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情境问题下的高中物理图示和图像教学

2021-12-20 03:36林晓琦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加速度图像运动员

林晓琦

(福州高级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7)

新高考通过设置真实情境问题,为解决“通过考试引领教育回归到培养人、培养学生形成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这一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路径”[1]。根据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展示出来的思维结构、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推论其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衡量其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一、问题的提出

真实情境问题需要学生能以积极的方式从物理学视角进行理解,关联有关物理知识,合理运用思维方法,正确建构物理模型,将真实情境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通过逻辑推理、论证加以解决。然而,学生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实际情况并不理想,有的一做就错,一讲就懂;有的一看就懵,无从下手。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1.盲目解题。不重视物理图示、物理图像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看完题目尚未将真实情境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模型、未真正理解题意,就急于写公式、计算,导致无效解题;2.就题论题。仅关注知识的应用、解题的数量和结果,不重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无法触类旁通。

二、物理图示和图像是提高学生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高学生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理图示、物理图像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无图不物理!物理图示、物理图像是描述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形象语言,是连接实际问题和物理问题的重要桥梁,是帮助人们分析和研究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

高中物理常用的图示有:矢量图(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力线图(如电场线、磁感线)、谱线图(如光谱线、能级图等)、运动过程图、光路图,等等。图示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借助图示分析,解决问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能将真实情境转化为正确的物理模型,画出受力分析图、运动过程图,结合以前的模型经验,化抽象为具体,问题的解决就有了着力点,有了良好开端。

在高中三年的物理教学中始终贯穿着物理图像,每个模块都有大量的图像,任何一个物理公式,都可以用图像来描述。高中物理常用的图像有:位移图像、速度图像、力图像、电流图像、伏安特性曲线、磁感应强度图像、振动图像、波动图像、理想气体图像、光电效应图像,等等。用图像描述物理规律,就是用数学表达物理模型的一种方式。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所说,“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非。”对图像的研究在中学物理学习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真实情境问题下的物理图示与图像教学流程图(如图1 所示):

图1

三、真实情境问题下的物理图示与图像教学流程

(一)创设真实问题情境

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常源于学生对真实情境的观察和思考。教师应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这一具体的情境之中,并以一种积极的方式进行理解,即学生知道要做什么。[2]

以蹦极运动问题教学为例。蹦极运动是一项非常刺激的户外极限运动,与之类似的问题情境还有弹簧类等,通过对蹦极运动的深入研究,可以打通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网络,深刻理解事物本质,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完善思维结构,提升思维水平。

1.再现情境,引发思考

课堂上通过VR 视频展示真实情境:运动员或向前飞跃,或后空翻起跳(如图2 所示)……学生仿佛置身蹦极运动中,感受运动的惊险与刺激,唤醒对现象背后原因认识的动机,开启探索之旅,研究蹦极运动。

图2

设计意图:学生围绕情境主题,思考“研究什么”“如何研究”。研究什么?这是个程序性知识问题。《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明确指出,“物理观念”是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可见,对蹦极运动的研究可以从物理观念维度进行。如何研究?这是个策略性知识问题。研究过程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先现象后本质,即先研究运动、力,再由表及里,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抽象扩展到功和能等问题。

2.模拟情境,凸显模型

由于运动员离开跳台时的动作各式各样,容易掩盖事实真相,不利于发现事物本质。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复杂的现象中,排除次要因素——水平方向初速度及肢体动作的影响,抓住主要因素——强烈的超失重感觉是由竖直方向的分运动引起的,从而凸显运动模型,研究竖直方向运动。

利用DIS 实验模拟(实验装置如图3 所示),采集“运动员”(位移发射器)由某一高度静止下落过程位移大小s、弹性绳弹力大小F随时间t变化的数据。

图3

设计意图:难以实现的真实问题情境,可以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模拟,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突出物理模型,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转换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用模型勾勒真实情境

1.基于证据,勾勒真实情境

实验数据从来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实际中观察到的现象、测量的数据、得出的结论,很可能跟预期的不一样,这时我们要实事求是,尊重事实。[3]由实验测得的每组数据是静态的,但是,利用图像法处理大量静态的数据,可以变静为动,直观勾勒真实情境。这需要学生良好的数据素养和正确使用数据的意识。根据实测数据,获得位移大小s随时间t变化的散点图s-t图像(如图4 所示)和弹性绳弹力大小F随时间t变化的散点图F-t图像(如图5 所示)。

图4

图5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运动情况和s-t散点图,定性分析,得出结论:由于空气阻力等因素影响,“运动员”竖直下落后上下振动,趋于稳定,最终静止。

“运动员”的重力大小大约是多少呢?对于这个问题,如果仅看静态数据,学生是很难回答的。有了F-t散点图,根据图像发展趋势,联系实际运动情境,最终趋于稳定,静止时,弹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即可由图像(如图6 所示)获知“运动员”重力大小约为多少了。

图6

设计意图:大量静态的数据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用图像以动态的方式勾勒真实运动过程,学生既能从宏观上把握整个运动过程,又能由细微处理解某个运动状态,正确对待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2.基于理想,勾勒真实情境

“运动员”实际运动的情形及由实测数据得到的散点图,与已有理想模型存在较大不同,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产生质疑,促进学生关联以前的模型经验与真实情境,重新建构忽略空气阻力的理想运动模型,进一步深入研究。

