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惠标 曾呈进
(1.罗源第三中学,福建 罗源 350600;2.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
2021 年在全社会吹响了“双减”的号角,在初中阶段,“双减”的核心是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尤其是避免机械、重复、过量的“刷题”;强调在“减量”的同时,要“增效”“提质”。为了在课堂教学当中既注重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又强化知识学习,更锻炼思考能力,进而推进地理课堂的深度学习,促成增效提质,教学方式的选取成为关键。探研式教学是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参与到探研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自我实践中学习和体验知识,将旧知识和新知识形成关联,实现知识的迁移,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活动过程和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还要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研讨,合作交流,促成深度学习。
由于地理教学和探研环节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按照主题进行划分,探研活动可以分为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其中,前者指的是学习个体在面对问题和疑问时按照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生活经验进行判断和假设,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引导者”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定位。而后者,则是教师指导学生对这些呈现出的问题相互进行针对性讨论,学生分工合作,最终促进“观点”的生成。两者虽然在侧重点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都离不开教学情境的有效、深度设计。因为探研式教学模式不是一种完全固定的模式,教学过程结构本身也注重的是问题——解答的过程,教师应该在了解内容本质的前提下灵活地处理情境设计当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譬如,教师可以选取图片、视频、文字材料(口述)等,从社会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作为切入点,分析人口政策、人口数量之间的联系,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能够让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在知识的建构环节,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从知识框架当中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在相关拓展环节,尽量让所列例子与所设置的情境呼应。
合作团队组建是探研式学习的重要一环,也是交流总结获得成果的必备条件。教师需要根据地理教学的实际需求进行异质分组,然后制定出合作学习的规则与要求,鼓励学生在交流沟通中积极思考并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展开组内交流,实现系统化地掌握知识之后能够进行理解、内化和运用。
例如,在探讨“人口疏密程度”时,大部分学生只能考虑到自然环境因素,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补充与否定;经过各小组的汇报分享,小组之间互相借鉴,学生能从当地的社会、经济角度全面地分析人口稀疏区的成因。
实践表明,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渠道进行信息传递,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与总结归纳能力,围绕探研主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依据,吸纳他人的正确观点。
探研式教学通过问题展开教学活动,教师结合教育教学的内容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理解教材中的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围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例如,围绕“一个区域的人口疏密程度和自然气候、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一问题,通过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气候图,让学生利用图片和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剖析当前的问题,将学过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形成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联动[1]。教学活动伊始,教师就结合图片、数据、视频等,让学生看到世界人口大国,看到世界人口分布;然后,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人口出现过快或者过慢增长趋势的原因。学习人种的时候,可以通过不同人种的照片、影视资料等,分析不同人种具有的体征。
又如,在“教材阅读材料——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的拓展过程中,可以围绕“世界混血儿比例不断上升”这一话题,要求学生列举例子。学生踊跃举手回答:钢琴演奏家郎朗,他的妻子吉娜就是德韩混血儿,2021 年生了一个胖小子,他就是混血儿二代;著名主持人撒贝宁老师,他的妻子李白是加拿大的白人,他们现在有两个孩子——中加黄种白种混血儿等等。课堂气氛很是活跃。
问题链利于课堂聚焦问题,问题有条理有逻辑,内容精炼等。问题链需要基于教学目标来设计,并且让问题形成联动,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人口”这一部分的探研过程中,从知识目标来看,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并且理解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措施;能力目标方面,要通过世界地形图界地形图、气候图等来分析影响各个区域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则需要通过合作分析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指导探研过程中,笔者依次呈现了以下问题:A.你知道现在世界上一共有多少人口吗?B.18 世纪到现在,人口增长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C.人口自然增长率>0,=0,<0 分别代表什么?D.影响人口增长因素有哪些?E.世界人口的分布平衡吗?用什么来表示?F.世界哪些地方人口比较稠密?G.为什么比较稠密呢?H.哪些地方人口比较稀疏呢?那又为什么比较稀疏呢?I.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有哪些?J.解决这些人口问题的措施有哪些?同时,必须关注学生回答过程中生成的课堂“二次资源”详见附表1。
表1 “人口”探研问题呈现一览表
课堂中的交流活动,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探研环节,可以围绕实际的教学内容加以展开。例如,以人口稠密问题为切入点,首先,教师可以进行提问,探讨一个地区的气候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综合地展开共同分析;其次,学生可以得出结论,这些人口稠密的地区都分布在纬度较低的地区,气候适宜且地势比较平坦(亚洲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恒河平原,北美洲的五大湖地区等);最后,还要考虑到社会经济要素也影响人口的分布,因此亚洲东部和南部也是人类发祥地,人口密度高,人口增长速度也相对较快。诸如此类的内容都是师生之间的探研过程,这是在情境支持下的兴趣引导式教学,帮助学生巩固思维。[2]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探研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讨论分析的过程,强调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不同的地理要素作用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前提下理解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同时,可以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探研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先呈现案例,了解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社会压力、就业压力和医疗压力等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中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必要性。此后,教师抛出问题: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141178 万,国家2016 年1 月1 日提出放开二孩生育政策后,人口出生率并没有达到国家预期,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其原因:生育观念发生改变,特别是农村地区,绝大部分家庭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重男轻女的陈规陋习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破除;目前教育培养费用太高,奶粉等很贵,幼儿园收费高昂,校外的高收费的培训无法承担;女性社会地位在提升、观念在变化,不愿意一直待在家里当“全职太太”,想尽早回归社会,加入社会经济建设生产大军中,实现经济独立,等等。教师归纳:由于上述原因,人口出生率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国家继2016 年1 月1 日提出二孩生育政策后,2021年提出了三胎生育政策。继续抛出问题:提出三胎生育政策后,需要辅以哪些相关的激励措施来鼓励生育,使得我国的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问题提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学习书本中的知识,这样学习起来更加具有目的性,学生借助教材,找到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发展特性来看,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表现欲,可以通过激发“争论”的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更寻求新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以“不同人种”学习为例,不同人种有着不同的体貌特征,根据不同的肤色划分,可以分为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世界上人种可以划分为几种?”“人种的分布”问题,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将学生引向“争辩”,产生新的认识:人种的环境导致的人的肤色不同;黑人的分布区域,以非洲为代表的热带气候为主,由于紫外线强烈,黑色素分泌较多,肤色偏黑;不同人种的体质也不同,黑人体格更加健壮,运动天赋更高,在足球、篮球等运动项目黑人往往有着更强的实力,等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研不同人种的流动性问题。福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据史料记载,福州仓山区是历史上著名的领事使馆区、外贸基地及航运中心,英美法等17 个国家在仓山区设立了领事馆和代办处,还创建教堂,开办学校,开设医院,发行报刊,设立洋行;当时福州街头可见不同肤色的人种。至今仓山还保存着许多哥特式、英式、东欧式、罗马凯旋门式及中西合璧的建筑。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推进,中国实施海上“丝路”战略,人口流动性在加速,我们华人分布在除南极洲之外的六大洲;同时,我国也吸引了世界各地国际友人、商人以及优秀国际人才,来到中国。所以,经济全球化,使人种分布更趋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