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22 年看景赏花

2021-12-19 10:11叶介甫
青年文摘 2021年5期
关键词:农时竺可桢紫丁香

叶介甫

在北京北海公园,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位老人,早晨从北门进,由南门出;晚上从南门进,由北门出。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这样走了十几个年头,这位老人就是竺可桢。那时,他住在北海东北角的地安门东皇城根,要到北海西南角的中国科学院院部去办公。他常常不坐车,而是步行,北海正是必经之地。

竺可桢是我国物候学的倡导者,他到公园去,不是抱着游人的心情来观赏景物,而是以一个物候学家的身份来观察物候。冰融花开,絮飞燕到,在他看来都是物候学的信号。物候学是通过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来往生育,来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其研究目的是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规律,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

竺可桢在岸边细心观察,哪天北海的冰融了,哪天桃树开花了,哪天紫丁香开花了,哪天柳絮飞了,哪天布谷鸟初鸣了……

有時候因为事情耽误,观察忙不过来,他就请爱人陈汲帮他留心听什么时候燕子叫了,要女儿竺松为他留心观察北海的冰什么时候初融,也曾让邻居家的孩子向他报告哪天杏花开了第一朵……

在观察眼前景物变化的时候,竺可桢的心中不断涌起《诗经》和古代诗人的一些描述物候的名句:“四月秀,五月鸣蜩。”

(《诗经》)“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杜甫)“三旬已过黄梅雨,万里初来舶风。”(苏轼)这些名句在竺可桢的心目中,已经不是可供欣赏的诗句,而是进行物候研究的难得的资料。他从这些诗句中,推测古代的气候,同现在做比较,得知气候变化的情况。

这些诗句,在他关于物候学的著作中,俯拾皆是。

根据22 年的观察,竺可桢绘了一幅北京春季物候现象变化曲线图(1950-1972)。从这幅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年间北海冰融、山桃始花、紫丁香始花、柳絮纷飞、洋槐盛开、布谷鸟初鸣的物候变化顺序。

竺可桢在对浩如烟海的古籍进行研究时,发现我国二十四节气以及一些古代的物候记录,基本上是对黄河流域中部情况的总结和概括,施用于广大的黄河流域已嫌挂一漏万, 施用于全国就更不合适。况且我国古代利用物候现象作为掌握农时的对照指标,由于观测失之粗放,所定出的农作日期,未必全适用于生产。

所以,必须开展全国范围的物候观测,积累自然界的物候记录,编制各地不同的自然历,从而做出各种农时的物候预报。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竺可桢写下了一部题材新颖、内容丰富的绿色教科书——《物候学》。

(摘自《文史博览》2020 年第12 期,本刊有删节,知止图)

猜你喜欢
农时竺可桢紫丁香
中国物候学创始人竺可桢
清明节气的形成及农时功用
求是前行的竺可桢
紫丁香
农事催人忙 不负农时好时光
不误农时打好冬小麦春管“第一仗”
农时七绝五律诗词(一)
胡适与竺可桢打赌
紫丁香
紫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