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模式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2021-12-18 22:59邹小飞
求知导刊 2021年36期
关键词:策略创新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摘 要:自主探究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学生发展成人走向社会的必备基础技能。当下解决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天性,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本文在分析自主探究学习内涵的基础上,以三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一课的学习为例,探讨了自主探究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关键词:自主探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创新;教学研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6-0078-02

引 言

自主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主要方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各种引人入胜的情境,给予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将学生内在的向上发展欲望完全释放出来,让学生均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天性与个性的充分发展。

一、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内涵解析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模式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一部分教师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表示怀疑,不认为他们能够完成自主探究的过程,而是需要教师担当课堂主体的角色,将知识以“填鸭”的形式传授给他们。而自主探究也并不等同于“放任自由”,教师给定一个主题或问题,让学生一节课都围绕这一主题、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导致学生在完全自由的环境下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在遇到知识与思维上的困难时也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方式。

合理的自主探究模式应建立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基础之上,自主探究的过程需要被教师进一步细化,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小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负责扮演不同问题之间的穿针引线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数学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得以激发,数学教学效果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之间的平衡才得以建构[1]。“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型自主探究数学学习模式的应用,需要教师做到两个结合:一是要结合具体的教学课例,做到一课一设计,结合每一课时的知识逻辑选取探究点;二是应结合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数学能力,合理设置探究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根据学生探究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教师的参与度。

二、自主探究模式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以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为例

(一)教学目标与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节的内容,也是“解决问题”系列教学内容的起始部分,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到“策略”的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自觉“从条件想起”,借助前提条件加数学推导的过程,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三年级学生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从条件入手去处理问题”这一方法,如在解决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需要借助已知条件;在进行四则运算时,运用两个数相加(或减、乘、除),便可以求得和(或差、积、商)。因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并不是使学生认识“从条件想起”这个方法,而是将其规范化与形式化,使学生养成自觉分析前提条件以处理应用问题的习惯,培养问题意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案例

1.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激活学生课堂参与动力

【教学过程】

师:夏天到了,桃子熟了,小猴子帮妈妈去摘桃子(利用课件,呈现图1)。它摘桃子越来越熟练,每天的劳动成果也越来越丰硕。大家仔细读一读图中的内容,看看你从中能够知道些什么?

生:他第一天摘到了30个桃子,之后每天都在进步,每天可以多摘5个。

师:大家总结的这些信息被称作前提条件,分析这些条件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那么,结合条件,大家能够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我们想到的问题包括,第三天小猴子摘了几个桃子?第五天摘了几个?前三天总共摘了几个?摘45个桃子的时候是第几天?

师: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故事情境引出教学主题,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于传统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改由学生结合图片内容自主思考潜在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提炼能力与问题意识;另一方面自然地引出“条件”和“问题”这两个本课时的核心概念,借助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为培养学生自觉从条件出发思考问题这一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协助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师:想要解决问题,需要从理解题目做起,题目的核心语句就是“每天比前一天多摘5个”,大家还能用别的表达形式将这句话的含义展示出来吗?下面,请各小组开展讨论活动,进行合作探究。

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巡视各个小组并进行指导。

生:这句话可以重新表达为“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第一天比第二天少摘5个,第二天比第三天少摘5个……”“第一天摘的数量加5个就是第二天摘的数量,第一天摘的数量加5个再加5个就是第三天摘的数量……”

师:大家的想法都很独特,除了用语言描述的方式展示数量关系,还可以用哪些更为形象的描述方式呢?如使用线段图或表格等,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展开讨论,而后各组选举出小组代表,上台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

使学生学会“抓关系—变关系—用关系”是本课时的学习重点。教师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思考题目条件中关系的潜在变换形式,并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表征方式进行呈现(文字或符号),不仅让学生在依据经验进行尝试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题意,还为他们使用多种方式解题打好了基础。

3.及时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升华对解决问题策略的认识

【教学过程】

师:大家对图片背后的数学关系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现在老师把教材上的问题呈现给大家,大家列式进行解答。(PPT呈现问题:小猴子第三天摘了几个桃子?第五天摘了几个桃子?)

学生在习题本上自主答题,教师巡视学生解答过程,提供解题指导,汇总学生答案。

生1:第二天30+5=35(个),第三天35+5=40(个),第四天40+5=45(个),第五天45+5=50(个),故第三天摘了40个,第五天摘了50个。

生2:因为5+5=10(个),所以第三天摘了30+10=40(个);因为5+5+5+5=20个,所以第五天摘了30+20=50(个)。

师:非常好,大家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计算,说明你们对条件背后的关系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这两种回答有什么共性呢?

生:都用到了30与5这两个条件。

师:回头审视解答过程,你有怎样的体会?

生:要想理解题目中条件的含义,需要从仔细分析题干做起;从已知条件入手,分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列式子、画图找出答案。

师:以上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全部内容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从条件入手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這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希望大家及时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

最后一部分的设计旨在让学生理解策略的含义,形成从条件入手解决问题的意识。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并不直接讲授结论,而是通过不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反思解题过程。这样,学生对策略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数学方法也有了新的认识。

(三)教学反思

1.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数学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手段

小学生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组内相互启迪、共同进步。此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地位,可以促进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展开思考,并在积极听取他人想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自主探究思维。考虑到大班教学的背景,小组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了充分表达的机会。因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多次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力求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自主研究的潜能。

2.教师的介入时机与引导方式是决定自主探究效果的关键

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完全自主建构的过程,而是需要教师的参与与引导。教学过程中,笔者一方面通过合理设置问题来启迪学生思考;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到各小组的讨论中,及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将教师的引导者角色与学生的探索者角色结合起来是自主研究学习成功的关键。

结    语

自主探究能力是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是素质教育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教师要革新教学理念,积极采用各种可以提升学生参与度的方法,结合具体课例进行精心设计,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与实践探索,进而将对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戈亦鸿.学历案视角下数学课堂由教到学的转变: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一课为例[J].亚太教育,2018(07):19-21.

作者简介:邹小飞(1977.8—),男,江苏南京人,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策略创新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两只想打架的熊
对小学科学实验评价的思考
企业市场营销品牌策略的创新研究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互联网渗透下企业招聘策略创新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