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当前穿青人文化遗产濒危的原因

2021-12-18 13:36:03杨泽龙
贵州农机化 2021年4期
关键词:原生态族群文化遗产

杨泽龙

(贵州理工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0 引言

穿青人在我国民族发展历史中也称之为川青人、青族、川青族、穿青族。 目前,我国户籍薄、户籍登记表以及个人身份证上标为穿青人,系中华民族“一份子”,是我国未定民族之一。 从2003 年至今,穿青人、亻革家人享有国家少数民族政策待遇[1]。 穿青人长期居住在贵州省毕节市纳雍、织金等县区。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可知,穿青人约67万(从市级领域来看,其中,六盘水市2 万左右、安顺市约8 万左右、毕节市54 万左右;从县级领域来看,织金及纳雍的人口相对最多,织金县穿青人近23 万)[2]。 世代穿青人依山而居、傍水而住,在党的领导下融于中华民族大家庭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断努力着,为此穿青人在建设祖国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及其文化遗产仍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值得挖掘、保护和延继。

为了深入挖掘、保护和延继中华民族文化,“穿青人、蔡家人和亻革家人文化遗产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课题组优选了作为中华民族之一的穿青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挖掘、数字化保护和可持续继承,课题组从2018 年至今深入穿青人世居地的贵州省纳雍县、织金县、七星关区等实地进行调研。

1 穿青人文化遗产濒危概况

穿青人族群来源尚未得到学界、政界的一致意见[3],但是穿青人自己家谱凸显[4]了“穿青人是明朝时期因为朝代更变或军事实力割据,以军队人员或逃荒者身份从江西等地入黔的共同体或群体,与当地苗族等少数民族存在差异的生活习惯、服饰、信仰等特征”[5];或是其他的溯源性说法,导致建国以来穿青人基于自身来源等因素而产生的内部“裂变”甚至“各自有自己认为的‘一套’来源思想”,甚至今天穿青人的群体意识、团结意识、共同体意识逐步淡化,尤其是原有的“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的个性化特征”消失殆尽。目前仅存的穿青人极少部分特征濒临消失,很大程度导致穿青人固有的文化遗产逐步消失,继而产生“世居地的部分穿青人自认为自己与汉族一样”的现象,有时候还出现调研穿青人世居地后无果返回的现象。

根据课题组深入纳雍县和织金县农村调研情况,现代化程度较高农村的穿青人仍留存着或多或少的个性化特征的文化遗产。 例如,穿青人世代信仰的五显神坛,一般来说,穿青人的每一家都有“自家”家族的家谱,家谱中明确穿青人自己的来源、文化特质等文化遗产。 这些“个性化特征”的文化遗产为保存和继承穿青人文化遗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现实的依据。 但是总体来说,穿青人基于我国民族变化与穿青人发展历史与现实的逻辑及其现状,原有的很多文化遗产濒临消失,导致穿青人族群出现了与以往不一样的“异样”,或者说,穿青人文化遗产濒临消失或濒临消失之后产生了普遍性的穿青人社会心理问题。

2 穿青人文化遗产濒危的原因

基于课题调研情况,本文从社会心理变化发展的视角探究当前穿青人文化遗产濒危的原因,以求抛砖引玉。

2.1 文化遗产消失的担忧,特色性弱化,原生态心理之淡去

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解构、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加速,极具个性化特色或原生态的穿青人为了谋生等原因不得不适应现代化城乡发展及其环境(即社会学中的去族群化、去个性化),必然要在城乡社会化的作用下淡化甚至抛弃原生态的本族群文化及遗产,按照新环境、新地方的语音、生活习惯、制度来改变自己,或者说通过“转变自我”的社会化路径实现“融入新的社会群体”——群体社会转型目标,着力于社会趋同,实现个人的心理转变与社会转型。

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中与穿青人等族群的语言、生活习惯、服饰等原生态文化或族群特色作为现代化环境中的“异类”逐步淡出公众视野,伴随几代人的交替,原生态的特色文化及其遗产甚至消失得无影无踪,基于此,穿青人族群的社会群心理必然随时间及城镇化发展而对本族群特色文化及其遗产的淡化,甚至避而不谈,自以“现代化都市人”心理生活着。 可以说,生育在都市社会的新生代穿青人基本上没有继承穿青人原有族群文化优势或特色,新阶段穿青人的群体心理和社会行为难以彰显穿青人的原生态历史与特质化文化及其遗产,社会化程度高的新生代穿青人越来越适应现代化都市社会,进一步来说,他们走入现代化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能越来越高,越来越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

2.2 身份的无奈

根据课题组长期调研,基于穿青人的历史现状和民族识别的定性,虽然国家公安部门制发文件认定该族群享受少数民族待遇,但是不少穿青人认为:穿青人仅仅被视为享受少数民族待遇的待定族群,与少数民族存在很大的差距(社会及其企业的认可度、相关政府及其部门知晓率及办事成效、穿青人族群被社会接纳程度和社会心理承受程度等)。

