
fh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79页,第1548页。
g 缪文远,缪伟,罗永莲译注:《战国策》,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657—660页。
作 者: 孙俊红,平顶山市委党校教授;周博,平顶山市委党校讲师;张果,平顶山市委党校讲师。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