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刚
山东省惠民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山东滨州 251700
肝癌(HC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随着肿瘤的增多,癌细胞扩散和转移的概率也越来越高。肝癌常侵犯和压迫重要的管道系统,给手术治疗带来不便,症状明显的患者容易出现腹痛、体质量减轻、发热、凝血机制改变和中毒症状。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大多数肝癌患者患病初期症状并不明确,确诊时手术机会已经丧失,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我国每年约有130 000肝癌患者死亡,该病病程短、进展快、病死率高,因此必须有效治疗[1]。传统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很差,远远达不到治疗效果。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肝癌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肝癌早期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肝癌患者首选TACE[2]。TACE的应用可以延缓肝细胞癌的进展和血管侵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射频消融(RFA)不仅是一种治疗实体肿瘤的微创介入技术,而且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热消融治疗方法。该研究选择该院2014年1月—2019年1月肝癌患者共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术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肝癌患者共120例,数字表随机分两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年龄32~76岁,平均(58.21±5.21)岁;男34例,女26例;AFP≤20μg/L10例,≥20μg/L50例;AJCC分期Ⅰ期0例,Ⅱ期24例,Ⅲ期28例,Ⅵ期8例;合并高血压患者10例,糖尿病患者4例。观察组31~75岁,平均(58.21±5.67)岁;男36例,女24例;AFP≤20μg/L11例,≥20μg/L49例;AJCC分期Ⅰ期0例,Ⅱ期24例,Ⅲ期27例,Ⅵ期9例;合并高血压患者10例,糖尿病患者5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和批准该次研究。
纳入标准:①患者诊断为肝癌;②肿瘤最大直径大于5 cm,为单病灶;③患者同意该研究;④患者无精神病史;⑤患者无先天性心脏病等先天性疾病。
排除标准:①患者不知道该研究;②患者因各种原因退出;③患者有精神病史或意识不清;④患者患有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⑤患者有手术禁忌。
对照组采取肝动脉化疗栓塞。采用Seldingers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超选择肝固有动脉,表阿霉素(国药准字H20183145)40~60 mg/m2,丝裂霉素(国药准字H42020263)8~12 mg/m2,甲酰四氢叶酸钙(国药准字H15021455)100 mg/次,5-氟尿嘧啶(国药准字H22023469)400~600 mg/m2。一般表阿霉素不超过100 mg/次,丝裂霉素不超过20 mg/次,5-氟尿嘧啶不超过1 000 mg/次。根据肿瘤大小和肿瘤血供的不同,超液化碘油(国药准字H37022398)的剂量从0~20 mL不等。DSA超选择性栓塞肝动脉分支以滋养肿瘤。共进行为期3个月的连续治疗,随访1年。
观察组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术。肝动脉化疗栓塞方法同上,射频消融采用美国大隆公司提供的射频2000系统(RF2000),工作频率4.6 MHz,输出功率1~90 W。在局麻下,术中监测心电图、呼吸、血压和血氧饱和度,B超检查肿瘤大小和位置。直径>6 cm者,肿瘤分为5~10层热凝层,每层同时多次加温,主电极可改变瘤体夹角插入热凝,热凝范围在肿瘤边缘0.5 cm以上。B超下可见整个肿瘤被强光覆盖,治疗结束。手术区无出血。术后通过B超、CT检查判断疗效。
比较两组1年生存率、治疗前后患者生存质量评分(依据KPS功能状态评分标准评价两组生存质量,0~100分,100分为正常,0为死亡,分数越高生存质量越好,分数在60分以下证明抗肿瘤治疗无法有效实施)、甲胎蛋白含量水平、肿瘤最大直径水平、治疗6个月后总有效率。
在SPSS 23.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1年生存率(83.33%)高于对照组生存率(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4,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甲胎蛋白含量水平、肿瘤最大直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存质量评分、甲胎蛋白含量水平、肿瘤最大直径水平均改善,而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甲胎蛋白含量水平、肿瘤最大直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甲胎蛋白含量水平、肿瘤最大直径水平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甲胎蛋白含量水平、肿瘤最大直径水平比较(±s)
