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2021-12-19 09:42唐峰
安家(校外教育) 2021年54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策略

唐峰

摘要:小学生正处在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对外界事物的影响比较敏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无论在思想观念还是在行为模式上,都更加容易塑造。在这种情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应当重视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有些教师对这一学科的认识不够充分,或者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使道德与法治教学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将对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1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1.1 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上的交流

不管做任何事,人与人之间都需要进行一定的交流。尤其是在师生之间,教师一定要多与学生进行学习上的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到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惑,而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地向老师求助。但是目前小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往往会忽略师生情感上的交流,而且在一小部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往往会形成“一言堂”的局面。久而久之,学生与教师之间会产生一定的隔阂,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现状依然存在,而教师也认识不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2 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是“教师读,学生听”,这只会使学生养成思想上的懒惰,不愿意对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思想上的碰撞,最后很容易使学生养成对老师在思想上的依赖性。而且面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教师的“我讲你听”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活跃课堂氛围。虽然课本上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比较丰富、知识覆盖面广且容量较大,但是教师如果照本宣科,不讲究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2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2.1 创设教学情境,打造趣味课堂

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特殊性与具体性,教师在授课时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授课,让学生在自由、对等、毫无约束的氛围中进行道德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授课时,运用丰富有趣的视频动画、活泼欢快的音乐以及生动有趣的游戏等方式,为学生创设富有情境化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各项体验活动,并在活动参与中对生活有所感悟。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健康游戏我常玩”一课时,应顺应低年级学生喜欢生动有趣的卡通人物、喜欢富有童趣的游戏活动等特点。教师需在备课时为学生创设卡通人物形象,并借助卡通人物形象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这些卡通形象既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好伙伴,又能顺利推进各项教学环节。在此期间,教师还要组织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使学生知道哪些是安全健康的游戏活动,哪些是危险不利于学生身心成长的游戏活动。这样学生既能了解健康游戏活动的玩法,又能纠正对游戏的错误认知,以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积极动脑思考,主动参与到教师组织的各类课堂游戏活动中,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2 让课堂教学和生活产生密切的关联

教师应当认识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生活的关系异常紧密。通过课堂学习,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都会得到提升,而这些能够帮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形成更好的行为模式,在面对问题时采取更加正确的方法。所以,教师应当让课堂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事件入手,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具体来说,在进行《交通与我们的生活》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有关交通的问题分享出来,由全班同学进行分析,针对事件中的主人公的行为进行判断,并将自己在遇到同样的情况时应当采取怎样的正确方法描述出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还要注重融入文化元素。因为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内容都对当前社会中的思想道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故事,趣味性较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比如,在端午节前后,教师就可以通过讲述屈原的故事,来让学生知晓端午节的由来。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将屈原的精神准确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也能够有远大的抱负,心怀天下苍生。

2.3 體现以学生为本,注重自主探究

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以学生为课堂参与主体,所有课堂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依照该项教育要求,教师应学会运用发展的眼光开展教学活动,学会站在学生立场,根据学生喜好设置课堂教学活动。同时要学会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设置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教师所设置的各项教学环节中,并在积极探索与感知中具备创新能力以及团体协作精神。

例如,在学习“家乡物产养育我”一课时,倘若教师采用传统授课方式,依照教学内容照本宣科,不但不符合核心素养要求,而且难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在授课前鼓励学生自行组成调查小组,并在家长的协助下到当地博物馆、大型综合市场等地,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寻找本地特产。这样学生便能在实地调查走访过程中,更加真实具体地了解家乡,使其在亲身体验中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举行“我是家乡小导游”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以PPT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家乡,使其在交流分享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并在实践认知活动中提高综合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应基于核心素养要求,设计符合新时代标准的教学课程,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能在各种教学体验活动中,具备社会化生活能力。同时,拥有良好的道德品格,为学生今后成为符合新时代标准的综合性人才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爱明.基于立德树人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J].吉林教育,2021(34):10-11.

[2]马旭龙.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措施[J].文理导航(下旬),2021(12):85-86.

[3]陈白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21(35):137-138.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