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祥,姚健,杨志,招晋,孙荣
金湖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江苏金湖 211600
幽门螺杆菌(Hp)是临床消化道疾病的常见致病因素,在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炎等疾病中,均可见幽门螺杆菌[1-2]。 幽门螺杆菌现已成为制约我国居民身体健康,导致慢性消化道疾病的首要影响因素,不利于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长远发展[3-4]。 据调查显示,我国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高达总人数的40%~60%, 平均感染率甚至高达54.76%,其分布广、感染率高,严重损伤我我国居民的消化道健康,严重时还会危及患者生命[5]。 目前,临床多采用抗Hp 治疗方式,但随着使用时间加长、药物使用剂量加大,患者的耐药性会随之提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效果[6]。 故该院以2019年1月—2021年6月选取的222 例难治性胃炎患者作为对象,开展了探讨幽门螺杆菌Hp 难治性胃炎患者Hp 耐药性及其根治性治疗方案的专项研究,现报道如下。
抽取该院治疗的222 例难治性胃炎患者,依据抽签规则分为对照组(110 例)与观察组(112 例)。 对照组:男55 例,女55 例;年龄33~56 岁,平均(41.42±5.22)岁。 观察组:男56 例,女56 例;年龄33~57 岁,平均(41.23±4.31)岁。纳入标准:①经临床及胃镜确诊为难治性胃炎且碳13 呼气试验结果为阳性者; ②临床病历清楚完整,具一定治疗依从性者。排除标准:①近1月内服用过抗生素且研究涉及药物具过敏反应者;②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者;③胃部肿瘤以及其他严重胃部疾病者;④意识模糊,精神障碍者。该研究涉及内容、过程、预期结果均呈报于该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批准。 研究前均获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书。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予三联疗法治疗,应用2 种抗生素和1 种质子泵抑制剂联合治疗,包括单次口服20 mg 艾司奥美拉唑,2 次/d;口服阿莫西林1 g/次,2 次/d;口服克林霉素500 mg/次,2 次/d,2 周为1 疗程。 观察组则予以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方式,具体包括:阿莫西林(国药准字HC20030010,规格:1 g bid)、克林霉素(国药准字H42022072,规格:500 mg bid)、左氧氟沙星(国药准字H20040091,规格:500 mg,qd)、呋喃唑酮(国药准字H20073335,规格:100 mg bid)、四环素(国药准字H20058382, 规 格:0.2g)、 甲 硝 唑 ( 国 药 准 字H11022489,规格:0.2 g),上述药物均为饭后30 min口服;饭前口服果胶铋(国药准字H20003416,规格:20 mg bid)、艾司奥美拉唑(国药准字:H20046379,规格:20 mg bid)。 该次治疗方式均严格参照药物使用说明书按时、按量服用,患者需谨遵医嘱。
1.3.1 临床治疗效果疗效依据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情况进行判定,分为3 个级别:显效:经治疗,患者胃镜检查结果显示炎症消失,Hp 结果显示阴性; 有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和炎症大幅度改善,Hp 结果显示阴性;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与炎症反应均无改善甚至加重,Hp 检测结果呈现阳性。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1.3.2 碳13 呼气试验复查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后1个月返院行13C-UBT 检测。 患者需空腹2 h 以上,向集气袋中呼气至饱满, 计为0 min 呼气。 开水口服13C 尿素颗粒后静坐休息30 min,二次呼气至气袋饱满,计为30 min 呼气值。 最终计算13 CO2呼出率的DOB 值,DOB 值<4 为阴性。
1.3.3 Hp 抗生素耐药试验采用耐药临界点琼脂稀释法检测抗生素的耐药性, 统计每种药物耐药性,并计算两组总体药物耐药性。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43%) 高于对照组(8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复查碳13 呼气试验阴性检出率(92.86%)高于对照组(7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碳13 呼气试验结果比较[n(%)]
