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闯
摘要:高效课堂,主要指的是一种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高效教学方法。其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帮助与促进意义。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是带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动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4-254
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教学目标的明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对其有一个方向上的认识。这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思考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不会感觉到乏味与困惑。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着重要帮助。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利用动手操作开展课堂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的基本规律和法则,为其将来的学习和深入探索提供帮助。因为一些较为抽象的题目会让学生感觉到难以理解,这时候教师就要着手训练学生的课堂操作技巧,加快课堂操作速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但是在面对一些难以理解的课题时,教师要带头进行课堂操作,让学生参考模仿,然后掌握其规律后再进行独立作业。
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清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然后再告诉学生四个方向的英文字母分别是什么。在讲解完位置与方向的概念和作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操作。先从简单的操作开始,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课题,如小明家在A地区南偏西25°的位置,距离A地区中心大约5公里。以此为例,让学生在图纸上进行操作设计,通过作图找到小明家的准确位置。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一些较难的课题设计,如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告诉学生,当前我市的某某纪念碑位于我市某地区,以此为中心点,来寻找我市政府的准确位置,并且告诉学生比例尺为一厘米等于十公里。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是政府距离纪念碑有多远,大概在多少度,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操作。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能锻炼学生的课堂操作技能,而且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二、通过创新游戏开展课堂教学
在现实教学环境中,教师需要在选择教学教学内容的时候结合学生的学习认知和教学的主要思路选择合适的游戏教学方法。通过这一模式的应用与开发,学生在基于游戏教学方法的引导中学习数学知识时能够建立起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规律。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新课程导入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游戏教学方法的应用创新课堂教学环境,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开辟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与学习通道。如,教师在讲解应用题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的方法对应用题中的人或物进行演绎。这样,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与积极性将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且学习数学知识的态度,以及参与演绎的主动性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负面情绪会被消除,且学习的畏难心理也会降低,进而在全新的教学方法与全新的教学路径上大步前进。
三、借助人工智能开展课堂教学
若想提升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AI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力与应用水平,就需要从教师对这一教学技术的关注程度入手,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的方法,强制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和认知,进而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服务与保障,避免在老旧模式应用的背景下耽误学生的未來发展。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开展“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结合AI大数据教学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作出理解,当学生了解到相关内容之后,教师再应用计算机设计一个长度为7,宽度为4的长方形,然后让学生计算它的面积。随后,在学生计算完毕之后,教师可以应用大数据统计手法将学生的计算准确率体现出来,进而通过精讲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深度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与学习兴趣。通过逐步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能力的方法,能够有效的推动AI大数据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发展和建设效能。在此,教师需要结合课堂教学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认知和学习方法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并且要突出对信息技术的高效应用水平。
综上所述,通过这样的方法可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高效教学方法对自己的帮助与引导。这对于学生将来的数学学习、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思维的建立、数学学习方法的构建等均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齐斌,王建.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8):214-215.
[2]唐雷,冯忠伟.小组合作构建小学高效课堂的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8):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