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凌翔 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确立了汕头作为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广东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明确,汕头是承担广东东翼振兴发展使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2021年3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汕头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为金融服务汕头经济特区、辐射粤东地区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基础。2021年4月,《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汕头在2035年基本建成区域金融服务中心的目标,将在“十四五”期间加快建设现代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实施更高水平金融开放。目前,汕头建设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已具备一定的基础。
省政府及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先后出台系列指导性文件,加大对汕头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如《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在汕头建设省域副中心金融发展极,打造金融强市,辐射带动粤东地区金融发展;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牵头联合汕头市各金融监管部门印发《金融支持汕头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引导金融集聚发展,完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区域金融服务中心。
一是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更加完善,据不完全统计,汕头市包括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地方金融组织等各类金融组织已超过140家,金融组织的数量、金融从业人员、金融业务规模等主要指标均位居粤东地区之首。二是金融机构辐射能力较强,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的汕头分行为粤东片区管理行,广东华兴银行是汕头、也是粤东唯一的法人城市商业银行,辐射省内10个城市。三是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加快,依托国家级改革创新平台——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以下简称华侨试验区),设立了区域股权融资市场“华侨板”,为粤东地区的企业提供直接融资、资本市场培育孵化等服务,截至2021年4月份挂牌企业达682家,企业覆盖粤东三市。
一是依托华侨试验区,积极开展跨境金融创新。如华侨试验区某金融机构办理粤东地区首笔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便利企业高效利用海外低成本资金;2021年,汕头某跨国企业在粤东首先办理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顺利从境外融入低成本资金。二是绿色金融发展实现突破。截至2021年6月末,汕头市绿色贷款首次突破百亿大关,余额123.19亿元,同比增长94.8%,其中,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增长116.2%;清洁生产产业贷款增长168.6%;清洁能源产业贷款增长116.3%。三是有效消除金融风险隐患,2020年12月,全省也是全国最后一个二级法人农村信用社——汕头经济特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顺利改制为汕头海湾农商行并已开业,实现辖内农信社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助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汕头作为省域副中心的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运行持续向好。2021年上半年,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 387亿元,居粤东西北12个地市第1名;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 434亿元,居粤东西北12个地市第2名。近四年(2017年6月—2021年6月),存贷款规模持续扩大,本外币各项贷款、各项存款近四年平均分别增长7.3%、14.4%。金融有力支持下,经济稳步发展。2021年6月末,汕头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 378亿元,同比增长14.3%。近四年来,汕头经济实现较好发展,近四年平均增长5.2%。
改革开放初期,汕头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一度成为广东省第二大城市,仅次于广州。然而进入新世纪之后,汕头市经济发展增速遭遇滑坡式下降,从增速上看,在2000—2020年间,共有10年时间增速低于全省增长水平,甚至在2001年出现了负增长(图1);从GDP总量来看,汕头市GDP排名自2000年的全省第6,下滑至2019年的第11位,脱离了省内经济第一梯队,被同为经济特区的深圳珠海甩开(表1)。金融的发展必须依托实体经济,但汕头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可能影响限制其金融后续发展的深度与广度。
图1 2000—2020年汕头市与广东省GDP增长率比较情况(单位:%)
表1 广东省市部分地区GDP情况单位:亿元
还应注意的是,广东省经济过于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粤东地区的发展水平与珠三角间的区域发展差距过大。从2000年到2019年间,珠三角地区GDP增长了约10倍(表2),基本与全省增长水平相当,然而粤东西北地区增长水平则均低于珠三角、全省平均水平。粤东西北地区的GDP仅占广东省约两成,而土地和人口则占广东省约八成和七成,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对汕头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形成了较大的挑战。
表2 广东省各地区生产总值情况表单位:亿元
以汕头市为中心,周边500公里范围内,就已有多个国家级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如广东省得“双区”,以及广东、福建两个自贸区,而汕头仅拥有华侨试验区这一国家级平台,无论是国家层面发展的重视度、还是海内外的知名度,汕头与之都还有不小的差距。以跨境金融为例,广东自贸区明确了要发展跨境金融,虽然其和华侨试验区都各自有较为明确的定位和特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共性的政策多,存在不少政策和业务上的重合,而少数创新政策,却还只能在少数自贸区、大湾区内先试先行。如,2020年5月,人民银行等四部委《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中,对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提升本外币兑换和跨境流通使用便利度提出了更高水平的改革政策支持措施,包括探索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探索建立跨境理财通机制等,目前都是仅在大湾区开展的创新政策,具有较强的“虹吸效应”。相比而言,汕头只能暂时提供全国统一执行的跨境金融政策与相关服务,与国际通行的跨境金融体系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跨境金融的政策创新方面吸引力并不强,缺乏具有特色的创新政策支持,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汕头市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功能能否得到良好发挥,既取决于经济金融市场的客观发展,也取决于地区有没有条件能够吸引熟悉金融运营机理的、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人才。汕头在金融人才引入和培养方面存在不足,金融人才培养机构缺失,从高等院校设立情况来看,目前汕头市范围内并未设有财经类专门院校,仅汕头大学一家综合性大学及广东以色列学院一家理工类大学,距离试验区最近的全国重点高校是位于福建省的厦门大学;从专业类金融人才培训机构看,也得在深圳、广州等一二线城市才有此类机构的设立,这对金融人才培养和储备较为不利。
金融发展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必须坚持把握好金融回归本源的原则,支持汕头实体经济主体,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根据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发挥好金融机构粤东管理总部以及实力较强的法人银行机构的作用,根据粤东地区市场主体对贸易投融资便利化的需要,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发挥金融资源集聚的优势,实现金融服务辐射粤东地区,切实满足粤东地区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
华侨试验区虽然在政策层级和规格上比“双区”、广东自由贸易区等国家级政策平台略低,但其依然是我国重要的政策和业务先行先试的平台,建议通过争取自贸区扩区、设立联动发展区等方式,承接更多重大金融政策的复制落地并实行新一轮的试点,将更有效率地释放汕头金融领域改革创新的活力,大幅强化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试验区吸引力和对粤东地区的辐射能力。
一是探索打造粤东地区的经济金融人才培育基地,积极吸引重点财经类院校入驻汕头,设立金融专业人才培训机构,为粤东地区提供更好的金融领域人才教育。二是加强对金融领域的人才培养,可以加强与国内外著名财经类学府合作,定期开展培训课程,为粤东金融从业人员提供优质的培训机会。三是探索设立金融特色智库、研究院等,发挥“智囊团”作用,在金融发展规划、专业课题研究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