画运动过程图。确定划分运动不同阶段的四个关键衔接点(如图7 所示):运动起点O,弹性绳原长点A、平衡点B 和最长点C(伸长量最大),这四个衔接点将蹦极运动分为三个阶段。

画受力分析图。将运动员视为质点,分析运动员在各阶段的受力情况、加速度和速度(如图7 所示)。

图7

分析三个阶段的运动特征:OA 段,由静止开始仅在重力作用下做自由落体运动;AB 段,弹力逐渐增大,但小于重力,竖直向下的合力逐渐减小,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B 点,弹力与重力平衡,合力为零,加速度为零,速度最大;BC 段,弹力继续增大且大于重力,竖直向上的合力逐渐增大,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AC 段,是简谐运动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为了解释问题,学生从原有的思维结构出发,通过具体思运思维,对复杂的材料进行“编码”,用图示表达物理模型,用理想模型勾勒真实情境,为问题成功解决奠定良好基础。

(三)用图像表达物理规律

学生在绘制运动员由O 点静止下落至最低点C 过程有关图像时,需要根据相关物理规律,通过形式思运操作,将物理规律以图像方式形象呈现,化抽象为更高级的形象,推动思维由抽象向更高阶的形象发展。图像绘制过程遵循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状态进行,先绘制s-t图像、v-t图像,再绘制F-s图像、a-s图像,进而拓展到E-s图像等,并从图像的轴、点、线、面、斜率等几方面掌握其物理意义。

(1)s-t图像

图8

(2)v-t图像

根据自由落体运动规律v=gt和简谐运动规律,绘制速度v随时间t变化图像如图9 所示,其中0~tA部分是正比例函数图像,tA~tC部分是正弦曲线的一部分。分析图像斜率、图像与横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理解运动过程加速度及位移变化情况。

图9

还可以进一步比较(tB-tA)与(tC-tB)的大小关系,以及运动员在tA时刻的加速度aA和在tC时刻的加速度aC的大小关系。

学生只要灵活运用简谐运动的对称性,确定与tA时刻运动状态对称的tD时刻(如图10 所示),即可知(tB-tA)等于(tD-tB)、加速度aA与aD大小相等。由于在tD~tC内,运动员继续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因此(tB-tA)小于(tC-tB)、aA小于aC。

图10

(3)F-s 图像

结合运动员受力情况,作出F-s图像如图11 所示。其中0~sA阶段:弹性绳处于松弛阶段,弹力为零;sA~sC阶段:弹性绳的弹力大小F与形变量呈线性关系。在F-s图像中,画出重力大小mg随位移s变化图像如图12 所示。

图11

图12

利用微元法分析图像与横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表示力对物体做的功。其中s轴上方的面积表示力对物体做正功,s轴下方的面积表示力对物体做负功。F-s图像、mg-s图像与s轴所围面积大小的差值表示合力做功情况:从起点O 到平衡点B,两图像所围面积差值最大,即合力做功最多,运动员获得的动能最大,B 点速度最大;从起点O 到最低点C,两图像所围面积大小相等,即合力做功为零,动能改变量为零,C 点速度为零。

(4)a-s图像

在F-s图像中进一步画出合力F合随位移s变化的图像(如图13 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将纵坐标F合变换为加速度a,即可获得加速度a随位移s变化的图像(如图14 所示)。

图13

图14

利用微元法分析a-s图像与横轴所围面积大小表示的是,0~sB阶段由静止加速至最大速度,sB~sC阶段由最大速度减小至零,因此,图像在s 轴上方与下方所围的面积大小相等,sC处的加速度大小aC大于sA处的加速度大小aA,即aC大于重力加速度g。

设计意图:速度大小的比较,既可以从运动学角度即v-t图像直接判断,也可以从功和能的角度即F-s图像分析得知;加速度大小的比较,既可以由v-t图像判断得出,也可以由a-s图像直接获知。这样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比较,不仅可以疏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融会贯通,还可以深度理解图像的物理意义,注重问题解决的质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顺着上述解决问题的思路,继续绘制运动员下落过程重力势能EpG、动能Ek、弹性势能EpF随位移s变化的图像。虽然,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奋力一跳,还是可以解决的。只要把握运动员与弹性绳所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而不同形式的机械能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根据功能关系,就能定性作出各能量随位移变化的图像了。由运动图像变换到力图像、再进阶到能量图像,学生从物理观念的多个视角认识蹦极运动,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更加全面,知识网络更为完善。

学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通过具体思运,用物理模型勾勒真实情境,这是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基础。将函数图像与物理规律有机结合,用数学表达模型,形因数有了丰富内涵,数因形有了生动表达,这是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由一个图像变换到另一个图像,学生要思考“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还可以怎么做”这些深层次的反思性问题,促进解决问题的思维更具有物理逻辑,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从提高“解答试题的能力”转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转向提高“做事的能力”。

四、结语

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真实情境问题能力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将情境与知识相联系的水平。能不能把问题中的真实情境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物理情境,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这是应用物理观念思考问题、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要求作为教学活动设计者和制定者的教师,应站在育人的高度,精心设计教学,选取适宜的情境素材,鼓励并引导学生基于物理图示和图像解决真实情境问题,让学生获得大量的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经验,形成把情境与知识相关联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水平。

猜你喜欢
加速度图像运动员
“鳖”不住了!从26元/斤飙至38元/斤,2022年甲鱼能否再跑出“加速度”?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CT图像生成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天际加速度
创新,动能转换的“加速度”
死亡加速度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