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缪颖婷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立足我国国情,融合了我国古代传统优秀文化与近代西方著名教育家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在研究其思想的文献与著作中,学者多对其“生活教育理论”进行研究,没有进行具体的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的分析。在其他教育思想都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与当下实践相结合的同时,本文在加深陶行知先生职业教育思想内涵了解的同时,阐述了其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启示,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陶行知先生《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的开始,他借用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一句,为使他所宣扬的职业教育能够取得成效,明确提出“故欲职业教育之卓著成效,必自确定一正当之主义始”。生利主义作为陶行知先生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四个方面的内容。
陶行知先生认为,职业师资需要具备三条标准:第一是要有“生利之经验”,第二是要有“生利之学识”,第三是要有“生利之教授法”。但是在当时师资本就不足又急需的情况之下,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三者不可得兼,则宁舍教法学术而取经验”,即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教师最重要的技能是具备充裕的经验。
陶行知将职教设备作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最大差别。他认为职业的种类数目众多,所以职业教育设备的种类也众多。从职业设备的归属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国有设备;二是职业界之设备,即学校之外的山川河流、工厂、农村或他人之设备,这与陶行知先生重视实践相呼应。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中的课程观是顺应当时的社会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它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课程目标。陶行知先生认为课程必须要符合时代的要求,与实际生活结合并能够与时俱进,“将教育与社会需求融为一体,将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紧密结合”。二是课程内容。在生活教育的内容中,陶行知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为“生活即教育”,对于课程内容的设置,陶行知认为,“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三是课程逻辑。课程内容的编排需要符合一定的逻辑,按照陶行知先生对人才培养的标准,其顺序是健康课程、劳动课程、科学课程、艺术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四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包括主要课程和次要课程即“副业”。主要课程是与所学职业息息相关的学习科目,是根据职业学校的任务和要求决定的,主要以“生利”为目的;“副业”相当于现在的选修课程,主要是为了充实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应对除了所从事职业之外的事务。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入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二是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三是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这也和他提出的“真人”培养目标一致,学生要有学生的样子、学生的精神。
陶行知先生的职业教育虽然是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但具有永不过时的特点。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研究学问,非只为增加一点个人的幸福,目的总是要改造社会。”其所指的“生利”既是为个人生利,也是为社会生利,面对贫穷落后的现实国情,他将经济变革摆到了整个社会改造的重要位置。
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从普及出发,这与他从小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陶行知从小就生活在乡村,与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在建立丰厚感情的同时有着切身体会,更清楚大众对于教育的要求。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都应该为国家的建设和大力发展做准备。
他曾经不止一次在不同场合对“教”“学”“做”三者给出翔实的解释,他认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不仅对学生如何学习做出了规定,也对教师的教学法和教学内容做出了规定。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生本主义特点,他的教育思想目标是培养“真人”,他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首先指有道德品格的人,即使在“生利”的目标下,陶行知也没有放弃对学生的道德培养。他认为,新的学校要以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根本特征,“是把学校放在太阳底下滋长”,把社会生活通过学校完整地提供给学生,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能力。
当下,部分职业学校存在“衣食主义”的职业教育倾向,或一味地降低学校的育人标准,或一味地追求学生的技能训练,几乎把技能及生存训练当作职业教育的全部目的,把职业教育等同于技能训练,忽视文化课对“人的精神成长”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借鉴陶行知先生职业教育思想,改革当下职业教育实践。
陶行知先生将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为“生利”,不仅解决了当时中国面临的困境,也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方向。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谐社会的实现,都要借助于职业教育这一重要途径。具体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设置职业院校中的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二是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为还在学校中接受教育的学生提供真实化的未来工作环境,提前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以保证向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
对于“双师型”教师,当前教育界主要给出了两种定义:一是“双职称型”,即在获得教师系列的职称外还需取得另一职称,另一职称大都与职业技能相关;第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需要同时具备理论教学素质与传授实践技能的素质。与传统的教学型教师相比,当前可实行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措施有:(1)开设实践技能的培训,最大限度地利用已经具备丰富理论教学经验的师资,对齐进行技能的实训,一方面可以加深教师对已掌握的职业技能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创新,用理论指导实践;(2)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在拥有职业技能教学资格的高素质工人中进行筛选,进行实践教学的训练。
关注学生需求,第一是学生的学业技能需求,第二是学生的心理需求,第三是学生对于职业设备的需求。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职业院校仍然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此,职业院校要切实重视对学生的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实习实训的实效。同时,教师还应更新教学模式,采用或模仿项目教学法施教。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当代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差异十分大,而心理需要是人的行为活动的原动力,也需要加强关注。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以借助国家的政策东风,更新人们对于传统职业教育的固有观念。将职业教育提升到和普通高等教育同等地位,在扩大招生的同时,以优质的课程帮助学生获得专业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总体水平,以在人才市场获得应有的地位,在各行各业发挥自己的优势,改变人们对于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都是低素质学生的看法。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中央财政要通过适当的转移支付,扶持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地方政府也要重视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与此同时,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也需要增加,一方面需要弥补职校扩招以来的财政投入不足,另一方面用来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高速发展期、发展回落期及目前的发展机遇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陶行知职教思想内涵丰富翔实,为当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今天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陶行知的职教思想依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理论的借鉴和参考,值得当下的我们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