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泉,王芸
吉林省珲春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吉林珲春 133300
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增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的患者出现明显的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症状和(或)体征[1]。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双侧肢体的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2]。 目前的相关报道指出,2 型糖尿病患者中新确诊的DPN 患病率为10%~15%,病程10 年以上的患者DPN 的发病率则大于50%[3]。 在中医方面,将该病归属于“血痹”[4]“麻木”[4]“痿证”[5-8]“痛证”[5-8]等范畴。2010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诊疗方案中,将DPN 正式命名为“消渴病痹症”[9]。而随着民族医药的发展,朝医药在治疗消渴病痹症的方面有其独特优势[10],但未形成系统研究,根据朝医四象体质辨识,对朝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一步探讨,研究中药黄芪桂枝附子汤加减治疗少阴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根据朝医四象体质辨识,选取该院2019 年12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少阴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0 例,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少阴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0 例,病程5~20 年,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和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按患者的就诊先后顺序为其编号,随机把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 例。 对照组中男20例,女 30 例;年龄 25~70 岁,平均年龄(41.5±4.8)岁;治疗组中男 24 例, 女 26 例; 年龄 27~71 岁, 平均年龄(42.0±5.1)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①参考《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12]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②符合2010 年《中国朝医基础学》中对少阴人辨象标准(头部卵圆形或椭圆形,额微凸出,面色淡白,表情温顺,肌肉浮软、致密,形体矮短偏多,俊秀、端庄、温顺、胸襟狭臀大,歩重而阔,立则躁险,似伏行路。 上眼睑外眦下垂,目小、鼻小、口小,耳下垂大,舌质淡、苔薄白、辺有齿痕。 声音缓而平,呼吸轻而短,气味为淡味,正常脉象为迟脉)[13];③空腹血糖≥7.0 mmol/L,和(或)餐后 2 h 血糖≥11.1 mmol/L,TCSS≥6 分,确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在5~20 年之间的患者;④年龄均在25~71 岁;⑤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签署同意书。
①根据朝医四象体质辨识,不符合标准者;②孕妇、哺乳期的妇女;③依从性差,不愿意合作者;④原发病病情重者;⑤有精神病疾病者;⑥严重的过敏体质者。
①不良反应重者;②依从性差,自然脱落、失访的病例;③口服汤剂后又服用其他汤剂的病例;④资料不全的病例。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病例均给予基础治疗。同时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对照组治疗予以口服甲钴胺片(国药准字 H20030812)0.5 mg,3 次/d,口服。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黄芪桂枝附子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黄芪 25 g、桂枝 10 g、酒白芍 10 g、生姜 3 g、大枣 5 g、炮附子6 g、当归15 g、炙甘草10 g。 珲春市中医院煎药室,将药物浸泡30 min,取汁200~300 mL,分两次早晚饭后口服,两组均以4 周为1 个疗程,连用2 个疗程。
①临床疗效:显效:治疗后神经痛、麻木等感觉异常均完全消退,腱反射明显好转或恢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较前增加5 m/s以上或恢复正常,TCSS 评分下降幅度>70%;有效:治疗后症状均改善,腱反射好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较前增加5 m/s,TCSS 评分下降30%~70%;无效:症状无减轻,腱反射无改善,MNCV/SNCV 无变化,TCSS 评分均无改善。
②TCSS 评分:根据TCSS 评分标准:下肢疼痛、麻木、乏力等评分项,得分范围0~19 分,分值越高显示症状越严重。 比较治疗前后的评分。
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两组患者均行肌电图检查,分别测量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并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总有效率90%优于对照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治疗组TC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 TCSS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 TCSS 评分比较[(),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n=50)对照组(n=50)12.89±4.21 12.98±3.89 6.13±1.01 7.12±1.31
8 周治疗后,MNCV、SNCV 均有改善,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 MNCV、SNCV 比较[(),m/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 MNCV、SNCV 比较[(),m/s]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表示治疗后两组相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MNCV 正中神经 SNCV 正中神经治疗组(n=50)对照组(n=5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41.12±1.33(47.84±1.28)**41.68±1.42(44.54±1.52)*35.71±1.27(42.58±1.34)**36.29±1.22(40.94±1.32)*
两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 有报道称2 型糖尿病患者中,61.8%的患者会伴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4-15]。 临床上表现有肢体远端的自发性疼痛、痛觉的过敏,夜间比较重的特点[15]。同时,DPN 易致患者并发糖尿病足,进而引起足部感染、溃疡或坏疽,最终因截肢导致残疾[16]。 然而DPN的发病机制及病因较为复杂,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报道[17]。有研究表明DPN 与患者的高血糖引起的代谢紊乱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氧化应激、神经营养障碍、多元醇旁路途径的激活、蛋白糖基化异常等因素有关[18]。 在DPN 的治疗上,着重降血糖,同时予以营养神经,从而发挥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19]。 中医方面,将其归属于“血痹”“麻木”“痿证”“痛证”等范畴。 2010 年将DPN 正式命名为“消渴病痹症”。 临床上究其病因为久病耗气伤阴,导致阴阳气血亏虚,血行瘀滞,脉络痹阻所致。 属于本虚标实证。 病位在脉络以及肢体,肝、肾、脾等,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浊瘀血痹阻脉络为标。 DPN 的病机伴随着病程的进展,分为麻木、疼痛和肌肉萎缩为主期[20-21]。 基本上按气虚血、阴虚血瘀、气阴两虚夹瘀、阴阳两虚夹痰瘀、阳虚寒凝、肝肾亏虚等的规律动态演变[22]。该研究是联系中医药的理论和朝鲜族防病治病的经验而提出的。 朝医学是基于朝鲜族固有文化,联系中医药的理论和本民族防病治病的经验而衍生出的一门独立医学体系,四象医学是朝医学中核心理论。李济马所著《东医寿世保元》一书中,对少阴人论述有详细的描述。 书中明确记载了一组四象人分布比率,数据显示,一万人中即有2 000 名少阴人。 相关报道研究表明在朝医四象体质辨识中,少阴人的辨象尤以形态特征与性格特点突出[23]。 结合该地区的特殊人群,生活习惯等因素,该课题组经过几年的临床观察,用朝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了一定的疗效。黄芪桂枝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中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药物有黄芪、桂枝、酒白芍、生姜 、大枣、 炮附子、当归、炙甘草。诸药合用具有益气温阳、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该研究中,联合黄芪桂枝附子汤加减治疗少阴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组总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 70%(P<0.05)。 治疗组的 TCS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比较,正中神经中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应用黄芪桂枝附子汤加减治疗少阴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病变评分,治疗安全性良好,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