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
【设计理念】
本节写作指导课的训练点为“写人要抓住特点”,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是:首先,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感知写人需要抓住特点;然后,通过赏析名家作品片段,指导学生总结出“写人要抓住特点”的相关方法,并强化对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的运用;最后,采用组内互评互改和教师讲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片段写作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点评和修改。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在正式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请两位同学上前来,其中一位背对屏幕。屏幕上会显示我们班一位同学的名字,背对屏幕的这位同学问一些关键信息,另一位同学负责回答。背对屏幕的同学通过询问得到的重要信息来猜测屏幕上显示的人名。听懂游戏规则了吗?
生(齐):听懂啦!
(两名学生上台。)
(屏显班上一名学生的名字。)
生1:他是男生还是女生?
生2:男生。
生1:他的名字是几个字?
生2:三个字。
生1:他的肤色怎么样?白皙还是黑乎乎?
生2:不怎么白,但是也不黑,很标准的黄皮肤。
生1(陷入沉思):这个回答把我难倒了。嗯……他平时调皮吗?和我的关系怎么样?
生2:平时非常活跃,但是在老师面前比较腼腆,和你情同手足!
(生笑。)
生1:三个字的名字,黄皮肤,在老师面前很腼腆,实际上却很顽皮,又是个和我情同手足的男生,符合这个条件的有两个人,还得排除一个。对了,他高吗?身高是否超过一米九呢?
生2:他很高,是我们班最高的。
生1:施××!
师:回答正确!掌声鼓励!
(生鼓掌。)
师:对于刚刚这个小游戏,同学们能否总结出一些游戏攻略呢?简单来说,就是在玩这个游戏时,我们注意到哪些关键点就可以迅速完成游戲任务呢?
生:找出他们的特点,根据他们的特点就可以缩小范围,然后对照关键信息逐一击破。
师:说得非常准确。像我们的施××同学,他最大的特点就是高,非常高,再加上他平时的性格特点,我们便很容易猜出来。那么,将我们玩这一游戏时学到的攻略放在刻画人物形象的作文中,是不是同样适用呢?
生:我觉得是适用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何况是人呢?即使长得很像的双胞胎,也会有所不同。我从游戏中得出的结论便是:猜人要抓住特点。我觉得,我们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肯定也要“抓住特点”。
师:对于他说的,你们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异口同声):没有!
师:我也十分赞同这位同学的观点。他说得非常棒!
二、互动探究
师:从刚刚的游戏中,我们不难看出,写人时抓住人物的特点就可避免“千人一面”“众口同腔”的尴尬局面,刻画出较为典型的人物形象。但是问题来了:写人抓特点,这个“特点”,我们又该如何去抓呢?
(学生陷入沉思。)
师:看来这一问题较为棘手啊!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具体的例子,请你们从这些范例中,总结出相关方法。
屏显:
他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头戴金冠,手持从东海龙宫掠来的金箍棒,显出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透露出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浑身透露出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语段一)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语段二)
师:语段一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是谁?
生(异口同声):孙悟空!
师:哦?你们是如何看出来的?
生:金光闪闪的战袍、金冠、金箍棒和火眼金睛,这几个特征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标配。
生:还有那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
师:你们看得很仔细!那么,语段二中描写的人物又是谁呢?
生:嗯……是鲁迅先生吗?
生:应该是吧?
生:老师,我确定是鲁迅先生!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笃定。你是从哪看出这是描写鲁迅先生的呢?
生:他的面孔黄里带白,但是很精神。当然,语段前半部分的描写也符合大多数人的特征。只读前半部分,我并不敢确定这就是鲁迅先生。真正让我确定的是这句描写:“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我们知道,鲁迅先生在外貌方面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他的“一”字体胡须。所以,我最终确定这一语段描写的对象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
师:掌声鼓励!
(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的推测非常准确,并且思路清晰明了。这两个语段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同样的方法,那就是——
生(齐):外貌描写!
屏显: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师:这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谁?
生:寿镜吾老先生。
师:你从这段描写中能够看出寿镜吾老先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
生:他是一位可爱的宿儒。
师:你是如何看出来的?具体说说看。
生:读书的时候,寿镜吾老先生总是面带微笑,就好似看到了期待已久的礼物。并且,寿镜吾老先生是“沉浸式读书”,他将自己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因为只有沉浸,才能够不由自主地将头仰起,摇着。这些动作都体现出他对书本的热爱。(一时语塞,稍作停顿。)同时,作为一名老者,他在读书时做出这样的动作也着实可爱。所以,我认为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位可爱的宿儒。
师:说得不错!这一语段在描写寿镜吾老先生时用了什么方法?
生:动作描写。
师:回答得非常好!请看下一张课件。
屏显: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曹雪芹《红楼梦》
师:这是曹雪芹先生《红楼梦》中对某一重要人物的描写片段。由于有些同学没有读过《红楼梦》,老师就不让大家猜测这一人物是谁了。但老师仍旧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你们从这一段中,能够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性?
生:放诞无礼。
生:泼辣强势。
生:雷厉风行。
师:同学们总结得都很好。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在这个个敛声屏气的恭肃严整的院子中,只有她敢大肆喧闹,我猜想她绝不是小家碧玉、温柔似水的女性。
生:她说话大大方方,行事也比较豪放。
师:说得很准确。从这一段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女子身上的那股大胆泼辣劲儿。这是《红楼梦》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女性——王熙凤。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了解一下。那么,这一段又是运用了什么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呢?
生(齐):语言描写!
