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德育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

2021-12-18 02:25刘静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张载思政课德育

刘静

摘  要:重视道德修养是中国思想家们共同的倾向,他们遗留下来的德育理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张载的德育思想正是这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的德育思想虽是应时而生的,但不会因为时代不断向前发展而变得没有意义。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物质生活得到巨大改善,但社会风气和人们的伦理道德水平还有待提高。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和自觉是高校思政课堂的必然要求,高校的思政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从德育视角审视现代社会,从张载的德育思想中汲取力量和源泉,从高校思政课堂出发,为解决大学生德育困境提供有价值的方法和路径,为真正解决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寻求最终的道路。

关键词:张载;德育;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1-0049-03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5年2月视察陕西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建立‘三个自信’,还要加上‘文化自信’,对五千年中华文化要有自信”。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其思想的整理和研读,能够弘扬传统文化,重建陕西地方优秀文化的风采和文化自信心。对张载思想的继承,应秉承“古为今用”的批判继承原则,不仅要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其中所强调的“做事”和“做人”的态度和精神,塑造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张载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关于人性的讨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议题之一,张载在儒家心性之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张载同其他理学家一样,从天道出发,最终探索人道,力图贯通天人,从宇宙论中寻找人生的极致境界。他认为“气”是世间一切的根源,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的种种均由“气”演化而来,将人类道德秩序与天地宇宙相联系。天道论是其德育思想的理论依据,天道中蕴含着人道,人道中蕴含着天道,天道与人道相互统一。

(一)民胞物与

张载在《西铭》中详细阐释了“天人合一”的天道论。《西铭》从天地宇宙的自然变化规律,再谈到人类社会的道德秩序的建立。在《西铭》的描述中,乾坤既是天地也是万物的父母,充斥在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由一样的“气”所构成,都是由天地、由万物的父母禀赋于万物的,这就是“性”。根据此逻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和天下万物都产生于同样的父母,天地万物都是我的同胞和朋友,特别是天下间那些孤苦的、身有残疾的人,都是我苦难、可怜的兄弟,所以人们之间应当相互博爱、体恤,更应该关心那些鳏夫、寡妇以及其他独居的人,这就是具有大爱的“民胞物与”。人们还应该遵循所能认识到的天道去生存,天道是社会秩序建立的本源,也是世间一切礼仪制度设立的依据,所以人作为一样禀赋的创设物就更应该遵循造物者的规则。当然,宇宙的规则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认识到的,如何更好地认识天道,从而认识人道,并进一步遵循天道、人道,规范自己的行为,张载也給了具体的方法,也就是人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使其符合天道。

(二)大其心

张载有著名的自勉格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他首先强调了天道的重要性,认为天道是本源,所以人要正确地认识此根源,正确地认识天道,也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也就是人既然已经了解了正确的天道,也就知道了人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律和道路。“为往圣继绝学”是承着孔子、孟子的正统儒学之道,继承和进一步发扬光大这个正确的学问之道,使当世歪曲的儒学重走正确之路。“为万世开太平”则是实践意义上的道路,也是天道落实到世俗社会的最终路径和反映。从以上四句的逻辑关系可以看出,张载虽然强调遵循天道,但不同于道家的无为之道,他加强了人类意志的作用,不管是为生民立命,还是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都强调人的作用,都需要人的超凡的精神世界和认识境界,也就是“大其心”。他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即具有超凡的精神境界,能超脱外物,从根本上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世界的根本。张载还认为这种精神的超越和提升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和不断克服自我的认知,不断战胜自我,“以心克己”,从而达到“变化气质”的结果。

(三)变化气质

张载的道德教育现实目标就是“变化气质”。如何实现这种具体的目标,如何进行实践层面的操作,他遵循儒家“下学上达”的根本方法,“下学上达交相培养,盖不行则成何德行哉”,并且在他的《正蒙》中给出了更加详细的解释:“下学而上达者两得之,人谋又得,天道又尽”,“上达则乐天,乐天则不冤;下学则治己,治己则无尤”。也就是人为了做到下学而上达,有三个原则:第一,“明庶物,察人伦”,即了解事物的规律和做人道理;第二,“尽人事”,即天道寓于人事之中,人事蕴含着天道,是能动的相互的作用;第三,“顺从天命”,即听从天命的安排,不怨天不尤人,通过不断学习各种做人的学问约束自己,多自省,少怨人。这里的顺从并非无为,而是通过自我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成长的过程。张载还给出了学习的具体方法,即六句格言:“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也就是说,学习的首要就是规范自我,严于律己,这个律己要深入骨髓,不因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改变,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都不能有所懈怠,这也是儒家一直以来所强调的修身养性。只有做到了严于律己,并以坚强的意志坚持下来,“须久于道实体之”,就能最终实现“变化气质”,就能达到顿悟的境界,做到融会贯通,而性无不达。

