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翠芝,王春娟,董小梅
1.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山东寿光 262700;2.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药剂科,山东寿光 262700;3.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护理部,山东寿光 262700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与人民群众日常饮食结构的转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出现增加,继而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埋下隐患。 在临床过程中,该病对于患者的危害相对较为复杂,其中,数量众多的并发症问题往往是多数糖尿病患者需要面对的[1-2]。 相关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的致病因素相对较为复杂,其中,遗传因素与饮食因素均与患者发病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关联性[3]。 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较多,现阶段,糖尿病是并发症最多的疾病,该病对于患者身体的影响,涉及人体各个部分,其中,常见的并发症部位包括脑部、心脏、肾脏、神经及足部等[4-6]。 在此过程中,作为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可导致患者肾脏负担的大幅加剧,若不能及时进行合理治疗,则往往不利于维系患者健康。 大量研究表明,2 型糖尿病肾病对患者肾脏组织造成慢性侵害,在治疗过程中,积极应用相关药物进行干预有利于帮助患者实现健康保障[7]。同时,针对肾脏负担较重的患者,应使用血液透析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以便有效帮助患者延续生命。然而,由于缺乏相关医疗健康知识储备,患者往往难以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医嘱进行自身行为的科学规范[8-9]。 针对这一问题, 护理工作者在临床护理阶段应积极做好对于护理模式充分探索, 从而有效帮助患者实现对认知能力的全面培养[10]。 在该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在2017 年7月—2020 年6 月选取100 例2 型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选取100 例2 型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组,对照组男 32 例,女 18 例;年龄50~72岁,平均(60.71±3.52)岁;病程 9~20 年,平均(13.55±1.51)年。研究组男 35 例,女 15 例;年龄 51~75 岁,平均(61.02±3.14)岁;病程 10~19 年,平均(13.62±1.2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纳入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可以有效实现自我意识的表达;其他重要脏器无功能性障碍。排除标准:患者或其家属对于研究内容表示异议患者;无法满足研究随访需求患者;患有精神类疾病患者;伴有癌症患者。
1.3.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①在护理期间引导患者定期进行血糖指标的检测,并对患者体温、心率及脉搏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②针对透析治疗药典进行合理宣讲,确保患者可以有效配合医疗人员进行治疗;③做好良好病房环境的营造,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的休养氛围;④针对药物使用方法进行说明,引导患者实现用药依从性的提升;⑤引导患者优化饮食与健康运动,为患者体质的强化与血糖指标的控制提供帮助。
1.3.2 研究组应用认知行为干预 ①医疗健康知识宣教:护士应在护理期间积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相关表现就糖尿病知识进行合理宣讲,以便引导患者全面了解自身健康情况并正确掌握自我护理要点。 在此过程中,其应合理做好对于不同降糖药物降糖机制的说明,同时对药物使用方法进行合理告知,以便确保患者可以合理遵照医嘱进行用药,在此期间医护人员应合理做好对于患者降糖药物使用情况的监督工作,从而确保患者可以合理进行药物的科学使用,以便实现对于血糖指标的有效管控。②心理认知引导:对于患者而言,由于2 型糖尿病肾病,此类患者多数身体状况相对较差,且肾脏负担较重,从而导致患者自觉症状较为明显,患者往往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负性心理情绪,不利于患者健康的保障,医护人员应从心理认知的角度入手,对患者进行干预,帮助患者合理认清自身健康情况,并有效实现对于负性情绪的疏导,从而全面推动患者康复信心的合理构建。 在具体做法上,医护人员应积极分析患者资料并根据患者爱好进行交流话题的选取,以便帮助患者更好地带入到相关情境中,从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对于紧张心态的及时疏导,继而为患者康复信心的构建提供助力。 与此同时,护士可以列举既往自己所护理的2 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案例,对患者进行引导,从而帮助患者结合其他病友的康复情况树立自己的康复信心。护士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人性化服务,确保自己着装得体并面带微笑,在与患者交流期间,护士应注视患者目光并耐心聆听患者的讲述,从而使患者在护士的行为中感受到自己得到了尊重。 ③制定科学膳食计划: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饮食是导致其血糖指标难以得到合理控制的重要因素。基本是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订科学的膳食计划,并引导患者加以实施,从而有效实现患者血糖指标的有效控制。在这一问题上,患者应合理做好对于日常饮食结构的科学搭配,合理实现对于肉、蛋、奶、水果及蔬菜的科学配比,以便为患者每日所需营养的充分供给提供助力。 在此期间,为帮助患者降低胰岛负担,建议患者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进行饮食,在饮食过程中,应积极做好对于糖分与卡路里的合理控制。 在这一问题上,医护人员应进行纠正患者的错误饮食思想, 并非糖尿病患者完全不能吃水果,而应适度进行水果摄入量的控制。 ④引导患者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相关数据表明,合理进行体育运动的充分参与有利于帮助患者实现对于血糖指标的充分代谢,对于2 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而言,为帮助其合理实现对于健康的保障,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合理帮助患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做好对于运动方案的选择, 从而有效实现患者血糖指标的控制。 在这一问题上,建议患者以有氧体育运动为主,例如,太极拳、散步以及骑行等均是患者良好的运动选择。 ⑤生活护理:在日常生活方面,医护人员应引导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习惯,确保早睡早起,实现身体休息需求的充分满足,为患者体质的优化与血糖指标的控制提供帮助。 ⑥护理安全知识说明:为有效帮助患者实现对于突发情况的合理应对,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积极做好对于低血糖问题的合理告知,引导患者在身上常备一些巧克力等含糖量较高的食物,以便在出现低血糖问题时可以及时进行糖分补充,从而为患者生命安全的合理保障提供帮助。⑦合理培养患者家属护理能力: 在2 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日常生活中,家属往往是陪伴在患者身边时间最长的人,为帮助患者合理实现对于健康的保障,医护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的同时应积极做好对患者家属的充分关注,从而对患者家属进行相关医护知识教育,帮助患者家属全面提升自身护理知识掌握水平,以便引导其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实现对于患者的科学护理为患者健康的恢复提供助力。在此过程中,应教会患者家属学会共情,从而有效地进行换位思考,体会患者的不良心态及其成因,以便合理实现对于患者情绪的充分引导。
