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张 婷 路 萍
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学前教育学作为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托幼机构保教工作必备技能技巧与理论素养。尤其是在幼师资格证“国考”变化的背景下,逐步实施幼儿照护技能等级制度,对于学前教育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国家对幼教人才的要求,需要提高学校教学诊断成效。从学习评价层面出发,应用过程性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依据诊断中的学生情况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促进。
过程性评价是指在实施课程中动态、及时地了解学生学习各种信息,以此调整学习策略、优化学习过程,提高教学价值的活动,属于教学有机组成环节。过程性考核应当以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此制定可操作性、科学的标准,应用合理的学习指标,多方面评价学生发展过程,为教学诊断与改进提供支持。该评价方式不仅能够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态度及成果的评价,还能评价学生的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及综合能力。教师可以借此实时掌握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学生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不足之处,调整学习方式与方法,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与学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结合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构建可操作性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具体如下。
学前教育学课程评价中,包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观察项。具体如下:(1)一级指标有两个,分别是50%学习效果与50%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整体学习过程,改变以期中、期末考核学生的情况,转变学生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动机,增进学习情感。(2)二级指标有五个。一是课堂表现(35%)。评价学生参与教学情况,包含课堂考勤(评价学生出勤、服从规章制度情况)、学习态度(认识课程到位程度,上课玩手机、睡觉、看课外书等)、学习主动性(探究发现、提问答题、合作交流、课堂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发现、创新能力及良好学习习惯。二是学期论文(5%)。在本学期学前教育学学习后,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题目,结合实践问题撰写论文,发现生活及行业中学前教育学的应用价值,进而培养学生搜集资料与研究课题的能力,夯实基础理论知识。三是课后作业(10%)。评价学生延续课堂教学情况,引导学生复习巩固,评价内容包含作业质量与数量(准确率、订正情况、书写过程、自我完成)。四是期中检测(25%)。学期中检测培养学生养成阶段性巩固、总结习惯、诊断与改正学习的过程。五是期末检测(25%)。考核学期内完整内容。
学前教育学课程评价中,以往教师为评价主体,学生为评价客体,学生评价地位过于被动。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地位,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之中。具体如下。
1.学生自评。学生结合自身表现,按照评价标准评定自身成绩,写出评语后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困难和想法,发现不足之处,寻找改进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与兴趣。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开展公正、合理、客观的评价,保证评价标准明确、客观、具有可操作性,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
2.小组互评。同组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评价每位学生课堂学习表现,给出成绩与评语,有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层面认识问题,进而发展团队合作精神。如在学前教育学课程中教学,每次组织学生评价中均将制订的评价标准表发送给每位学生,实现学生自评、师评与小组成员互评相结合。教师在评价前,先表明评价客观性与真实性,要求学生正确面对每位同学,遵守评价规则,讲诚信。
学前教育学课程在评价过程中,以往采取期中、期末考试的考核评价方式,无法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技能掌握及学习效果。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增加月考、季度考等频次,但此类考试本质属于理论测试,不同于评估。测试重点在于评测某阶段某个人的行为表现和拥有的技能,测试具有静态性,评估则具有动态性,表现出发展的观点;测试者注重结果,评估者注重整体实践过程。所以在学前教育学评价中,应当采取多种方式,除了闭卷考试外,还应当采取讨论、口试、问卷调查、小型答辩会、观察、技能竞赛、小型设计等方式进行评价。例如,学校可组织技能竞赛、加强实践性考核评价、要求学生到幼儿园顶岗实习等,保证评价方式多元化。学前教育学课程可以安排每周一次小型讨论或口试,每个月安排一次小型答辩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并且,对于学生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也可将职业资格考试和课程考试相结合,促进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与就业能力,做到“能力本位”。
学前教育学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评定成绩分为课堂表现(35%)、学期论文(5%)、课后作业(10%)、期中检测(25%)、期末检测(25%)。在具体考核中,应用智慧教学“雨课堂”开展授课,借助“雨课堂”反馈数据,实现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每个学期结束后,“雨课堂”能够反馈整体学期数据,内容包含课件推送、课堂情况、试卷、公告等,教师可以按照考核结果选择前档反馈内容,以Excel文件将数据导出,有助于教师总结归纳。课件推送反馈、课堂汇总反馈、试卷反馈等,均以图表形式呈现,汇总统计表能够在教师选定任务汇总后导出数据并加以分析,为教师评价学生提供参考,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解决玩手机、迟到早退、不写作业、趴桌子、不认真写作业等情况,提高提问答题、阅读课本、探究思考等环节的参与性,有效提高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质量,为教师教学诊断改进提供数据。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也应当注意以下内容。
1.过程性评价采取及时、开放的评价方式,尤其是学习过程与情态领域的评价,收集评价资料与判断标准均应当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变。以学习效果和表现而言,如若采取质性方式难以统一标准,不仅评价过程、程序规范性不足,还会影响学生掌握和学习知识技能的情况。
2.过程性评价中,学生尽管加强了对评价指标的认知,但是涉及体验、态度、情感等方面内容,部分学生评价通常难以做到公正客观,评价中夹带私人情绪,教师对于此种情况难以一一纠正,因此需要营造良好的评价环境,为学生树立公正、公平的评价理念。并且,在学生人数较多时增加了教师工作量,部分作品评价较为简单,但仅查看每个学生文件夹作品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评价过程中的操作还会涉及时间问题,且教师在课堂上还要组织教学,无法仅评价学生。因此,教师可以采取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平台、监控录像等方式,为过程性评价提供支持。
3.新生入学对于评价标准熟悉度不足,相关部门也未能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导致新生对过程性评价缺乏信心。此种情况下,教师应当为学生阐述评价标准中指标分值与要求。过程性评价重点在于学习过程,教师需要观察学生每个学习环节,为其传输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思想态度。
4.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初期存在不合理、不明确的情况,导致评价结果不公正、不公平,应当多展开调研与调查,以此制定更加合理的评价指标标准。并且,评价初期缺乏完整统计数据,过程性评价更注重观测项的数据,学校应当制定详细的课记录表、周记录表、月记录表、学期成绩登记表等,准确及时记录学生表现,确保公正、公平面对各个学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与开展诊断工作,改进教学方法、标准及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过程性评价作为学习效果、学习过程的综合性评价,能够诊断学生学习效果及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评价。因此,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师在应用过程性评价时,应当明确过程性评价存在的不足之处,对评价过程、效果进行及时反思,细致诊断各项指标,设计更为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开发数据统计软件,优化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