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发展的重要产物,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契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实施方法之一。“1+X”证书制度将学位证书、技能证书和职业能力等级证书融合到一起,做到书证融通,互相补充,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文阐述了“1+X”工程造价数字化技能等级证书与BIM工程算量软件专业的融合对接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策略,以期更好地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书证融通;预算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3-0101-03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明确了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任何一种类型教育都要有与其教育功能和活动特征相契合的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1]。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就是为了追求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高度契合,为了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之间的相互补充,“1+X”证书制度应运而生。
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先是在2019年4月发布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2],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在2019年11月又发布了《关于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再次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在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有关经费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可见国家对“1+X”证书这种教育制度执行需求的迫切性和紧要性。
“1+X”证书制度,理清“1”(学历证书)与“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关系,技能证书有效补充学历教育中的不足,书证融通是推进的有效手段。文章结合书证融通背景谈谈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预算课程的改革开展情况。
一、书证融通背景下课程体系的融合策略
(一)技能证书内容与预算课程内容之间的融通
“1+X”工程造价数字化技能等级证书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技能等级的要求和考核内容都有明确的划分,初级目前面向的主要是中等专业学校及以上在校学生,中级面向的是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和取得BIM职业技能初级证书的在校学生,高级面向的是本科及以上在校大学生和取得BIM职业技能中级证书的人员,获得前一等级的技能资质才能继续学习下一等级。
目前与初级技能等级对应的课程主要有BIM工程算量软件、预算定额、建筑工程量清单计量与计价、建筑识图与构造和钢筋翻样,初级技能证书考核内容侧重于土建、钢筋工程量计算中的识图和信息模型创建、校验,清单工程量计算与提取,初级技能证书中80%以上的比例放在了软件和预算课程的学习上,不到20%的比例放在建筑识图与构造和钢筋翻样课程的知识点考核上。因此在课程内容教学中,BIM工程算量软件可以作为与该证书融通对应的主要课程,另外几门课程的知识点可以放在综合实训课程中,编制合适的教学内容作为选修和补充,用以配合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学习。
(二)技能证书考核与预算课程考核之间的融通
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学生目前主要处在“1+X”工程造价数字化初级技能等级证书(以下简称造价等级证书)的报考阶段,技能等级初级考核的知识点基本涵盖了BIM工程算量软件课程主要的教学知识点。因此,可以考虑将技能证书考核和BIM工程算量软件课程考核合而为一,采用“以证代考”的模式,将造价等级证书的考核作为学科考核依据之一,将课程以外技能等级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一种选修或者学分的形式作为预算课程学习的补充,这样也能提高学生技能证书考试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三)“1”與“X”之间的学分互认互转问题
BIM体系涵盖很多软件,有BIM建模软件、BIM造价管理软件、BIM施工动画模拟、BIM施工过程动态管理软件和场地布置软件,目前,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主要应用教学的是BIM造价管理软件中的工程算量软件和计价软件。
结合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BIM造价管理软件主要对应的工程计量与计价类课程有:建筑工程定额计量、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市政工程预算、工程造价控制、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算量软件应用等,实现技能等级证书与学位证书学科之间的互认互转,避免学生学习内容的重复,提高学科教学的灵活性,以达到让学生掌握学科提高应用能力的目的。
二、书证融通背景下课程教学方法的融合策略
(一)教师、校企合作教法相融合
将职业道德融入课程、考核点融入课程评价、双创教育融入课程,将考证与学科教育相结合,目前造价等级证书中已经非常明确地说明了考核的内容和要求,这是广联达公司制定的考核标准,很多造价企业目前都在应用这款软件。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2019年6月开设校企合作项目工程造价工作室,企业专家根据学校的需求,配合制订对应的教学内容,每周进校园授课,为教师和学生团体服务,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一方面弥补了学校教师在专业领域里的不足,另一方面更是将企业里对造价员岗位的具体要求非常直接地传达给了在校学生,为一些有志于在造价方向进一步发展的学生提供了很多帮助,这种合作模式的开展是对学校教学的有效补充。
教师也应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活动,与市级和区级对口企业建立联系,在实践中获得专业成长,以此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二)项目教学法与技能等级证书知识点相融合
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开发的预算校本教材,主要是以项目教学法展开,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个个小的任务来融合各知识点,驱动课堂教学,现在更需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技能等级证书的知识点,在学生的综合实训活动中,补充技能等级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形成校本补充教材,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立体式结合组合套餐式[3],针对不同技能等级的难度要求,做好难易程度的分级和搭配,为学分互转提供服务,为“X”证书的教学提供有效补充。
