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化娣,夏冬云,魏 敏
(南京鼓楼医院,江苏 南京 210036)
随着护理专业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以专科护理服务为主的护理门诊日益增多,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护理需求[1-2]。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学医院为实习护生提供门诊实习机会,以提高护生综合能力。伤口护理门诊是由具备丰富的伤口、造口护理经验的专科护士为患者提供以伤口护理为主的场所[3]。伤口护理门诊专科性强,实习护生除了要达成知识和技能目标要求外,还要达成情感目标,要将知识、技能和态度有机结合,这就对实习带教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混合式教学是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护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4]。叙事教育是指通过解释现象学的方法,解释、分析和重构护生的生活经历,以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5-7]。目前,国内对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叙事教育应用于专科护理门诊还在探索阶段,缺乏系统性研究。本研究在伤口护理门诊实习带教过程中,采用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叙事教育,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7—12月和2020年7—12月在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伤口护理门诊实习的护生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全日制护理专业学生;(2)首次进行临床护理实习;(3)按照实习轮转计划进入伤口护理门诊实习;(4)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1)病假、事假≥3个月;(2)伤口护理门诊实习期间请假≥1次;(3)因个人原因中途退出者。共纳入研究对象112名,男16名,女96名;年龄18~23岁,平均(19.2±2.3)岁;文化程度:大专72名,本科40名。2019年7—12月纳入的56名研究对象为对照组,2020年7—12月纳入的56名研究对象为实验组,两组护生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1.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实习带教模式。按照医院护理部制订的实习大纲和科室实习计划进行实习带教。护生进入伤口护理门诊后,根据带教教师当周值班安排,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传统带教,学习伤口护理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实习结束后进行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
2.1.2 实验组 采用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叙事教育进行实习带教。由一名伤口护理门诊护士长和3名伤口护理专科护士组成带教小组,统一带教思路与目标,共同制订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叙事教育带教方案,结合伤口护理门诊特点和现有教学资源,查阅文献资料,确定两个教学模块,即伤口护理专科的职业认同和伤口护理中的人文关怀。采用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全面开展伤口护理门诊实习带教。
(1)叙事教育素材库建设。围绕伤口护理专科的职业认同和伤口护理中的人文关怀两大模块,通过网络收集影音图文资料,如文章、视频、照片等,结合伤口护理门诊实际情况拍摄视频短片和照片,撰写文章,介绍伤口护理的专业化发展历程、伤口造口师的成长与工作、患者的多元化需求等,最终形成叙事教育素材库,包括真实人物故事4例、新闻报道5则、专题访谈3篇等。
(2)线上教学。上岗前3天,通过微信群将伤口护理门诊叙事教育素材库资源推送给护生,要求护生利用空余时间学习。同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谈谈对伤口护理的认识。
(3)线下实习。护生进入伤口护理门诊后,根据带教教师当周值班安排,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带教。围绕伤口护理专科的职业认同和伤口护理中的人文关怀两大模块,充分利用实习时间,严格按照叙事教育带教方案实施带教。第1天,熟悉伤口护理门诊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了解伤口护理门诊的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和人员构成;第2~3天,了解常见伤口类型,结合具体病例熟悉各种伤口换药方法和特点,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第4~5天,介绍伤口护理专科发展现状,以带教教师为例,介绍如何成为伤口护理专科护士,传递正确护理价值观,增强实习护生职业自豪感。线下实习时,要求护生撰写不少于200字的反思日记,图文结合,发送给带教教师。实习期间,组织一次小组分享会,安排一名带教教师,由护生分享自己的实习体会,带教教师针对护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鼓励护生积极表达。
2.2.1 护生职业认同量表 采用郝玉芳[8]设计的护生职业认同量表,共5个维度,分别是自我概念、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职业选择的自主性和社会说服,共17个条目。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代表“很不符合”,5代表“很符合”,条目12为反向计分,各条目得分相加即为总分。总分为17~85分,得分越高说明护生职业认同感越强。该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 0.827。
2.2.2 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 Ngozi编制了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Caring Ability Inventory,CAI)用于测评研究对象的人文关怀能力,吴冰[9]对其进行汉化,形成中文版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该量表共37个条目,分为3个维度,即认知(14个条目)、勇气(13个条目)和耐心(10个条目),量表采用Likert 7级评分法,从“完全反对”至“完全赞同”分别赋值1~7分,总分为37~259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生关怀能力越强。
在实习前和实习后一周分别使用护生职业认同量表和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对两组进行测评。采用统一指导语说明研究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待护生知情同意后发放问卷,当场收回。
所有数据均由双人录入Epidata软件并校对。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若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若为偏态分布,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实习前,实验组护生职业认同量表总分为(60.45±10.57)分,对照组为(59.47±10.8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7.113,P>0.05);实习后,实验组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见表 1。
表1 实习后两组护生职业认同量表得分比较(±s,分)
表1 实习后两组护生职业认同量表得分比较(±s,分)
组别n 自我概念 职业选择的自主性实验组对照组t值P 56 56 22.42±3.42 18.46±4.61 5.419<0.001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14.48±1.93 13.54±2.84 5.533<0.001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11.75±1.76 10.47±2.49 4.883<0.001 8.34±1.27 7.53±1.53 2.496<0.001社会说服8.66±1.27 7.08±1.83 5.315<0.001总分64.81±7.83 55.49±10.23 6.127<0.001
实习前,实验组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总分为(154.27±20.68)分,对照组为(153.48±20.94)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9.736,P>0.05);实习后,实验组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见表 2。
表2 实习前后两组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得分比较(±s,分)
表2 实习前后两组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得分比较(±s,分)
实验组对照组t值P组别 勇气51.24±6.44 42.83±9.15 5.211<0.001 56 56 n 认知69.16±7.23 61.19±8.54 10.345<0.001耐心54.11±6.55 43.23±7.05 4.668<0.001总分171.13±20.41 158.64±21.38 10.721<0.001
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目标及其他因素的肯定评价。本研究结果显示,实习后,实验组护生职业认同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该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10-12],说明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叙事教育有助于增强实习护生职业认同。伤口造口护理师是专科护士中起步和发展较早的专业领域,我国现已培养一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伤口造口护理师,对护理专业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极大地改变了社会对护理行业的固有认识,也为护理工作者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参考。实习护生对于护理行业的认知大多来自学校教育和自身经历,对护理专科认识有限,往往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职业认同障碍等情况[13]。本研究以伤口护理为切入点,以伤口护理专科的职业认同为主题,充分利用临床现有带教资源,利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以伤口护理门诊护士为带教教师,通过带教教师的真实经历和工作情况,使实习护生感受到护理专业的价值,重新建构对护理专业的认知,增强职业自豪感,产生角色认同和职业认同。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习后,实验组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14-16],说明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叙事教育可显著提高伤口护理门诊实习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不同于普通病房,伤口护理门诊是由专科护士主导的护理服务单元,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更频繁,并且直接由护士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因此对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要求更高。本研究在实习前将围绕伤口护理人文关怀的叙事教育资源通过线上平台推送给护生,以鲜活的事例提高护生感知关怀的能力。进入实习后,通过与患者接触、观摩带教教师与患者互动,进一步激发护生人文关怀情感。将混合式教学引入临床带教,为护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时间、空间和多种学习渠道,鼓励护生撰写实习反思、小组分享,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产生情感共鸣,进一步引导护生感悟人文关怀内涵,最终提高人文关怀能力[17]。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叙事教育为护生提供了一种高度参与、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对护生职业态度的培养发挥积极作用,但该模式仍需经过实践检验和不断完善,与多种教学方法深度融合,以便在临床护理教学中推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