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陶徽英
大学语文课作为公共课,是提高大学生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的重要途经,也是一门典型的综合性素质培养课程。尤其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大学语文课是他们在大学期间不多的一门提升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并兼具工具性的课程。大学语文课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重要作用,人类文化源远流长,古今中外、历朝历代都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文学作品。大学语文课通过学习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理解历史、感悟生活、看待世界的能力。课程思政是教育部近年来提出的最新要求,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的重要创新与举措。大学语文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大学语文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有很多先天优势和有利条件,从《荷马史诗》到《威尼斯商人》,从《诗经》《史记》到《西游记》《红楼梦》,优秀文学作品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审美的取向与哲学的思考,让文学成为人的思想和精神的家园。在高校的几门公共课中,大学语文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上都与课程思政的要求有众多更易契合之处,但是对于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教学方法还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避免过于思政化而引起学生的反感,也避免将大学语文与思政教育简单等同化,对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教育部202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纲要》要求高校各类课程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课程思政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共进、同频共振,达到教学上自然糅合、润物无声的效果。为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各高校积极行动,大力宣传,积极组织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手段的调整、教学比赛的开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如何既遵循语文课程的教学规律,又将课程思政要求有机结合并融入教学中,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课程思政是大思政背景下出台的重要举措,大学语文有自身的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做到大学语文与课程思政融为一体,协同育人,需要教育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做好教育教学理论系统的构建,因为顶层设计直接影响整体教学系统的建设。教育部对课程思政的要求十分明确,但是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做到协同育人,彼此融通,共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探索和系统研究,需要高校教学理论与课程研究能有先行引导,做好探路者和引路人,制定有教学指导作用的教法教规,让教学大纲、课堂授课、教学案例、实验实训等环节环环相扣。现在很多大学语文课教师对实施课程思政的要求还需进一步学深悟透,业界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也在探索中,如何形成成熟完善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还要深入研究。
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灵魂,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元素,找到大学语文课的切入点、融合点及可开发元素,增加了教师的授课难度,需要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有更进一步提升,要求教师有很好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学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的育人精神、勇于创新的工作干劲及广博深厚的专业知识,能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内涵与大学语文各章节的知识点有效融合,把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理论巧妙生动地进行讲解,让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与大学语文的“显性教育”有效衔接与统一,让学生爱学爱听,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纲要》明确指出:“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为顺应课程思政的要求,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要认真落实《纲要》的具体要求,整合学科的优势资源,组织精兵强将进行教学攻关,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和科学方法,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优势,正确处理大学语文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关系,推进大学语文课与课程思政的协同配合、有机对接,对大学语文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修订与调整,通过教材建设、大纲修订、教法制定、教案编写、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媒介多样化等多方面构建,并组织教学竞赛、教学评估、教师互评等形式多样的推进方式,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教学全过程,使课程思政立体化、全方位、多角度、全视域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建设中,最终既有效促进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创新,又解决课程思政落实难、推进难的问题。
首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各高校要齐抓共管,共同努力,高度重视大学语文等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和专题研究。正如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基础学科研究水平,高校教育教学整体学科水平的提升,也需要加强公共课程的教学投入与研究。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程中的一门,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一贯都不受重视,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也远远跟不上教学发展的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组织专家对实施课程思政开展专项研究与调研,提出课程建设总体方案。充分调动各高校的主动性与自主性,积极支持高校成立相关教学管理机构,督促检查落实开展课程思政教学;鼓励高校出台相关激励机制,加强大学语文教学理论研究,加快形成有效可用的大学语文新教学体系。
其次,将“内促”与“外促”相结合,提升教师的思想自觉,加大各种教学培训力度,逐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站位与教学能力。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是实施教学的决定性因素。大学语文与课程思政的有效结合,要求授课教师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有自觉的育人意识和敬业精神,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能学深悟透课程思政的精髓。教师要能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精益求精,潜心钻研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新教法新要求,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高校要为教师能力提升提供更多的外部条件,经常开展教学培训、学习参观、教学观摩、教学竞赛、教学互评等,以学促教,以赛促教,让“内促”与“外促”相结合,造就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良、品德高尚的高素质语文教师队伍。
最后,打通大学语文与思政教育的课程壁垒,构建课程思政与大学语文联学联动机制。融合需要互通,互通需要破除限制与屏障。各高校要加强人才和资金保障力度,统筹各方优势资源,加大对构建融合有效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研究。各层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各层级高校协同配合,坚持不懈抓好教学理论创新与实践运用,通过扶持重点教学科研,选定一批课程思政试点高校,构建一批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创新示范样板,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破除课程壁垒的有效方法和经验,以点带面,由此及彼,全面构建课程思政与大学语文联学联动体系,让两者的结合成为高校公共课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典范,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