二、张载德育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一定要植根于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只有让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识,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有自觉传承的勇气,有继承发扬的力量,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张载的德育思想是民族文化传统宝库中的一块瑰宝,以此为选题并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必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重视道德修养是中国哲学家们共同的倾向,他们遗留下来的德育理论,如今也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张载的德育思想正是该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的德育思想虽是应时而生的,但不会因为时代不断向前发展而变得没有意义。当前,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物质生活得到巨大改善,但社会风气和人们的伦理道德水平还有待提高。高校肩负着道德教育的主要力量,高校的思政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和自觉是高校思政课堂的必然要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致力于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它的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也是“人”。“现实的人”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和前提,“人的价值”是这一研究的价值定位,“人的全面发展”是这一研究的最终目标,“人”是高校教育的目的。张载的德育思想不但强调树立崇高的理想,从宇宙论的角度分析了崇高理想与人自我发展的一致性,还进一步给出了实现崇高理想的方法论。这就使得现阶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了极强的实践价值,有利于高校从全新的视角对思政课教学的理念和内容等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审视,对思政课的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环境的优化都有较大的启示和意义,能丰富和发展思政课教学体系。

三、张载德育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具体路径

(一)心中有信仰

张载以“大其心”为立论基础的德育目标,特别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横渠四句”,在当下仍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也就是要求每一个人树立崇高的理想,青年学生更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引导和帮助青年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就是德育的目标,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依据和理论根源。张载的德育目标是使人变化气质成德为圣,培养品德高尚的圣人,他遵循儒家的人格培养,认为君子、圣人是最为理想的道德培养目标,通过这些道德修养和锤炼,变化气质,最终成为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人才。

张载认为,只要求学者做到贤人是一种对人的蔑视,也是儒家思想的倒退。每个人都要勇于克服困难,要有强大的勇气和信心,只有这样,才会最终到达顶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要求大学生“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物质得到极大的满足,很多的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不愿意直面困难,不愿意攀登险峰,出现了很多负面的情绪和意识形态,培养大学生的坚强意志,特别是加强对青年学生远大志向和坚韧道德意志的培养和锻炼刻不容缓,这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时代使命。

(二)脚下有力量

张载的道德目标是通过道德实践来完成的,他认为两者不可分割,切忌纸上谈兵,要将认识与实践结合,做到知行合一。他继承了儒家的主张,进一步提出躬行践履,深化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他主张的道德教育要走到实践,走入实践,在今天的大学德育教育中,特别是思政课教学中,具有弘扬与继承意义。 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让道德教育走出思政课堂,更进一步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当下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引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也是将道德教育落到实处,转化成学生行动自觉的有效方法,所以要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意识。

传统的授课方式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陷入被动式教育,而道德教育的目标无法通过被动式教育达到,所以如何将被动转化为主动,潜移默化地转变道德教育的主客体,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形成道德意志,需要漫长的过程和持之以恒的力量。张载的德育教育实践论主张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因材施教,将道德实践的主题让渡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自主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把学生放在道德实践的中心位置。面向实际生活,切忌空谈理论。这种方法论在今天的教学中仍然适用,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群体、个体和再結合社会生活中的具体现实,制订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正是当今思政课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三)身边有榜样

高校思政课不同于其他的课程,不能局限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课程真正体会到道德的力量,体会到高尚情操的魅力,从而转化成自觉的行动,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的讲授者,更是道德教育的引领者和践行者。作为道德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思政课教师的一言一行承载了高校道德教育的理念,是学生的知识引领者和道德榜样。学高为师,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领航者,思政课教师如何规范自我行为,提升自我水平,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全体高校思政教师的当务之急,也是高校自身建设的重中之重。

儒家一贯主张言传身教,张载继承了儒家的这一传统,并且身体力行地给出了答复。张载在关中讲学时,特别注重为学生树立身边的好榜样,他与学生买田画井,通过实践告诉学生所谓三代之治。他担任地方长官时,以爱民为宗旨,主张“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在实践中教育学生事长事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用榜样的力量去实践自己的主张,引导和教育学生。张载的主张放到如今的高校思政课建设中仍然适用,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以坚强的意志约束自己的言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成为高校道德教育的实践者和大学生人生道路的引领者。

参考文献:

[1] 张载. 张载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78.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3] 黄宗羲. 宋元学案·卷17·横渠学案上[M]. 北京:中华书局,2009.

[4] 林乐昌. 张载理学与文献探宄[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 丁为详. 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荐稿人:韩鹏杰,西安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张载思政课德育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因为张载
因为张载
因为张载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不与他人拼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