屏显: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师:这一片段我们之前学过。从母亲的神态中,我们能看出些什么?
生:耐心。
生:心疼。
生:痛苦,无奈。
生:敏感。
师:同学们说得很棒。那么,从这一语段中,我们能够看出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生:她是一位坚强伟大、耐心的母亲。她疼爱自己的儿子。
师: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生:神态描写。
师:读完这些具体语段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作者的笔功非常深厚,他们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都抓住了人物的具体特征。有的是从外貌入手,也有的是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入手,将所写对象的特征适当放大,从而塑造出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修改答疑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总结出了不少写人的技巧。既然咱们在理论方面已经较为纯熟了,接下来就到实践环节啦!我给同学们十分钟时间,请拿起手中的笔,用精彩的语言描绘你熟悉的人,既可以是同桌,也可以是你的亲人或者偶像。
(生写作,师巡视。)
师:时间到!请各位同学停下手中的笔。接下来,老师再给每个小组八分钟时间讨论。八分钟后,每个小组要推出一篇优秀范文,我们一起分析点评。
(生讨论。)
师:现在,我们来讨论交流。
屏显:
她,头发不长不短,略带一丝黄,黑得不纯正,有点像营养不良的样子。这是她身上的瑕疵,但也正是她区别于他人的特点。她的眉毛很好看,高挺的鼻梁下面是一张樱桃小嘴。她的眼珠黑白分明,炯炯有神,好似一汪秋水。她喜欢鹅黄色,所以总是戴着最近极为流行的鹅黄色大肠发圈。她身穿干净整齐的校服,远远看去极为精神,富有朝气。她就是我的同桌。
师:这是第二小组推选出的优秀范文,我们一起来评一评。
生:我觉得她写得很好,语言比较细腻,用词也很准确。她很好地抓住了同桌的特点,比如略微发黄的头发,喜欢戴鹅黄色的大肠发圈等。这些都是她的同桌区别于他人的重要标志。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还有同学有其他想法吗?
生:这一语段在描绘人物时所用的语言还是很美的,也抓住了同桌身上的一些特征,但我觉得仍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我感觉作者在写同桌的时候,好似害怕会遗漏什么,就好像……就好像是“罗列式”写作,为了写外貌而写外貌,读完之后会生出一种华而不实之感。并且,描写人物外貌也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思想啊、性格啊什么的,因此,我觉得她可以将目光放在一处,然后放大这一处,比如鹅黄色的发圈、略微发黄的头发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呢?这种颜色是否能突出她的形象特点或者性格特征呢?
(学生自发鼓掌,掌声雷动。)
师:我也觉得读完这一语段之后有一种漂浮之感,感觉没落到实处。这位同学竟将我的疑惑解决了。借放大的某一处来达到突出人物的不同之处的目的,这个思路真的非常棒!
屏显:
他有一颗圆圆的脑袋,可是很奇怪,只要他生气,我就感觉他那颗圆圆的脑袋瞬间拉长,成了椭圆形,就好像从篮球变成了橄榄球。当然,他也很温柔。一旦他心情舒畅,对你就格外慈善和气。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心情舒畅的时候喜欢插着耳机听戏,并晃动他的脑袋附和着,远看就像一个发着光的小夜灯。哦,不!我觉得他更像是会发光的音乐水晶球,一眼看过去甚是柔和。他就是我的老顽童爷爷。
师:这是第五小组推选出来的优秀范文,大家觉得这一语段写得如何?
生:他抓住了所写对象最明显的特征——圆圆的脑袋。并且,对于爷爷的神态以及习惯性的动作,都花了大量笔墨去描摹。同时,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得语段更为形象生動,再现了爷爷这一可爱的老顽童形象。
师:很好。
生:我觉得后一个比喻似乎可以再推敲。至于怎么改,我没想好。
师:你的意见老师也比较赞同。毕竟,比喻要自然、贴切。大家可以课后先帮着他修改完善,有难度我们再交流。总之,这个片段描写较为细致,抓住了人物特点,符合人物个性以及特定情境下的情感,让读者不仅识其“形”,而且了解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形神兼备”。由于时间关系,剩下的优秀范文我们就不再一一赏析。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写人要抓住特点”的技巧。
屏显:
细心观察(外貌、语言、动作等)→筛选特征(选取最能反映人物性格或思想的某一面)→捕捉瞬间(着笔某一处)→细节描写+修辞
师:文章只有富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当自己的感性和创作时的理性,也就是我们所学的写作技巧相互碰撞时,便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所以,各位同学在写作时切忌无病呻吟,也不可盲目炫技。今天的作文课就到这里结束。课后,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继续认真修改自己的语段。下课!
【教学反思】
如何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写作知识。这节课,我一共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主要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感知写人要抓住特点,让学生在游戏中意识到一些重要信息。这样的设计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第二个环节主要通过师生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对一些写人片段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总结出相关技巧:刻画人物形象可以描写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个环节主要通过学生对他人所写语段的评价及修改来巩固所学内容,让学生在评价中总结出写作技巧。课堂教学中,我让小组讨论并推选出优秀范文的做法让学生在分享中比较,在比较中修改,在修改中完善,让一些因为时间关系而照顾不到的学生得以更好地展示。
但上完这节课后,我发现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课堂上,我直接让学生去描写自己熟悉的人物,忽略了对一些病例的分析和修改。所以我在巡视的过程中,便发现不少学生的写作片段并没有抓住所写对象的特点,大多偏向于“罗列式”写作。这是这节课的遗憾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