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体系建构研究

2021-12-18 02:26陈伟鹏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三全育人

陈伟鹏

摘  要:在高校推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教育模式落后、部分教师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深入分析三全育人对教育的要求,了解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体系的构建路径。高校应通过构建联合机制、完善监管体系和课程体系等方式,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三全育人;劳动素养;培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2-0078-03

三全育人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包括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这一理念的广泛落实,推进了素质教育的落实进程,改善了传统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并根据劳动教育的要求,完善劳动素养培育体系的构建,积极落实三全育人,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一、三全育人的概述

三全育人指的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三全育人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讲话精神,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1]。其中,全员育人指的是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全程育人指的是注重将教育渗透到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全方位育人指的是利用各种教育载体构建课程思政,实现全面教学。

二、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培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的劳动素养贯穿于德智体美等各类素质中,通过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才培养要求,促进大学生素养提升。在劳动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在各个方面的锻炼,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观念。课程思政渗透到劳动教育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此外,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使其掌握实际的劳动能力,实现劳动素养的培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各阶段教学开展的基础,在高校教学中,开展劳动素养的培育工作,加强劳动教育,能弥补传统教育的弊端,不断优化劳动教育,能落实三全育人的现实要求,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2]。在新时代,网络环境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存在偏差,易受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消磨了劳动意志,丧失了追求梦想和奋斗的动力,影响了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高校结合三全育人的理念开展劳动教育,创新劳动教育内容和模式,能够从多个角度入手培养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推进素质教育在高校的有效落实,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素养教育程度不足

部分高校教育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劳动教育在其中的重要性,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影响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制订和落实,导致教育程度不足,教学质量和效果不佳。

例如部分学校会要求学生参与到简单的实践活动中,并设置相应的学分,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学校并不注重学生的具体表现以及存在的问题,学生只在乎是否能得到学分,并未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自身发展的影响,未对劳动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各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得不到很好的体现[3],学校也难以检验学生的劳动素质情况,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当前,部分学校针对劳动教育的相关机制并不完善,仅将劳动实践活动与学生的学分成绩相结合,但对于活动的内容、学生的具体表现等并没有进行细致的规定,尤其是在课程思政方面,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影响到课程内容的落实,不利于推进劳动素质培育机制的建设进程。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部分实践课程教师也对劳动教育缺乏重视,导致实践活动效果不佳,不利于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4]。

(三)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在实际的培育工作中,教師主要带领学生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和劳动技能。由于部分教师对劳动素质培养的认知并不全面,仅仅停留在社会实践这一层面,导致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无法充分发挥多个教育载体、教育主体的作用,影响了劳动素养的养成效果。

(四)劳动教育的内容有待深化

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的内涵缺乏正确认知,在制订课程体系方面也存在片面性,导致劳动教育的内容停留在表面,仅仅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却忽视了对学生开拓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的培养。部分教师并未深入挖掘劳动素养的各项内容,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劳动教育内容偏离实际[5]。

四、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建立联合机制,实现全员育人

三全育人背景下,对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培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需要充分分析三全育人的提出背景和实践意义,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劳动素养培育体系。高校可以建立一个联合机制,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作用,并加强各教育主体的联系沟通,实现全员育人[6]。在这一联合机制中,教育主体以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社会为主,这些教育主体需要明确劳动素养培育的目标导向,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通过各教育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确保教育计划的有效落实。相关教育主管部门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开展研讨工作,做好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学校应在此基础上,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设各项课程,注重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家庭则需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联系,在教师的指导下,落实劳动素养培养方案,加大家庭在整个培育中的比例,确保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社会则需要积极弘扬劳动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学生提供健康的环境。通过各教育主体的相互配合,能完善劳动素养培育机制,弥补传统教育中的不足,确保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独立意识,使其逐步摆脱对家庭、同学、朋友、教师等的依赖。因此教师需要与家长沟通,共同制订相应计划,引导学生参与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

(二)完善管理体制,实现全程育人

高校需要提高对劳动素质培育的重视程度,根据劳动教育的要求,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管理体制,为劳动素养培育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提供一定的保障,也有利于推进全程育人。

首先,学校需要成立劳动素质培育专项小组,小组由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组成,教师需要确定每次活动的主题,制订详细的活动细则,确定理论与实践的课程比例。其次,根据劳动素质教育的目标,完善管理的规章制度。此措施能规范教师的行为,确保劳动教育活动的顺利推进。最后,为了确保全过程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通过联动机制,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沟通联系,实现教育的深度融合,确保学生在各个阶段都能得到有效培养[7]。例如学校可成立暑期实践小组,通过下乡支教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在此过程中,学校应制定活动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参与到支教的全过程中。教师负责引导和管理,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开展全面评价工作。在管理制度的规范下,能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确保学生在支教活动中有所收获,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完成老师制定的各项任务。

(三)完善课程体系,形成全方位育人合力

高校应完善课程体系,形成全方位的育人合力,在此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高校教师可根据以往的教育经验,从益智、益体、益美三个维度入手,设置各种课程,探索教育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以往的劳动教育中,高校较为注重实践课程,忽略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总结,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設计中,可适当加入课程思政元素,通过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的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教师也应为学生进行相应的理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而在实践课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全过程的考察,做好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工作,带领学生总结经验,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8]。

(四)制订各项保障措施,推进体系建设

结合劳动素质培育的各项要求,高校还应制订相关的保障机制,为劳动教育培育体系的构建提供各方力量支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求基层党组织积极宣传并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对大学生素质培育的监督工作。将劳动素质培育作为首要目标,并进行合理规划,引导各部门加强沟通,建立协同治理机制。其次,高校应加强劳动教育的师资建设。教师质量决定了劳动素质培育的效果。因此,高校在选聘劳动教育教师时,需要做好全方位的考核工作。教师不仅要掌握各种劳动教育的技能和理论知识,还应秉持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为提升教师素质,高校可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构建更专业的劳动素养教育团队。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应更加注重多方教育主体的协同配合,同时应考虑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在高校的劳动素养培育过程中,可以渗透三全育人理念。可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联合机制,开展全员育人工作;根据教育特点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各个阶段,推进全程育人;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全方位育人。此外,高校还应建立保障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并加强劳动教育的师资建设。上述措施能有效加强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认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为社会培育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崔坤杰. 三全育人格局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20(10):45-46.

[2] 刘隋赟昊. “三全育人”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以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J]. 赢未来,2021(10):32-33.

[3] 施阳阳.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研究[J].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2):64-66+122.

[4] 王朕,赖世海. “三全育人”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以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2):120-121.

[5] 刘文奇,杨建军,蔡洋. “三全育人”视阈下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路径和方法[J]. 散文百家,2021(24):121-122.

[6] 刘晓娇. “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学生劳动素养培育路径探析[J]. 辽宁经济,2020(09):66-67.

[7] 姜维生.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三维劳动教育”模式探究[J]. 魅力中国,2020(42):87.

[8] 韦瑶,杨树枫.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 ——基于交通职业教育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 现代职业教育,2019(30):4-5.

(荐稿人:黄灯奎,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三全育人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观照与理性回归
当前农村中学学生劳动素养存在问题与对策
“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农村初中生劳动素养缺失原因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