三、书证融通背景下课程之间的融合对接
(一)课程内容对接实现可视化效果
课程之间融合对接帮助学生建立课程之间的联系,比如在钢筋翻样教学中,从一般的建筑识图过渡到钢筋翻样,学生听课时往往会出现对知识不能充分理解的情况,但是通过和BIM工程算量软件相结合,可以在校本教材编制时绘制对应的三维模型,生成二维码(见图1),让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扫描二维码,通过观察钢筋的三维图形来建立与二维图纸之间的联系。钢筋结构直观立体,可视化还可以选择分别显示不同部位的钢筋,为学生理解不同部位钢筋做好补充,扫码学习的方式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其参与度。
(二)课程模块之间的对接融合
在课程的对接过程中不难发现,很多课程之间的知识点有交叉,配合软件可使有些课程的学习变得容易理解,所以在原有“理论—应用”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尝试采用倒推的教学模式,通过项目教学,倒推课程模块之间的联系。
比如在BIM工程算量软件课程教学时,对于梁钢筋绘制方法的教学,先通过绘制好的梁钢筋三维模型,让同学辨认钢筋,然后要求学生绘制梁的平法识图来巩固识图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给定的三维建模来绘制自己的平法图,最后比较两种三维模型之间的差异。在这个建模的过程中将BIM工程算量软件、钢筋翻样、建筑识图与构造三门科目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举一反三,对于巩固和理解技能等级要求的知识点也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建模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已理解掌握建筑识图与构造、钢筋翻样、建筑预算等课程,建模是按照主体—装修—基础—零星的顺序,学生通过这种方式理解哪些是一次结构,哪些是二次结构,建模的整个过程也是对房屋结构剖析和理解的综合过程。
在课程纵向联系上,课程内容要能很好地结合技能等级的要求,一层层递进,由简到繁,课程知识点逐渐加深难度,拓宽涉及范围,每个课程项目遵循“引导—感知—发现—检验—论证”的过程,翻转课堂。比如在BIM工程算量软件教学中,主体建模时需要很多主体结构识图和构造以及钢筋翻样的知识,教师可以按照技能等级的要求,将主体结构按照框架结构—框剪结构—装配式结构这样一个由简到繁结构类型的过程设置课程教学的梯度。目前初级技能等级证书主要对应的是框架结构,所以教师在制订项目教学内容时应该主要围绕框架结构进行。还可以结合算量比赛项目中的学练专区,让学生利用好线下平台,对框架结构的建模多做练习,通过系统自动打分的方式提高其建模能力和巩固学习。教师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中级模块的学习,在选修课中提供更多结构类型的学习内容[4-6]。
四、实践反思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前者是证明所从事岗位应具备的技术能力资格的等级证书,后者是对劳动者的从业资格进行认定的国家证书[7-10],将学位证书、技能证书和职业能力等级证书三位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还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尝试。目前就造价专业而言,造价的职业能力证书是需要学生毕业后有了工作年限才能报考。因此,造价等级证书是对学科教学的一个很好补充,满足了市场对工程造价方向人才的需求,也能很好地通过统一标准检验学生对此能力的掌握情况。
评价体系建立时,应对完成学习任务并获得技能等级证书和未获得技能等级证书只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建立一个评价梯度和比重,用“以证代考”的模式为学生学科本位学习做定位,这是接下来实践的重要一环。
五、结语
本文中主要阐述的是“1+X”工程造价数字化技能等级证书与BIM工程算量软件专业课程的融合对接问题,但实际上,一个专业往往涉及多个“X”证书,其中是否会出现重复迭代的知识点,这就需要在专业群课程体系遵循“基础课共享、专业基础课分立、专业课互选”的构建原则,不仅要形成拓展能力进阶式课程架构,还需要进行全局的课程架构设计。书证融通模式正处于改革实践阶段,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适时反馈,不断优化。书证融通能够将学位证书、技能证书和职业能力等级证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服务,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孙善学. 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7):7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EB/OL]. (2019-04-16). http://www. moe. gov. 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6_378206. html.
[3] 戴勇. 基于1+X证书制度的书证融通教材开发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4):36.
[4] 崔志钰,陈鹏,倪娟. 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的误区解析与实践策略[J]. 职教论坛,2020(12):31.
[5] 王亚盛,赵林. 1+X证书制度与书证融通实施方法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6):13-17.
[6] 尤光辉,祝洲杰,蒋立正,等. 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院校课证融通探索与实践——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J]. 現代职业教育,2020(33):74-75.
[7] 庞双龙,曾德生,陈晓丹,等. 1+X证书背景下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 电脑与信息技术,2021(01):82-86.
[8] 杜沙沙,蒲梅. 学分银行理念下“1+X”证书制度:内涵阐释、价值诉求与路径选择[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9):44-49.
[9] 罗春玉,李霞,徐洪. “1+X”证书制度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证融合课程教学实践研究[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0(11):81-84.
[10] 廖玲玲,郑丹. “1+X证书”制度下 金融相关专业课证融合的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J]. 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20(04):84-85+88.
(荐稿人:辛馨,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作者简介:郁娜(1977—),女,硕士,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高级讲师,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