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蓉,陈泽雯,黄名璐,高丽娜
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贵州贵阳 550088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黑质纹状体系统病变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累及基底节环路,和眼动系统有共同的作用通路;好发于老年人,目前并无有效治疗方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PD治疗方案的制订与疾病机制的研究密切相关,只有对疾病机制有充分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既往研究显示PD患者扫视运动的异常与其基底节区多巴胺耗竭有关[1]。应用视频眼震电图(video nystagmus,VNG)进行扫视运动检查可量化PD患者眼球运动障碍,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基于以上理论基础,该研究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该院治疗的36例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VNG检查,探讨VNG进行扫视运动检查的临床应用,现报道如下。
纳入标准:均为该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及门诊患者;符合2015年MDS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无认知功能障碍;均未经过脑深部电刺激等手术治疗;头颅CT/MRI无颅内病变。排除标准:神经系统疾病病史及神经系统遗传病病史者;查体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者。该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知情同意。选取该院收治的PD患者为观察组,共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64.3±5.7)岁;病程1.2~11.1年,平均(4.2±2.7)年;Hoehn-Yahr分级1~2.5级。选取同期健康人为对照组,共36名,男19名,女17名;平均年龄(65.1±6.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北京爱生公司YD-IIIVNG眼震电图分析仪,对两组进行检查,可实时观察并摄取眼球扫视运动情况,计算机软件自动分析资料并保存,随时回放。受检者取头直端坐位,双眼平视,跟踪水平方向跳动的靶点,靶点频率为0.2~1.0 Hz,每个位置保持时间≥1 s,扫视有以下几种角度:分别向左、右15°、20°、30°。目前常用下列定量参数评价检查结果[3]:①潜伏期:从靶点出现到眼动开始之间的时间,通常≤250 ms。如果测试时患者预估靶点移动的位置<80 ms,潜伏期则过短,需剔除;②峰(最大)速度:指眼球从一个靶点移动到下一个靶点的最大眼动速度。峰速度与眼动幅度相关,眼动幅度越大,峰速度越高;③精确度:是指受试者的眼动轨迹和靶点移动轨迹两者之间的一致程度,以实际眼动幅度与靶点移动幅度的百分比表示。正常70%~115%,<70%为欠冲,>115%为过冲。
对两组扫视运动潜伏期、扫视运动速度及准确进行对比分析。
观察组各个角度扫视运动潜伏期均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扫视潜伏期比较[(±s),ms]
表1 两组扫视潜伏期比较[(±s),ms]
组别观察组(n=36)对照组(n=36)t值P值向左扫视角度15° 20° 30°向右扫视角度15° 20° 30°256.1±80.2 206.5±52.5 3.105<0.05 276.5±63.8 222.6±49.9 3.993<0.05 295.2±80.3 224.7±42.6 4.654<0.05 251.3±70.1 209.5±84.7 2.281<0.05 279.7±73.2 224.0±62.9 3.463<0.05 291.1±133.7 216.9±57.7 3.059<0.05
观察组各个角度扫视运动速度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扫视速度比较[(±s),°/s]
表2 两组扫视速度比较[(±s),°/s]
组别观察组(n=36)对照组(n=36)t值P值向左扫视角度15° 20° 30°向右扫视角度15° 20° 30°242.5±60.6 279.5±77.0 2.266<0.05 236.8±68.3 277.4±67.9 2.529<0.05 295.2±80.3 372.9±63.7 4.548<0.05 241.2±53.8 276.2±61.9 2.561<0.05 233.1±74.2 272.8±62.6 2.454<0.05 297.1±67.7 367.8±64.6 4.533<0.05
观察组各个角度扫视运动准确度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扫视准确度比较[(±s),%]
表3 两组扫视准确度比较[(±s),%]
组别观察组(n=36)对照组(n=36)t值P值向左扫视角度15° 20° 30°向右扫视角度15° 20° 30°100.7±13.9 108.4±13.9 2.350<0.05 85.2±25.5 95.4±15.8 2.040<0.05 85.8±18.4 93.2±8.4 2.196<0.05 94.7±17.3 102.5±12.9 2.169<0.05 88.2±16.6 96.7±12.9 2.426<0.05 83.8±21.0 92.5±13.1 2.109<0.05