组别 时期 生存质量评分(分)肿瘤最大直径(cm)观察组(n=60)甲胎蛋白含量(ng/L)对照组(n=6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64.21±2.45 86.24±3.21 64.45±2.21 76.24±3.13 246.13±32.71 76.44±4.45 246.68±32.01 169.41±34.12 9.25±2.21 2.89±1.21 9.25±2.22 4.35±1.78
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总有效率(83.33%)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4,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病灶缓解情况比较
早期肝癌患者的症状往往不明显,当明显症状出现时,肝癌已发展到中晚期,不能手术切除。肝移植价格昂贵,患者往往负担不起。放化疗有其局限性,应考虑患者是否能耐受。局部治疗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3-4]。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可治疗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肝癌,通过向病灶血管内注入碘油和抗肿瘤药物,具有缓释作用,可阻止对肿瘤的营养供应,从而杀死肿瘤细胞。栓塞前行肝动脉造影可明确肿瘤的供血血管,准确定位隐匿性病灶。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效果较好,但也有局限性。栓塞会损害肝功能。不利于肝功能较差患者的治疗,患者不能耐受[5-6]。有些肿瘤血供丰富,碘油和化疗药物不能沉积。血管栓塞后会形成新的侧支循环,肝癌病灶大,血供丰富,患者治疗后容易复发。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事实证明,肝动脉栓塞化疗对肝癌有积极的治疗效果,但仍是姑息治疗,对大多数肿瘤都不能“治愈”。肝动脉栓塞化疗疗效有限,可能与侧支循环、多动脉供血、栓塞不完全有关,部分肿瘤血供不充裕,病灶内碘油和化疗药物混合乳化沉积不理想,影响肿瘤完全坏死。因此,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单纯采用肝动脉栓塞化疗重复治疗,容易对正常肝实质造成损害,直接影响其生存率[7-8]。
射频消融是治疗局部肝癌安全可靠的方法,射频消融治疗直径3.0 cm以下肝癌的疗效已得到充分肯定。随着射频设备和治疗技术的发展,包括生理盐水注射、多个射频针和数学球面覆盖公式治疗的设计,有效的热凝治疗范围可以扩大到7.0 cm左右。因此射频消融术已在临床上应用于肝癌的治疗,有报道称疗效良好。基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的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显著。它可以提高肿瘤细胞的温度,杀死肿瘤细胞,促进DNA和RNA蛋白的合成,并凝结和阻断肿瘤组织周围的血液供应。单纯使用射频消融术也有其局限性,病灶靠近其他器官,治疗容易损伤其他器官,病灶靠近大血管,血管会带走部分热量,降低治疗效果。一般来说,肝动脉栓塞化疗和射频消融术各有其局限性,有必要将二者结合起来,相互补充,提高疗效[9-11]。
该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1年生存率(83.33%)高于对照组(66.67%)(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总有效率(83.33%)高于对照组(66.6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甲胎蛋白含量水平、肿瘤最大直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生存质量评分、甲胎蛋白含量水平、肿瘤最大直径水平均改善,而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甲胎蛋白含量水平、肿瘤最大直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肝动脉栓塞化疗与射频消融联合治疗肝癌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具有协同放大作用。肝动脉栓塞后肝肿瘤血供减少,肿瘤局部沉积的碘化油含有重离子碘化物,当遇到高强度的射频波时,在其界面处形成反射,产生高温效应。碘界面附近形成的高温扩大了射频消融的损伤范围。此外,由于高热可增强化疗药物对肿瘤的细胞毒性,肝动脉栓塞与射频消融相结合可大大提高破坏肿瘤组织的效果。李刚[12]临床研究中选择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TACE+RFA治疗和TACE治疗的临床疗效,其研究结果中显示,联合治疗获得86.67%治疗总有效率,而单独治疗获得70.00%治疗有效率,与该次研究结果 (总有效率83.33%vs 66.67%)基本一致,共同证实了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甲胎蛋白和缩小肿瘤,提高治疗效果,增加生存率和改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