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灵茜
摘要:英语是语言类学习,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与规律性,因此教师在推进中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逻辑思维,从而加深其对英语学科的认知,进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效。中职英语学习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后续深层次发展积淀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此,在这一阶段教师还应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思维导图是近些年在英语科目教学中教师推荐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提升,为此,教师应加快研究思维导图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中职英语;学习方式;思维导图;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4-038
長久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涉及预习、听讲、做题这三大方面,其逐渐显现“厌烦”情绪,并且中职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因此导致其学习被动以及知识吸收程度较差的现象出现。思维导图是将思维形象化的过程,有助于推进区块化以及线性思维的形成,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增添条理性,进而促进学习成效的提升。中职英语教学主要涉及单词词组、文章阅读以及文章写作三大方面,教师应推进学生将思维导图这一工具运用至这三个学习环节中,由此学生可获得整体与全面的提升,从而为学习成绩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一、推进单词记忆,实现举一反三背诵
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只有将基础夯实,才可推进后续的学习与教学活动。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提高对单词的背诵频次,以此推进学生的背诵过程,该方式虽然可在短期内增强学生的记忆,但是随着时间线拉长,一方面学生记忆消减速度较快,对单词的记忆便会模糊不清,另一方面学生逐渐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学习兴趣。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搭建单词间的联系,为此,教师应带领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推进单词记忆,例如,教师在教授运动相关单词时,首先教师先将运动单词进行简单分类,主要包括运动种类以及运动专业术语两大类,其次教师将中职阶段涉及到的所有运动类单词归纳进两大类中,由此形成区块式的知识结构,在区块中对单词再次进行细分,如将运动种类进行细分,由此在大板块中建立联系,形成单词的思维导图,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列出的思维导图对单词进行背诵,由此提高学生的背诵效率。由此可见,教师运用思维导图推进学生记忆单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背诵,从而可提高其学习效率。
二、总结文章逻辑,稳步提升阅读技巧
文章阅读在英语考试与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英语文章与汉语文章的创作逻辑不同,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具备针对性的阅读技巧,由此才可保证阅读效率。思维导图主要展现内容间的联系,而英语课本及考试中的文章在创作时都离不开逻辑的构建,因此运用思维导图解读文章,有助于总结文章架构,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例如,教师在要求学生在自主预习课文时运用思维导图,首先教师要求学生通读文章,由此粗略掌握文章大意,其次教师要求寻找课文中涉及到的表示情节发展的句子,并且将其罗列出来,随后按照学生对文章的自主理解构建起思维导图,最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思维导图再次阅读文章,从而实现对文章全面且清晰地把握。由此可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总结文章逻辑,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并且随着其对思维导图运用熟练度提高,其阅读技巧与阅读效率会实现大幅提升。
三、构建写作思路,持续提高写作水平
任何文章在写作过程中都需作者具备清晰的写作思路,在目前的英语写作中,学生写作的方式为先用汉语构思文章内容,随后将其翻译成英文,此种方式虽然较为简单,但是因为英语与汉语的逻辑不同,因此容易造成语法上的错误或者文章色彩偏向“中式”。思维导图是展现思维的过程,具有普适性,因此将其运用至英语写作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写作思路。为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运用思维导图,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以“我最喜欢的伟人”为题开展写作活动,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简单思索其要写作的人物以及该人物具备何种优秀品质,其次教师要求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将其思考内容进行展现,由此搭建了文章的写作思路,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其思维导图进行写作,由此保证内容的全面性以及条理性,减少文章内容的疏漏。由此可见,教师要求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开展写作活动,有助于其按照英语内部逻辑行文,避免了学生混乱无序的文章架构,并且随着学生对思维导图这一形式运用熟练度的提高,其写作效率与水平也会获得较大提升。
总而言之,首先中职英语学习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以及战略意义,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次思维导图是近些年教师推荐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方式,最后目前英语教学中有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其只有被妥善解决才可保证教学成效。为此,教师应正确认知英语教学的意义与现状,引导学生掌握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推进教学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王俊娟.思维导图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教育(文摘版):00218-00218.
【2】郭丽娟.探究思维导图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学生英语,2019(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