①医疗知识掌握水平: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相关知识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表示掌握程度越好。 ②护理依从性:分为依从、基本依从及不依从。 ③心理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得分越低表示心理状态越好。 ④血糖指标:包括患者空腹血糖与餐后2 h 血糖。 ⑤生活质量:采用问卷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11]。⑥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过后,研究组患者医疗知识掌握水平的提升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医疗知识掌握水平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医疗知识掌握水平对比[(),分]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51.98±2.74 52.25±2.65 0.501>0.05 85.65±3.66 74.25±3.71 15.468<0.05
研究组患者在护理服务期间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依从性对比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负性心理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分]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SDS SAS 45.34±3.15 45.36±3.25 0.031>0.05 20.12±1.79 27.75±1.68 21.977<0.05护理前46.35±3.45 46.25±3.52 0.143>0.05护理后20.21±2.55 28.89±2.65 16.689<0.05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空腹和餐后2 h 血糖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4。
表4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对比[(),mmol/L]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空腹血糖 餐后2 h 血糖9.22±0.23 9.23±0.24 0.213>0.05 5.78±0.24 6.66±0.25 17.955<0.05护理前11.23±1.74 11.22±1.81 0.028>0.05护理后7.22±0.64 9.89±0.45 24.132<0.05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5。
表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分]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58.75±3.25 58.69±3.14 0.094>0.05 84.64±3.22 73.56±3.34 16.887<0.05
研究组患者对于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6。
表6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医疗人员指出,作为内分泌科常见疾病之一,2 型糖尿病在临床过程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总的来看,由于受到疾病的影响,患者可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以及消瘦等临床症状,与此同时,在临床检查过程中,该病患者血糖指标可出现大幅升高,若不能及时实现对于患者血糖值的合理管控,则高血糖值可对人体脏器造成慢性损害,继而诱发多种并发症问题,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12]。 临床数据表明,糖尿病是现阶段已知疾病中并发症最为复杂的疾病,在这一问题上,大量数据表明,对2 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在患病10 年后,患者至少会出现一种糖尿病并发症问题,继而对其身体健康构成了不良的影响[13]。 在并发症问题上,大量临床资料显示,糖尿病并发症主要涉及患者脑部、心脏、肾脏、周围神经、眼部以及足部等[14]。 作为2 型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2 型糖尿病肾病往往会对患者肾脏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而不利于患者健康的充分保障。 在临床治疗期间,近年来,随着医疗研究工作的不断推广,血液透析已经成为了2 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的重要模式[15]。通过该疗法的合理应用, 有利于利用血液透析设备实现对于人体肾脏功能的合理替代,从而帮助患者降低肾脏组织负担,对于其临床症状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16]。总的来看,在这一治疗模式的引导下,医疗人员可以帮助患者合理实现对于血液中杂质的科学析出,对于患者肾脏健康的维系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17]。基于传统护理模式下,医护人员在对2 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护理的过程中往往仅关注血液透析设备是否正常运行以及药物使用剂量是否准确,对于患者群体的关注程度相对较少,从而不利于患者心理诉求的合理满足[18]。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医疗知识储备患者在看到血液透析设备时,往往会产生紧张与焦虑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其有效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护理工作的开展[19]。同时,由于医疗健康知识水平偏低,且对于糖尿病知识的认知能力较为薄弱,部分2 型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难以严格遵医嘱进行药物使用,继而不利于患者血糖指标的合理管控,对于其预后健康的保障造成了不良影响[20]。 为合理应对这一问题,医护人员应在护理过程中积极做好对于认知行为干预工作的全面开展, 从而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相关医疗健康知识的分享,帮助患者正确了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其日常生活中的相关行为进行有效管控,以便帮助患者全面提升血糖控制水平[21]。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认知行为干预工作的落实,患者医疗知识掌握水平与护理依从性均有所提升,且其心理负担得到显著缓解。 在血糖控制问题方面,认知行为干预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相对更低,且其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基于此,相关结果有效证实了这一护理模式在2 型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护理过程中的价值。
综上所述,在对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2 型糖尿病患者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实现护理工作综合质量的全面优化,医护工作人员应积极做好对于认知行为护理模式的合理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