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倩 延强伟
新一轮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展开。这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大新的挑战。新的历史课程是由三大必修模块和六大选修模块组成,贯穿古今中外,涉及各个领域。其研究范围、空间的广阔性,知识、学习内容的广泛性、灵活性,对广大学生和教学工作者也是新的挑战。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方向。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在课堂的体现就有很好的推动作用。那何为家国情怀呢,我们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家国情怀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目标,则提出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家国情怀”就是个人对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一种理想追求,也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徐文秀也曾在《人民日报》发文认为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笔者将以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为视角来分析高中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发展从衰落走向兴盛的转折点。因此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视角探析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自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扭转乾坤,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这一历史过程中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精神。从正面素材来看,为推翻三座大山,数次的学生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数次革命、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牺牲的英烈及其中所发生可歌可泣的故事等。从反面素材来看,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侵犯,尤其是侵华日军的罪行及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对人民的压榨。
在本课的授课中,笔者采用三个问题设计:“近代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革命?”、“在探索中我们找到了怎样的革命道路?(走西方的路、走俄国的路、或者?)”“我们怎样走好今天的路?”。环环相扣,使学生可以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及带领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然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首先,在导课方面,笔者剪辑了五四与一二九学生运动的视頻,试图以两场学生运动作为本节课的引子,通过历史场景的再现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高中学生又受年龄相仿的影响,容易身临其境,激发其爱国情怀。在授课过程中,笔者结合新课改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主动探究性学习。例如,在讲解“在探索中我们找到了怎样的革命道路”这一环节内容时,向学生展示当时国际国内相关史料,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家国情怀素养。最后,以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结尾,将贯穿整课的家国情怀素养主题进一步升华。
高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润物无声、循序渐进的过程。历史距今已走远,课本上的知识摆在学生面前难免有些空洞,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多元教学资源丰富历史课堂,重构历史细节。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的曲折与复杂,还能建树有血有肉的历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除此之外,挖掘本地乡土资源对于本课也是非常有益的,绥德曾作为陕北革命策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史料,如绥德师范学校、抗日军政大学分校,以及李子洲、王震和习仲勋等党的领导人的生活与工作经历等枚不胜举,这些鲜活的例子可以更好的触动学生的内心,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要实现家国情怀的渗透,教师必须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而提高其历史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