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浅探

2021-12-19 14:58李伟锋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48期
关键词:桃符茱萸重阳节

李伟锋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从春节到重阳节,中华传统节日饱含家国情怀,人与自然和谐之悟,丰收团圆愿景等。在小学语文教学各环节中相机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挖掘传统节日教育,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陶冶其思想情操,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中,童谣《春节歌》《剪窗花》朗朗上口、明快有趣,一位老师设计教学环节时,就增设了和小朋友一起“唱歌谣”的趣味互动环节。儿童易于积累背诵,受到了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在学王安石七言绝句《元日》时,可引导学生了解春联传统文化。《元日》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意思是说过春节了,千家万户都沐浴在和煦暖阳里,用新桃符换掉旧桃符。其中“桃符”就是有故事的物件,是辟邪之物,我随机引导学生了解从“桃符”到“春联”的演變,引发学生讨论古代春节风俗习惯,激发了小学生对中国春节文化的兴趣、感知、了解。

在《元宵节》授课前,我请同学们收集相关节日的资料,开展分享会让学生就自己的元宵节生活畅所欲言。当有学生谈到元宵节或团圆等内容时,我就请另外的学生给大家讲一讲元宵节知识。由此导入新课,学生有亲身体验,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既了解了元宵节的民俗风情,又带着“元宵节”情感体验进行学习,学习效果显著。

教《清明》时,我的导入语这样预设:亲爱的同学们,你可知道,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为踏春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清明节来自上古时代我们祖先春祭的习俗,是一个寄托对于逝去之人怀念的特殊节日,扫墓祭祖和郊游踏青是清明节的两大主题。这样的导入环节使孩子们明白,清明节既是人文节日,又是自然节日,知道了“慎终追远”、敬畏自然。

比如小学部编版语文《端午粽》,主要让学生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端午节来历及风俗习惯,走近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教学时可播放短视频,让学生观看包粽子、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赛龙舟等活动,给学生展示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形象感知端午节的内涵及端午节的爱国情感,深入理解内容,增强文化认同感。

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向学生拓展介绍九月九日是重阳节的来历和文化内涵,如重阳节最早可以推到西汉初。据史料记载,在汉朝皇宫,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祈福求长寿。东汉,民间又出现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重阳节因此又叫“登高节”。唐朝,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已很普遍了,佩戴茱萸、插茱萸据说可以避邪、消灾。古人在特定时刻用特定方式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亲人的祝福和思念。这样拓展教学,使学生对重阳节的传承和意义有了更深刻认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灵活多样渗透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能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有助于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017 年第 23 期《如何领会统编语文教材要旨,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教学中》,作者戴卫红 。

猜你喜欢
桃符茱萸重阳节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陪爷爷奶奶过重阳节
怀念一枝茱萸
元日
重阳节
元日
桃符的传说
重阳节为什么称为“重九”
重阳节
漫话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