帕金森病患者除了骨骼肌肉运动障碍,还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和情感障碍。特发性神经退行性帕金森综合征相关疾病,如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多系统萎缩(MSA)、皮质基底节变性(CBD)和路易体痴呆(DLB)的眼球运动异常,所以对眼球运动进行分析,可能有助于区分帕金森病与其他帕金森病综合征[4-6]。
扫视试验又称视辨距不良试验,是最常见的眼球运动,指人眼把新的观察目标反射的光线投射到黄斑中心凹,形成清晰影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双眼由注视一个物体快速跳跃至另一个物体,用于检测视野中突然出现物体时看清物体的能力。受检者能否在黄斑部位迅速、准确地成像,是评估视动系统眼球快相运动的能力。研究发现,帕金森病患者眼球运动障碍主要与扫视相关,帕金森病早期即可出现自发扫视障碍、扫视幅度减小等,使得患者扫视范围更小,引起轻度视空间忽视和阅读困难,也会影响行走的稳定性[7]。与扫视相关的通路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扫视传出通路,兴奋性扫视传出通路:皮质扫视中枢(额叶眼动中枢FEF/顶叶眼动中枢PEF/辅助区眼动中枢SEF/前额叶眼动中枢PFEF)经过上丘(SC)抵达或直接抵达脑干扫视启动中枢(桥脑旁中央网状结构PPRF和内纵束顶端间质核riMLF)的通路,FEF可直接投射到以同侧为主的SC(投射束较大)和直接交叉投射到对侧脑干扫视启动中枢(投射束较小),其他皮质眼动中枢均需经SC间接投射到脑干扫视启动中枢。抑制性扫视传出通路:底节抑制性环路主要指基底节的CNSNpr通路,扫视皮质启动中枢兴奋底节抑制性环路,再由CN-SNpr发放抑制性冲动至SC,造成从SC至脑干扫视启动中枢的传导通路抑制,因此扫视的抑制性传出通路,具体说是FEF-CN-SNpr-SC-PPRF通路实现扫视的抑制性传出性功能[8]。黑质网状部对上丘起着持续性抑制作用,一旦抑制解除,上丘即发放神经冲动产生扫视。帕金森病患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可能对上丘抑制作用产生影响,从而通过上述通路影响扫视运动[9-10]。PD患者早期在眼震电图检测中,可明确观察到扫视功能障碍,随着疾病进展,PD患者扫视受累程度逐渐加重,这一临床现象可通过PD的病理分期进行解释。帕金森病早期大致处于病理分期的3~4期,延髓和脑桥已明确受累,因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缺失,黑质网状致密部和脑干的联络纤维减少,影响到脉冲神经元发放的脉冲幅度,引起扫视障碍导致了扫视速度的异常,故PD组的扫视峰速度下降;延髓、脑桥部位的病理改变导致了中缝核群中的终止神经元(OPN)和网状结构中的脉冲神经元(BN)功能的失衡,从而出现扫视准确度的下降;扫视潜伏期主要是额叶眼区通过直接与间接通路将眼位改变信号传递给上丘,上丘将接收的信号向下传递,引发扫视的脑干过程,PD患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可能对上丘抑制作用产生影响,可出现潜伏期的延长[11-12]。该研究中PD组患者眼球扫视运动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扫视速度及准确度较对照组下降,随着扫视幅度的增大扫视异常的趋势可能越大。入组患者Hoehn-Yahr分级多数是1~2.5级,为疾病的早期阶段,眼部症状已有出现,所以对PD的早期诊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观察组扫视运动潜伏期15°、20°、30°的向左扫视角度分别为 (256.1±80.2)、(276.5±63.8)、(295.2±80.3)ms;向右扫视角度分别为(251.3±70.1)、(279.7±73.2)、(291.1±133.7)ms均较对照组延长(P<0.05)。观察组扫视运动速度15°、20°、30°的向左扫视角度分别为(242.5±60.6)、(236.8±68.3)、(295.2±80.3)°/s;向右扫视角度分别为(241.2±53.8)、(233.1±74.2)、(297.1±67.7)°/s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观察组扫视运动准确度15°、20°、30°的向左扫视角度分别为(100.7±13.9)%、(85.2±25.5)%、(85.8±18.4)%;向右扫视角度分别为(94.7±17.3)%、(88.2±16.6)%、(83.8±21.0)%,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这与应黎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其研究结果:PD组和对照组,扫视潜伏期分别为(292.18±50.51)、(237.40±32.78)ms扫视精确度分别为(89.51±10.59)%和(96.69±11.00)%,眨眼频率分别为(13.21±7.55)、(20.04±6.56)次/min;在PD组接受治疗的患者(n=19),用药前后扫视精确度分别为(90.36±11.09)%、(92.98±10.18)%,眨眼频率分别为(12.58±7.91)、(16.63±6.98)次/min。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PD组扫视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扫视精确度和眨眼频率显著下降(P<0.05);服药后PD组扫视精确度和眨眼频率较服药前显著提高(P<0.05)。
综上所述,眼球运动的检测在临床中具有无创、简单、可操作性好等特点,眼球运动检测可能为研究疾病诊断、鉴别诊断、疾病进展及合并认知障碍提供新的检测方法,可能会为研究帕金森综合征的病因及疾病修饰治疗提供新的依据。眼动检测作为一种辅助检查手段在帕金森病中存在一定的优势及潜在的研究空间。