观察组患者总体药物耐药率(2.68%)低于对照组(1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总体耐药性比较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生长于人体胃黏膜上的微厌氧革兰氏阴性菌,长度约为2.5~4 um,宽0.5~1 um,呈螺旋形状。 幽门螺杆菌可通过人与人传播,唯一的宿主和传染源就是人类。 早在1983年幽门螺杆菌被首次分离后,1985年被再次分离并成功培养[7]。 据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可通过粪口和口口进行传播,呈现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以及胃癌等疾病的常见致病因素,是一种较为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 类致癌因子[8]。 除此之外,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未得到及时治疗,还会进一步引起缺铁性贫血、 冠心病等非消化系统疾病,加重患者的病情。口口传播的主要方式是指健康人群使用感染者使用的未经消毒处理的餐具和食用其吃过的食物,因唾液污染出现口口传播问题[9]。 此外,家长亲吻婴儿嘴巴或用嘴喂食婴儿也会导致口口传播。而类口传播主要是指未感染者意外食用含有细菌粪便污染的食物和水源,进而出现感染,导致幽门螺杆菌传染。 据调查显示,我国儿童Hp 感染率约为40%,成人Hp 感染率可高达59%, 严重影响我国居民的消化系统健康,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10-11]。
Hp 侵入人体后可导致多种慢性感染性疾病,使患者胃部不适,从而引起胃溃疡、慢性胃炎以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若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还会出现胃萎缩、胃癌等严重疾病,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健康。 Hp 感染和消化不良的相关性可高达100%,随着Hp 侵入人体后,胃部出现不适反应,消化功能受限,进而出现消化不良症状[12]。 目前,有95%的十二指肠溃疡和70%的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消除幽门螺杆菌能有效降低消化性溃疡的疾病复发率[13]。 幽门螺杆菌进入胃部后,会附着于胃黏膜上,胃上皮层会分泌出趋化因子引起局部炎症, 导致恶心、呕吐、腹痛和腹胀等多种不良反应,进而出现胃炎等胃部消化系统疾病[14]。 同时,胃炎还会导致人体出现胃部反酸、口臭等症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若幽门螺杆菌引起疾病后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还会进一步侵蚀人体的胃肠道壁,随着患者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还会加重患者病情,最终可能产生胃癌[15]。 研究证实,口腔内幽门螺杆菌和胃部幽门螺杆菌具有同源性,口腔内有幽门螺杆菌会刺激牙龈细胞和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凋亡,导致牙周健康受损,最终引发慢性牙周炎等疾病[16]。
国内学者何蕾丽[17]就其研究中,将100 例幽门螺杆菌慢性胃炎患者作为对象,均分后分别实施三联及多药根除性治疗。 结果提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0%)显著高于对照组(78.0%);且该组复查幽门螺杆菌根除率(88.0%)也显著高于对照组(62.0%);观察组耐药性发生率(4.0%) 显著低于对照组(16.0%)。而就该次研究中,经多药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43%)高于对照组(83.64%)(P=0.001)。 结果充分肯定了多药联合使用在提高根治性胃炎疾病治疗效果方面的显著作用, 疗效更佳。其次, 观察组患者复查碳13 呼气试验阴性检出率(92.86%)高于对照组(78.18%)(P=0.002),究其原因在于碳13 尿素呼气试验中可根据幽门螺杆菌含有的大量尿素酶进行判定。 但值得注意的是,幽门螺杆菌体外培养灵敏度较高,胃部胃酸缺乏会导致变形杆菌等其他非Hp 细菌生长过度,出现假阳性,检测时应注意甄别。 研究证实,导致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患者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高[18]。 幽门螺杆菌根除性治疗的前期治疗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抗生素滥用情况, 这不仅与药物使用不规范有关,还与抗生素使用监管不严格有关。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总体药物耐药率(2.68%)低于对照组(13.64%)(P=0.003)。 根除性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了幽门螺杆菌混合耐药情况,但多药联用进一步降低了耐药性的发生。该次研究结果充分应证了多药联合使用能提高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提高治疗效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药治疗缺陷,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且结果也与国内学者何蕾丽研究结果保持一致性,印证了研究的真实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难治性胃炎治疗过程中,应用幽门螺杆菌根治性疗法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降低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促使患者胃部炎症在短时间内被缓解和清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