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小学各学科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阅读技巧、写作技巧等的传授,还要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让这一学科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从本质上来说,小学语文是启迪学生智慧、提升学生素养的关键学科。在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小学语文学科应彰显其自有的功能和作用,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为此,本文主要针对在小学语文教學中渗透和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6-0030-02
引 言
对小学语文课程教育体系的优化和发展而言,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的教育是当务之急。基于这样的背景环境和目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进行一定的探索和创新。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小学语文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还不够,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缺乏创新,这些是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小学语文学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用,这种现象亟待改变。
一、借助“氛围渲染”的基本方式引入传统文化
特定的文化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氛围渲染”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充盈课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使学生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获得良好的发展[1]。
例如,教师在讲授关于端午节的传统文化时,可以结合当地的节日风俗,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氛围,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端午的民俗习惯,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有的学生说端午节要喝雄黄酒、挂艾草和菖蒲;有的学生展示了父母为自己准备的五彩绳、香囊等;有的学生带来了家里包的粽子与大家分享。在如此融洽的课堂气氛下,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就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意义及端午文化的现代价值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探寻关于爱国诗人屈原的历史和事迹,从而达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目的。
又如,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前搜集有关圆明园的图片和八国联军侵华的视频,在课堂教学时播放和展示这些素材,以营造相应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同时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使命感,使他们树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为建设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学习的目标。
二、借助“学科整合”的基本方式引入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实际上,教学过程处处可以体现出“学科整合”的理念。而小学语文学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衔接和融合,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使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坚实的传播载体,是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小学语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仅仅依赖语文这一个学科自身的作用是不够。教师要本着“学科整合”的理念,丰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内容[2]。
比如,教师可以将小学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进行整合,将音乐的灵动性和语文的叙述性相结合,让学生对历史文化有更直观的认知和理解。《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描述了西沙群岛丰富的物产和矿藏,以及海洋生物。在讲授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我和我的祖国》等爱国歌曲,使他们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和繁荣富强,这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
三、借助“方法优化”的基本方式引入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挖掘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后,教师还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语文学习内容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引导他们充分地感知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重要意义[3]。
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设定一些主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比如,设计“孝敬父母”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语文教材中的《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等课文,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搜集一些和“敬老爱老”相关的文章片段供学生赏析。通过引入这些内容,学生会对“孝敬父母”这一中华传统美德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小学语文学科也应与时俱进,借助互联网、信息化、大数据等来为教学搭建更优质的平台。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视频和图片。这样就能够快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也能够增强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营造更加活跃、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四、借助“多元传播”的基本方式引入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还需要通过“多元传播”的方式进一步拓展其覆盖范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知语文学科中的传统文化,进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取得进步和提升[4]。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校园“红领巾广播站”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渗透。著名的教育学家蒙特梭利在经过了大量的实证调研以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对于一份知识,学生在听5~10遍的时候,就会留有基础印象;当他们听了20~30遍的时候,就会十分熟悉;当听了超过50遍的时候,大部分的学生可以背诵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潜意识教育”原理。实际上,“多元传播”的依据是让学生的潜意识发挥作用和价值。例如,学校可以在早自习、午自习的“红领巾广播站”活动中播放一些配乐古诗词,让学生在反复倾听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古诗词文化形成一种心理反射,从而自动接收。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古诗词积累,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五、借助“古诗精讲”的基本方式引入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并体会其内涵,深入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古诗词可以说是历史的缩影,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因此,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体会作者的情感[5]。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等古诗,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七言律诗,在朗读古诗、介绍诗句注释的基础上,为学生介绍诗人所处的时代和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并鼓励学生揣摩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怀和表达的情感,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结 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了几千年的积淀后保留下来的精髓,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传统文化资源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优秀资源,是值得传承、发展的优秀资源,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加上外来思想的影响,国人的思想认知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一些變化[6]。结合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资源引入数量不多、传统文化输出方式单一及大环境有待完善的状况,笔者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和改进建议,希望可以给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结合具体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兴趣喜好,探索、总结出更加适合的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让小学语文学科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学生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管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名师在线,2020(19):78-79.
[2]吴海燕.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途径[J].小学生(下旬刊),2020(11):38-40.
[3]李永梅.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引入与教育方式创新[J].名师在线,2020(14):52-53.
[4]许晴.渗透传统文化 提升语文素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案例[J].文理导航(下旬),2020(11):50-51.
[5]陈怀英.论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20(86):15-16.
[6]魏小兵.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J].名师在线,2020(19):64-65.
作者简介:陆燕(1990.4—),女,江苏高邮人,教科室主任,小学二级教师,荣获高邮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