例如,我国各级各部门(尤其是非贵州省的地区)对穿青人事务办理中很少知晓有这个待定族群,不少政府及其民族文化部门中的相关数据库中就没有“穿青人”或者“其他”的选项,尤其是对于身为农民的穿青人在福建省、广东省等地方就业或办事出现诸多“碰壁”“尴尬”和“无奈”,甚至还有极少部分的公务人员或专家认为是“莫须有族群”,即便是贵州省的织金县和纳雍县等穿青人世居县市也存在不同程度对穿青人等相关领域事宜的回避。

诚然,出现这些问题或现象也是逐步地得以解决或变相解决。 但是长期以往,历经类似“碰壁”“尴尬”和“无奈”的不少穿青人容易在心理产生“误解”的“心理印记”,将“极少数执法不公”或“不依法执法、不依法执行公务”的极少公务人员误解为“都是这样执法”,虽然课题组成员和很多人逐一地介绍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这种误解逐步得以化解,但是历经者曾在这方面产生了心灵烙印,有的人出现“困苦”等现象。

2.3 总体素质相对低下,经济发展的无助与安于现状

基于历史的原因,绝大多数穿青人久居在织金县和纳雍县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边缘地区或落后地区,这些区域多数往日是穷山恶水之地或落后的乡村之地,当然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穿青人聚集区出现了经济发展和民族繁荣的良好景象,但是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穿青人族群的总体素质相对于久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其他族群来说较低,这种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的境况与与生俱来的贫困落后山区生产力、后天缺失勤奋与努力等不利因素叠加,在不少穿青人的族群心理必然产生懒惰、得过且过、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甚至长期情绪低落,即便是各级各部门通过脱贫攻坚等途径对其进行帮扶,但是这些贫困家庭及其人员给人一种“等、靠、要”的感觉或反应,这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了困难。 诚然,我们也是要客观地看见穿青人中存在不少努力奋进、硕果累累的精英或成功人士,这些人士均为后来脱贫致富者带来有益的鼓励或示范。

2.4 心理出现浮躁、冲动、不安,甚至低落现象

根据调研的情况,基于穿青人长期居住贵州省纳雍、织金等县区的边缘和落后山区,具有区域生产力相对低下、边远、非中心化(受到中心正功能辐射相对较少)、落后(区域性落后和社会群体及其意识的落后)等特征,久居该区域的群体很大程度上凸显心理及其行为的落后、封闭甚至出现“夜郎自大”等不良社会现象,长此以往,导致有的穿青人产生了长期无法摆脱的心理阴影,继而与久居地之外的、发展程度相对好的非穿青人来说出现“不少穿青人心理缺乏自信,情绪长期低落,行为出现腼腆或害羞甚至害怕,不思进取,仅仅苟安于现有农村自给自足的落后生活,即便长期处于极贫困状态仍旧苟安于现状”等社会现象。

与之不同的还有有的穿青人家族由于从1949 年新中国建立翻身当上了国家的主人,无论是在经济上享有个人自留地、集体用地等权利,还是在政治方面也是享受了国家发展的福利及成果,尤其是从改革开放至今,绝大多数穿青人越来越富裕,所以出现了大批人员在没有一技之长的能力或没有受到国家技能培训的情况之下出现了浮躁、冲动等社会心理,试图以出卖自己年富力强的劳动力来赚大钱,继而涌入大城市,成为城市“棒棒”“川军”等廉价劳动力人员。 但是在入城之后面临社会发展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律作用之下的复杂城市环境,即便经历了多年拼打或努力甚至“损害身体、豁出生命”,他们不少人中出现了因为“赚点钱都举步维艰”“还是有文凭、能力、水平或有实力的人容易发展,至少有技术或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能立于社会发展潮流中,否则被社会淘汰”等方面的客观现实,继而出现了害怕无法适应城市社会甚至快速发展的农村社会,害怕被社会发展潮流淘汰而不安等现象。即不少穿青人出现浮躁、冲动、不安,甚至低落等不良社会现象。

3 结语

伴随城镇化的发展,基于我国穿青人在文化遗产消失的担忧,特色性弱化,原生态心理之淡去;经济发展的无助与安于现状,绯徊;浮躁、冲动、不安,甚至低落等因素,当前穿青人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尤其是相对优秀文化遗产面临消失,这值得相关部门和相关领域研究者关注。

猜你喜欢
原生态族群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新兴族群的自白
时代邮刊(2019年24期)2019-12-17 11:49:30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原生态静宁苹果
甘肃农业(2017年13期)2017-08-17 09:19:15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文化遗产保护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